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名稱變化演繹一座古城歷史滄桑

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性和範圍方面,能與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輝煌歷史相媲美。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為新羅馬時,這裡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了,它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在公元前7世紀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佔蒂翁,拜佔廷是它的拉丁名字。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名稱變化演繹一座古城歷史滄桑

古羅馬帝國

自君士坦丁堡建立以來,一直與周邊抗衡,波斯人數次圍攻過城市,但被堅厚的城牆和強大的羅馬海軍所挫敗;其後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人進攻拜佔廷帝國,以二千艘戰船圍攻,阿拉伯艦隊又遭到拜佔廷海軍用希臘火全殲;基輔人圍攻城市,又被希臘火燒燬海軍,遭到嚴重挫敗。

直到11世紀羅馬依然是一股令人敬畏的力量,是基督教世界抵禦穆斯林沖擊的中流砥柱。直到11世紀中葉東方的土耳其人興起。與此同時,西方的諾曼人也開始嘗試入侵拜佔廷。羅馬帝國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以帝國意大利領土的失陷為代價,諾曼人終於被擊退了。卻失去了帝國的糧倉與兵源地—安納托利亞。此後帝國一直面臨兩線作戰之虞,而十字軍運動的興起令局面更加複雜,十字軍倡導的聖戰在拜佔廷看來反而是危險的和不切實際的。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名稱變化演繹一座古城歷史滄桑

十字軍第四次東征

在那個充滿戰爭衝突的年代,安納托利亞的喪失,迫使羅馬皇帝不得不愈發依賴外國盟軍與僱傭軍,而後者是需要以商業特權或金錢作為代價的。這一切不幸又發生在帝國經濟衰退的年代。整個12世紀,帝國看上去似乎依然是富裕和強大,但是羅馬既不支持穆斯林對抗十字軍,也同樣對十字軍缺乏熱情,這就埋下了憂患的種子。同時,11世紀,宗教分歧也加劇了東西方基督教國家的矛盾。至12世紀,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已經明顯地處於分裂狀態了。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名稱變化演繹一座古城歷史滄桑

十字軍東征

1204年,在軍隊領袖野心的蠱惑下,出於威尼斯人的嫉妒與貪婪,出於天主教會對東正教會的敵意,原本是去援救羅馬帝國的十字軍反戈一擊,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佔領並遭到洗劫,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

奧斯曼土耳其則利用羅馬與巴爾幹諸國的混亂大肆擴張,至14世紀末,其勢力已經抵達多瑙河畔,羅馬已經淪為土耳其領土環繞下的孤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1923年將首都遷往安卡拉。1930年,該城被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