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不能讓老實人吃虧”、“人不能總欺負聽話的人”、“試用藥就像女朋友,試驗結果出來前不知是不是老婆”......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由於疫情意外“走紅”,他別具一格的發言風格讓人印象深刻。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當被記者問及,作為主任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有中國最強的感染病學團隊,自己當初上大學為什麼選擇了感染病學時,張文宏直接回答:對我個人你不要採訪,我覺得沒什麼意思。我就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

而當記者問到,覺得大家是為什麼粉自己時,張文宏醫生更是率直回答道:“這個事兒出來,因為我懂這個事兒,大家喜歡聽我的。等這事兒過了,大家又不要聽我講話了。你以為大家愛聽我講話啊?等過了這個事情,大家該看電視的看電視,該追劇的追劇,該看跑男的看跑男,誰要看我啊?”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拒絕成為“雞湯”網紅,不煽情、真“硬核”,這是張文宏醫生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平易近人的說話風格,率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在網絡上掀起了新一輪的圈粉狂潮,甚至還有小朋友把他奉為心中的英雄。

其實,在這場疫情期間,網絡上湧現出了許多像張文宏醫生一樣的抗“疫”英雄。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人們常說,英雄是時代的產物。在不同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總會有這樣一批人站出來,用自己的行動與力量,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然而,這些英雄並不是從天而降的,他們在特殊時代背景未降臨之前,本質上跟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是平凡的普通人。那麼,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我們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嗎?

當義工,是“逞英雄”嗎?

子晴在深圳羅湖一家商場的超市上班,年初發現懷孕了,一家人非常開心。隨著疫情的爆發,商場人流量明顯減少,職員們的排班也調整得較為寬鬆,由原來的早晚班改為了兩天一輪值。

因此,子晴意外地有了很多時間呆在家裡休養。

可在這場全民嚴陣以待,居家抗“疫”的大環境下,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能夠好好“休養”的呢?

1月底,子晴手機微信裡的義工聯群開始招募志願者,將面向社區逐一開始進行人員的排查工作。對於一名已經有5年義工服務經歷,目前閒賦在家的子晴來說,這實在是她眼下最想參與的活動了。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然而,子晴想要參與義工服務的想法,很快便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在這場家庭辯論中,以家婆的反對呼聲尤為強烈。“現在大家都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你還自告奮勇要出去幫忙。義工聯那麼多人,需要你去逞英雄嗎?你現在都懷著孕,萬一感染了呢?”

被限制出行的子晴感到非常委屈,因為她覺得自己並沒有想要“逞英雄”,只不過是想一起跟著義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平凡人也可以成為“英雄”嗎?

其實我們大部人都是子晴家婆一樣的觀念,在這種特殊時期,更願意自私的留在家裡,並認為總有人會站在“英雄”的崗位上,不必擔心。

社會心理學上,將這種“你不做,自然會有其他人做”的心理定義為: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1970)發現當有其他的旁觀者在場時,會顯著的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來,有60多個實驗研究比較了獨自一人或與他人在一起時的親社會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大約有90%的實驗都證明獨自一人時更可能提供幫助。

研究還發現,在場人數越多,受害者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小。拉塔尼和羅丁(1969)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讓參加實驗的被試聽到隔壁辦公室裡以為女士從椅子上重重摔下來的聲音並大聲呻吟:“哎呀,我的天吶!我的腳……我……我……不能動……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開……這個……東西。”事情的全部過程大約持續兩分鐘。

觀察被試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第一種情境下,被試單獨在場,結果有7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二種情境下,事情發生時有兩個陌生人在場,結果有4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三種情境下,被試與一位消極的實驗者助手在場,他對被試說不用幫忙,結果只有7%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

那些在這個過程中什麼也沒做的人,顯然認為這件事並不是緊急情況。“只是輕微的扭傷”,有人說。“我不想讓她覺得尷尬”,另一些人解釋到。這證明了旁觀者效應,當了解到注意到緊急情況的人增加時,人們施予幫助的可能性變小,所以對於受害者來說,處於人群中也許是不安全的。

在做了這個實驗後,拉塔尼和達利都詢問被試,在場的他人是否會影響他們。而他們只是回答說:“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為與他們不在時是一樣的。”

張文宏醫生憑藉硬核發言成為時代英雄,你我他,也能成為英雄嗎?

其實很多人在特殊時期,在內心都格外渴望“英雄”們的出現。這些“英雄”用自己的超能力,憑藉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拯救世界,造福眾人。

可實際上,這些“英雄”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金剛不壞之身,他們不過只是跟平凡人一樣的肉眼凡胎。唯一讓他們變得與常人不同的,是在特殊時期時,這部分人處於職責或使命,勇於當“人群中的逆行者”。

火災發生時,消防隊員是“人群中的逆行者”。

疫情發生時,醫務人員是“人群中的逆行者”。

居家隔離期間,義工志願者,也是“人群中的逆行者”。

每一個平凡人,都可以參與到“逆行者”的行動中來,讓“英雄”們的逆行之路,不孤單。


你心中的英雄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