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創業狗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解說【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

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總的可以概括為三個大的方面:燕藩強大的實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素質、建文朝廷低劣的討燕策略和手段、上天對朱棣的眷顧(運氣成分)

一、燕藩強大的實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優秀的個人素質

  • 1、燕藩強大的軍事實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替自己鎮守邊關。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骨肉血親,所以享受的待遇和賦予的權利也非常大,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戰將和軍隊,在這些藩王裡,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兵十多萬,實力最為強勁。同時,明初藩王的權勢是很大的,假如朝廷要調地方的兵,首先會發文給各地藩王和地方軍事長官,地方軍事長官只有即接到皇帝文書,又接到藩王的調兵指令,才能調兵,這也表明地方軍事長官其實也算藩王的下屬,使得藩王實力更加強大。燕王朱棣也正是有這麼強大的實力,才敢於起兵發起靖難之役,和建文帝一較高下。

  • 2、朱棣優秀的個人素質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歲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率軍參與北方對蒙古殘餘勢力的軍事活動,還曾兩次率師北征,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並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使得朱棣成為當時明朝最優秀的軍事統帥之一,好多優秀的年輕軍事將領都曾在朱棣麾下任過職。通過多年和北元殘餘勢力作戰,使得朱棣成為北方軍隊中領袖式的人物,威望極高。後來,燕王府的長史葛誠被朝廷策反,朝廷緊急向張昺、謝貴、張信三人發出逮捕朱棣的密詔。張信當時的職務是北平都指揮使(北平的最高軍事長官),因為對朱棣地崇拜,在其母的建議下向朱棣告密,可見朱棣的威望之高。朱棣的個人魅力也很高,在他的麾下雲集了一批當時最厲害的人才,比如:黑衣宰相姚廣孝、猛將張玉、朱能等,他們對朱棣不離不棄,陪著朱棣度過了最消沉、最低谷的日子,尤其是張玉,為了救援朱棣,不惜犧牲自己,可見朱棣團隊的凝聚力之強。

  • 3、朱棣在家族中的地位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都先後去世。所以,四子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所以在靖難之役之前,朱棣在軍事實力上和家族尊序上都是諸王之首。

二、建文朝廷低劣的削藩手段和討燕策略

  • 1、根基尚淺,急於削藩,引發靖難之役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要不是周亞夫力挽狂瀾,後面的事就不好說了。建文帝從小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熟讀史書,對削藩會造成的後果自然心中有數。按理說,建文帝剛剛繼位,人微言輕,根基尚淺,不宜過早急於削藩,待時機成熟再削也不遲。但是在黃子澄、齊泰等託孤重臣的強力建議下,建文帝繼位才剛剛一個月,就對叔叔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實施削藩,緊接著又連續對代王朱桂等四位藩王進行了削藩,甚至在削藩的過程中逼死了湘王朱柏,使得大部分藩王對建文帝產生很大的意見,同時也打草驚蛇,迫使燕王朱棣產生了造反的念頭。

  • 2、任命紈絝子弟李景隆為帥討伐朱棣

李景隆是曹國公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明初除過徐達、常遇春外的第三名將)的兒子,因他長得英俊瀟灑,並且愛讀兵書,準確的說是特別擅長紙上談兵,所以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朱棣在北平起兵後,建文帝派遣老將軍耿炳文率軍討伐,結果在河北正定縣被朱棣打敗。之後,齊泰、黃子澄等人向建文帝推薦了紈絝子弟李景隆,提議由他帶兵征討朱棣。建文帝接受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提議,任命從未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的李景隆為徵燕大將軍,率領五十萬朝廷軍隊討伐朱棣。因為李景隆愛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並且還很自負,愛和屬下爭功勞,致使他率領的五十萬朝廷軍隊先在北平保衛戰中失利,然後又在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中被朱棣率領的燕軍打敗,導致攻守形勢逆轉,使得朝廷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討燕軍事行動。

  • 3、仁柔寡斷的朱允炆向軍隊下達“”不得害朕叔父”的命令

建文帝聽說燕王起兵發難,便立即命派遣軍隊前去討伐,但他又在詔令中要求軍隊將士在與燕軍對壘時,不得殺害朱棣,不能使他揹負殺叔的惡名。這真是兵家大忌,既要官兵殺敵平叛,又不能傷害敵首的性命,只為自己不背殺叔的惡名,如此一來,誰還敢浴血殺敵,英勇作戰呢? 明軍官兵的手腳被建文帝“不得害朕叔父”這句話給捆住了。之後,每當燕軍作戰不利敗退時,朱棣就親自殿後,遇到進攻遇挫有急難時,燕王又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幾乎成了燕軍將士們的”護身符“。

三、上天對朱棣的眷顧(運氣成分)

俗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的成功,後天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好的運氣也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甚至會成為促進成功的主要因素。朱棣揹負篡位的罵名,發起靖難之役,與侄子建文帝爭奪帝位,最終打敗侄子,奪取了侄子的皇帝寶座。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除了提前做足準備,並且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外,好的運氣也是促進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說,朱棣的靖難成功是“三分靠天定,七分靠打拼”。確實,老天給朱棣幫了大忙,助他成就了大業!

  • 1、白溝河之戰:關鍵時刻颳起大風,幫助朱棣變逆勢為順勢!

在白溝河之戰中,由於先鋒平安和都督瞿能等人的正確指揮,外加奮勇殺敵,使得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燕軍被多次打敗,損失慘重,甚至連朱棣都差一點被俘虜。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五日白天,平安、瞿能等人在戰場上又一次讓朱棣吃到了苦頭,因此他們決定趁熱打鐵,夜襲燕軍大營。晚上,朝廷軍隊包圍並突襲燕軍大營,燕軍營地大亂。就在燕軍即將完全潰敗之時,朱棣的幫手老天爺來了,他帶來了大風。戰場上瞬間颳起的大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在很講迷信的古代,帥旗被掛斷乃是大凶之兆,再加上民間早就有“朱棣是真命天子”的傳言,所以朝廷軍隊中開始出現混亂。朱棣趁機派遣精銳騎兵繞到朝廷軍隊後方乘風放火,然後猛烈攻擊朝廷軍隊的後方,朝廷軍隊後方頓時大亂,燕軍士氣大漲,乘機反攻,大敗朝廷軍隊,俘虜朝廷軍隊十幾萬人,繳獲輜重無數。這次戰鬥中瞿能戰死,李景隆率領殘兵敗將再次狼狽逃回德州。

  • 2、夾河之戰:關鍵時刻飛沙走石,幫助朱棣大破敵軍!

東昌之戰失敗後,朱棣在謀士姚廣孝的建議下再次出兵,但他這次再也不敢輕視盛庸了。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二十二日,雙方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相遇。盛庸仍然利用之前的戰法並配備大量的火器迎擊朱棣,雙方都損失較大,戰鬥進入膠著狀態。第二天,朝廷軍隊在東北方向列陣,燕軍在西南方向列陣,然後雙方再次開始了決戰,就在雙方都拼盡全力而苦苦支撐的時候,朱棣的幫手老天爺又來了,他再次帶來了大風,帶來了朝東北方向刮的大風。戰場上瞬間飛沙走石,吹得朝廷士兵睜不開眼睛,更別談作戰了。燕軍士氣大漲,乘機猛烈攻擊朝廷軍隊,盛庸大敗,率領殘兵退回德州。

  • 3、藁城之戰:關鍵時刻再起大風,幫助朱棣再破敵軍!

朱棣在夾河之戰中打敗盛庸後,率軍前去攻打軍事重鎮真定。而鎮守真定的是吳傑,他是黔國公吳復之子,作戰經驗豐富,同時也參加了東昌之戰,熟悉朱棣的作戰風格和出兵套路,也是一名優秀的將領。朱棣考慮到真定城易守難攻,於是採取了誘敵出城的計策,與吳傑在真定城外的藁城(藁城這裡不是指一座城,而是指一個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進行了決戰。在這場決戰中,吳傑採取了盛庸在東昌之戰中的戰術,同時配備了大量的火器,讓朱棣佔不到一點便宜,戰鬥再次陷入膠著狀態。緊接著,朱棣的幫手老天爺又出現了,他再次帶來了大風,吹得朝廷軍隊沒法打仗,燕軍再次士氣大漲,大敗朝廷軍隊,吳傑率領殘兵逃回真定城。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注讀史如品茶,評論區暢所欲言,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史世界,不斷探索真的過去!

讀史如品茶


中國歷史上發生謀反叛亂的的事件非常多,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成功奪取皇位是非常罕見的。

燕王朱棣剛起兵時只有八百人,但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奪取了皇位。朱棣奪得皇位改變了明朝皇室傳承,為何朱棣能成功呢?

“正義”的旗幟:清君側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登基,引起諸叔王不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明史》

朱棣打的是清君側的名義是非常明智的,朱元璋在祖訓中的確有規定,如果有奸臣當道,各地藩王能夠率領自己的部隊誅殺奸臣。所以朱棣打出的旗幟清君側被很多人認為是合乎情理的,這也是當他攻下南京後,全國各地很多文臣武將都迅速接受了這個結果。

朱棣說建文帝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是奸臣,必須對他們進行誅討,朱棣稱自己的行為舉動是為了掃平奸臣,因此歷史上將這場發生在明王朝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稱為靖難之役。

朱元璋屍骨未寒,建文帝就開始大規模的削藩,在藩王沒有任何謀反跡象的時候強行削藩,建文帝剛繼位就一口氣剝奪了四個叔叔的王位,燕王朱棣被逼的裝瘋賣傻,所以朱棣造反,在很多人眼裡看來朱棣是為了自保,很多藩王也為了自保投靠了朱棣。

帶不動的豬隊友

雙方用人的水平也差距明顯,朱棣造反時在北平邊境歷練多年,手下軍師姚廣孝,兒子朱高熾,朱高煦,人才濟濟。

建文帝周圍有很多豬隊友,其實剛開始明朝廷無論在哪方面都佔據壓倒性的優勢,因此靖難之役開始初期,朝廷準備憑藉兵力的優勢,想靠兵力優勢一舉剿滅朱棣。

剛開始朱允炆派已年近古稀的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十三萬部隊去討伐朱棣。燕王則在中秋節時,夜襲耿炳文的先頭部隊,繼而又在滹沱河北岸,打敗了耿炳文。朱允炆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黃子澄立刻向朱允炆推薦李景隆,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

燕王起兵反朝,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李景隆代為大將軍,率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結果,兵敗而回。——《明史》

李景隆不像他父親經過戰火的洗禮,他是一個紈絝子弟,並且高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朱棣聽說他被任命為大將軍非常高興,朱棣根本就看不起李景隆。

朱棣甚至在對抗李景隆軍隊的同時,還率軍去救援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李景隆想借機攻打北平城,但朱高熾牢記朱棣的囑咐,嚴守城池直至朱棣回城。朱棣不僅解救了永平,而且還帶來了寧王的軍隊和蒙古部落的軍隊,這些軍隊戰鬥力都非常強悍。

明建文中,李景隆謀攻北平,燕將請守盧溝橋以御之。燕王曰:彼方圖深入,舍此不守,彼必肆志,將受困于堅城之下,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也。向設蘆溝橋、王平口、齊家莊、石港口四巡司。——《明史》

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回師北平,與北平城內朱高熾的軍隊內外夾攻,攻破李景隆軍隊的大營。然而建文帝卻被大臣謊言矇蔽,反倒獎勵了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在建文二年又一次,讓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人集合兵將60多萬人。開到白溝河,繼續與燕王軍隊對抗。

雖然燕王軍隊一度被明王朝的軍隊壓制,但由於明王朝的軍隊上下政令不一,沒有趁機擴大戰果,朱棣軍隊抓住有利時機打敗了明朝軍隊,最終號稱百萬的明王朝軍隊兵敗如山倒。

朝廷派遣使臣向燕王軍隊請求議和,實際則是想要尋求緩攻。繼續討伐燕王,燕王軍隊越戰越勇。與盛庸軍隊,屢戰皆勝。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朱棣在建文三年二月率軍主動出擊,先後攻下多地,經河北省境內,兩年的戰爭下來,燕王軍隊雖然一直打勝仗,但卻不能固守,正好朝廷裡有個太監對朱允炆很不滿,寫了一封信告訴朱棣南京城裡空虛,讓他直接率軍攻打南京城。

朱棣決定不在糾纏於眼前的土地,而是要迅速行動,直取毫無防備的南京。朱棣大軍先攻取了金陵。朝廷聞訊後將一些軍隊調回了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再加上朝廷軍隊的糧運被燕王軍隊阻截,朱棣抓住時機,指揮軍隊打敗了朝廷的軍隊,自此士氣大振的燕王軍隊一路突破淮河防線,佔領揚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建文帝此時原想以南北朝為條件,來與燕王講和,但遭到了拒絕,隨後燕王軍隊打過長江。

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靖難”之名,趕走建文帝,奪取政權,自立帝,年號“永樂”,歷史上稱為“明成祖”。——《明史》

結尾:朱棣抵達南京後,城裡就有官員偷偷把城門打開放朱棣進來,朱棣進城後,接受了很多官員和百姓的跪拜,這時朱允炆失蹤了,朱棣被眾人推舉為皇帝。


仙巢說歷史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正式繼位,年號永樂,即永樂大帝,這也為他的謀反之路畫上了句號,而朱棣能夠真正登基稱王,有很多必要的因素在裡面,其主要原因還是他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都很優秀。

朱元璋一生戎馬,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從來都很重視,皇子們要學習宗法,還要受到嚴格的軍事訓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的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而朱棣從小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軍事才能也很卓越,並且經常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疾苦,他有著未來統治者該有的一切能力。

古代皇位一直都是立嫡立長,卻忽略了長者也許不賢,也許壽命太短,就這樣,每個朝代就都出現了太子之爭,兄弟相殘。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年事已老,便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引起諸王不滿,為了太子之爭他們兄弟之間早已明爭暗鬥,劍拔弩張。可不巧的是,朱標早亡,朱元璋痛失愛子,便立皇長孫為太子,已杜絕諸位藩王對皇位的覬覦,可是隨著秦王,晉王先後去世,朱棣便成為諸王中最年長者;朱棣才能卓然,企肯屈居人下,並且他羽翼已經豐滿,不但有久徵慣戰的護衛軍,還設法結交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他聽從大臣建議開始削弱藩王勢力,這更是加快了朱棣謀反的步伐,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暗中加緊練兵,趕製兵器。

1399年,朱棣起兵,由於朱棣長年征戰,北方部將多為朱棣舊部,投降朱棣者甚多;朱棣用兵神速,朱允炆部下作戰不利,1402年,南京城陷,宮中失火,朱允炆不知所終,這也成了朱棣一生的心病。

朱棣謀反成功,一方面還是他才能卓然,有統治者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他也是朱元璋的兒子,是大明朝的統治者之一,有繼承皇位的權利。





飛天鴨123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解說【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總的可以概括為三個大的方面:燕藩強大的實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素質、建文朝廷低劣的討燕策略和手段、上天對朱棣的眷顧(運氣成分)

  • 一、燕藩強大的實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優秀的個人素質

  • 1、燕藩強大的軍事實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替自己鎮守邊關。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骨肉血親,所以享受的待遇和賦予的權利也非常大,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戰將和軍隊,在這些藩王裡,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兵十多萬,實力最為強勁。同時,明初藩王的權勢是很大的,假如朝廷要調地方的兵,首先會發文給各地藩王和地方軍事長官,地方軍事長官只有即接到皇帝文書,又接到藩王的調兵指令,才能調兵,這也表明地方軍事長官其實也算藩王的下屬,使得藩王實力更加強大。燕王朱棣也正是有這麼強大的實力,才敢於起兵發起靖難之役,和建文帝一較高下。

  • 2、朱棣優秀的個人素質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歲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率軍參與北方對蒙古殘餘勢力的軍事活動,還曾兩次率師北征,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並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使得朱棣成為當時明朝最優秀的軍事統帥之一,好多優秀的年輕軍事將領都曾在朱棣麾下任過職。通過多年和北元殘餘勢力作戰,使得朱棣成為北方軍隊中領袖式的人物,威望極高。後來,燕王府的長史葛誠被朝廷策反,朝廷緊急向張昺、謝貴、張信三人發出逮捕朱棣的密詔。張信當時的職務是北平都指揮使(北平的最高軍事長官),因為對朱棣地崇拜,在其母的建議下向朱棣告密,可見朱棣的威望之高。朱棣的個人魅力也很高,在他的麾下雲集了一批當時最厲害的人才,比如:黑衣宰相姚廣孝、猛將張玉、朱能等,他們對朱棣不離不棄,陪著朱棣度過了最消沉、最低谷的日子,尤其是張玉,為了救援朱棣,不惜犧牲自己,可見朱棣團隊的凝聚力之強。

  • 3、朱棣在家族中的地位很高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都先後去世。所以,四子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所以在靖難之役之前,朱棣在軍事實力上和家族尊序上都是諸王之首。

二、建文朝廷低劣的削藩手段和討燕策略

  • 1、根基尚淺,急於削藩,引發靖難之役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要不是周亞夫力挽狂瀾,後面的事就不好說了。建文帝從小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熟讀史書,對削藩會造成的後果自然心中有數。按理說,建文帝剛剛繼位,人微言輕,根基尚淺,不宜過早急於削藩,待時機成熟再削也不遲。但是在黃子澄、齊泰等託孤重臣的強力建議下,建文帝繼位才剛剛一個月,就對叔叔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實施削藩,緊接著又連續對代王朱桂等四位藩王進行了削藩,甚至在削藩的過程中逼死了湘王朱柏,使得大部分藩王對建文帝產生很大的意見,同時也打草驚蛇,迫使燕王朱棣產生了造反的念頭。

  • 2、任命紈絝子弟李景隆為帥討伐朱棣

李景隆是曹國公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明初除過徐達、常遇春外的第三名將)的兒子,因他長得英俊瀟灑,並且愛讀兵書,準確的說是特別擅長紙上談兵,所以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朱棣在北平起兵後,建文帝派遣老將軍耿炳文率軍討伐,結果在河北正定縣被朱棣打敗。之後,齊泰、黃子澄等人向建文帝推薦了紈絝子弟李景隆,提議由他帶兵征討朱棣。建文帝接受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提議,任命從未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的李景隆為徵燕大將軍,率領五十萬朝廷軍隊討伐朱棣。因為李景隆愛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並且還很自負,愛和屬下爭功勞,致使他率領的五十萬朝廷軍隊先在北平保衛戰中失利,然後又在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中被朱棣率領的燕軍打敗,導致攻守形勢逆轉,使得朝廷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討燕軍事行動。

  • 3、仁柔寡斷的朱允炆向軍隊下達“”不得害朕叔父”的命令

建文帝聽說燕王起兵發難,便立即命派遣軍隊前去討伐,但他又在詔令中要求軍隊將士在與燕軍對壘時,不得殺害朱棣,不能使他揹負殺叔的惡名。這真是兵家大忌,既要官兵殺敵平叛,又不能傷害敵首的性命,只為自己不背殺叔的惡名,如此一來,誰還敢浴血殺敵,英勇作戰呢? 明軍官兵的手腳被建文帝“不得害朕叔父”這句話給捆住了。之後,每當燕軍作戰不利敗退時,朱棣就親自殿後,遇到進攻遇挫有急難時,燕王又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幾乎成了燕軍將士們的”護身符“。

三、上天對朱棣的眷顧(運氣成分)

俗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的成功,後天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好的運氣也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甚至會成為促進成功的主要因素。朱棣揹負篡位的罵名,發起靖難之役,與侄子建文帝爭奪帝位,最終打敗侄子,奪取了侄子的皇帝寶座。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除了提前做足準備,並且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外,好的運氣也是促進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說,朱棣的靖難成功是“三分靠天定,七分靠打拼”。確實,老天給朱棣幫了大忙,助他成就了大業!

  • 1、白溝河之戰:關鍵時刻颳起大風,幫助朱棣變逆勢為順勢!

在白溝河之戰中,由於先鋒平安和都督瞿能等人的正確指揮,外加奮勇殺敵,使得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燕軍被多次打敗,損失慘重,甚至連朱棣都差一點被俘虜。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五日白天,平安、瞿能等人在戰場上又一次讓朱棣吃到了苦頭,因此他們決定趁熱打鐵,夜襲燕軍大營。晚上,朝廷軍隊包圍並突襲燕軍大營,燕軍營地大亂。就在燕軍即將完全潰敗之時,朱棣的幫手老天爺來了,他帶來了大風。戰場上瞬間颳起的大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在很講迷信的古代,帥旗被掛斷乃是大凶之兆,再加上民間早就有“朱棣是真命天子”的傳言,所以朝廷軍隊中開始出現混亂。朱棣趁機派遣精銳騎兵繞到朝廷軍隊後方乘風放火,然後猛烈攻擊朝廷軍隊的後方,朝廷軍隊後方頓時大亂,燕軍士氣大漲,乘機反攻,大敗朝廷軍隊,俘虜朝廷軍隊十幾萬人,繳獲輜重無數。這次戰鬥中瞿能戰死,李景隆率領殘兵敗將再次狼狽逃回德州。

  • 2、夾河之戰:關鍵時刻飛沙走石,幫助朱棣大破敵軍!

東昌之戰失敗後,朱棣在謀士姚廣孝的建議下再次出兵,但他這次再也不敢輕視盛庸了。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二十二日,雙方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相遇。盛庸仍然利用之前的戰法並配備大量的火器迎擊朱棣,雙方都損失較大,戰鬥進入膠著狀態。第二天,朝廷軍隊在東北方向列陣,燕軍在西南方向列陣,然後雙方再次開始了決戰,就在雙方都拼盡全力而苦苦支撐的時候,朱棣的幫手老天爺又來了,他再次帶來了大風,帶來了朝東北方向刮的大風。戰場上瞬間飛沙走石,吹得朝廷士兵睜不開眼睛,更別談作戰了。燕軍士氣大漲,乘機猛烈攻擊朝廷軍隊,盛庸大敗,率領殘兵退回德州。

  • 3、藁城之戰:關鍵時刻再起大風,幫助朱棣再破敵軍!

朱棣在夾河之戰中打敗盛庸後,率軍前去攻打軍事重鎮真定。而鎮守真定的是吳傑,他是黔國公吳復之子,作戰經驗豐富,同時也參加了東昌之戰,熟悉朱棣的作戰風格和出兵套路,也是一名優秀的將領。朱棣考慮到真定城易守難攻,於是採取了誘敵出城的計策,與吳傑在真定城外的藁城(藁城這裡不是指一座城,而是指一個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進行了決戰。在這場決戰中,吳傑採取了盛庸在東昌之戰中的戰術,同時配備了大量的火器,讓朱棣佔不到一點便宜,戰鬥再次陷入膠著狀態。緊接著,朱棣的幫手老天爺又出現了,他再次帶來了大風,吹得朝廷軍隊沒法打仗,燕軍再次士氣大漲,大敗朝廷軍隊,吳傑率領殘兵逃回真定城。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注讀史如品茶,評論區暢所欲言,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史世界,不斷探索真的過去!

讀史如品茶


朱棣謀反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朱棣遇到了一個豬一樣的對手。建文帝完全具備碾壓朱棣的優勢,但是,都被他葬送了。遇到這樣的豬皇帝,朱棣想不成功,都對不起這樣的豬對手。

一、朱棣雄才大略,建文帝優柔寡斷

朱棣早有雄心想皇帝,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最有能力擔當太子的就是朱棣。但是,朱元璋並沒有立他為太子,反而立了朱棣看上眼的朱允炆。由此,朱棣就開始厲兵秣馬,暗中準備造反。等到朱元璋死後,朱棣更有了造反的膽子。因為朱棣謀劃比較早,在金陵城布好了眼線。建文帝的一舉一動,朱棣都十分清楚。謀劃長遠的,當然能夠走遠。朱棣心思縝密,而建文帝優柔寡斷,在削蕃上反而受制於朱棣,不肯向朱棣發難。令人奇怪的是,建文帝對其他藩王下手狠辣,唯獨對朱棣比較友善,還下令軍隊不許傷害朱棣,掣肘了軍隊的手腳,真是奇葩。想來是朱標對這個四弟最好,朱標和朱棣的關係比較親密,才使得建文帝不對他下狠手。對敵人不狠,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結果,明明建文帝的兵力,遠在朱棣之上,竟然無所作為,喪師失地,一敗再敗。

二、朱棣善於用人,建文帝明明手下有王者,卻用成了青銅

朱棣大半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本身軍事能力比較強。他手下又有幾員虎將,打仗勇猛,善於用兵,更有身邊的天下第一謀士姚廣孝為他出謀劃策。反觀建文帝手下的人,雖然也人才濟濟,像樣的軍事人才也不是沒有,但都被他用傻了。耿炳文明膽擅於守城,他卻讓耿大將主動出擊,這不是找死嗎?李景隆明明是朱棣的發小,和朱棣關係最好,他卻屢屢讓李景隆領兵。李景隆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動失敗,建文帝竟然不追究他的責任,依然百般信任他,任用他。建文帝手下有平安、盛庸、鐵弦、徐輝祖等大將,都是朱棣忌憚的,他卻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真是奇哉,怪哉。


枕史潤智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興受邀為您解答。

明初,一場削藩導致的叔侄爭奪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經過四年的反叛之路,推翻剛剛登基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坐上了明朝皇帝的寶座。朱棣的四年反叛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有失落、有想放棄之時,更甚者有多次險些命喪戰亂之中,為何朱棣還是取得謀反的成功呢?

四年的靖難之役,在戰爭史上並非算持久的戰爭,但卻也非常磨練人的心性。朱棣挑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想用堂而皇之的言論來掩蓋其造反的行為,這樣的言論確實“蠱惑”了燕軍,使其造反者的心裡沒有“亂臣賊子”的壓力,可以跟著朱棣左右砍殺。謊言最悲催的是,它可以欺騙所有人,唯一欺騙不了自己,當朱棣在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失利之時,內心那種無助之感油然而生,但卻不能在士兵面前流露半點;當面對心愛的大將戰死之時,也不能將即將絕望想法掛在臉上,否則燕軍必敗,因此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勝利,與其強大的心性、堅韌的品質有關,越是困難之時越要有堅持的態度,讓他次次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棣除了強大的內心,還有一個堅實而且善於謀略的後盾姚廣孝。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前三年一直在山東附近徘徊,雖然勝利的天平總是偏向於他方,但他離南京的距離還是原來的距離,三年時間,他未能向南方大步前進。對於朱棣來說,山東猶如天譴一般橫在他面前,如果這樣打下去,朱棣即便是不被建文帝打敗,也會被建文帝拖垮,畢竟朱棣佔據的資源是無法與建文帝相提並論的。在靖難之役陷入進退兩難之際,朱棣的堅實後盾姚廣孝提出繞開山東直取南京,這樣的決策在古代戰爭史上是非常大膽的想法,也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打破傳統的攻城拔寨的戰爭思路,給敵人一措手不及。戰場上失敗時,姚廣孝會為朱棣重新樹立起必勝的信心;前景無望時,姚廣孝為朱棣謀劃前途,這位明朝有名的“黑衣宰相”撐起了朱棣強大的後盾,朱棣聽了姚廣孝分析,數次扭轉戰場上的局勢。

關乎戰爭勝利的因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否則勝利的天平會傾向於彼岸。朱棣的靖難之役勝利的原因也有天時的眷戀,不論是在即將兵敗的白溝河之戰,亦或是險些被俘的夾河溝之戰,突然颳起的大風將勝利的天平壓向朱棣一方。在這次戰役中,天氣確實幫了朱棣,否則南京的天牢裡會多一位名叫朱棣的囚犯。反過來說,連天氣都在幫助朱棣,他豈有不勝利的道理?

與朱棣的相比,建文帝的多次用人失誤也是朱棣靖難之役勝利的原因之一。建文帝起初選用老將耿炳文與朱棣交戰,雖然耿炳文在交戰中失利,但朱棣想要再次擴大勝利的戰果卻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於建文帝急於想平息戰亂,在耿炳文失利後,做出更大的用人失誤——換將李景隆。建文帝用人的失誤直接導致鄭村壩之戰損失數十萬南軍士兵,以及白溝河之戰中的六十萬大軍。兩次戰爭,李景隆幾乎斷送了南軍所有的兵力,即便是後面的盛庸、平安等組織其幾次有效的阻擊,但想要徹底消滅朱棣已是不可能了。

除了建文帝用人失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建文帝對於宦官的嚴格要求。建文帝繼承了朱元璋的遺志,嚴格要求宮內宦官,這導致了很多宦官的不滿,宦官們多期盼朱棣能夠打進南京城,改變現如今的狀態,因此將南京守備空虛之事傳遞予朱棣,才有了姚廣孝勸諫朱棣直取南京之事。

除此之外,建文帝還有一個荒唐的聖旨,為了避免自己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建文帝命令手下不能傷害朱棣,這間接為朱棣掛上免死金牌。朱棣有了這層防護,在與南軍交戰的過程中,衝鋒陷陣、英勇無比,亂箭之中還能全身而退。多麼迂腐的想法,朱棣已拿出拼命的架勢,建文帝還心慈手軟,也怪不得他會失敗。

靖難之役是改變明朝命運的一次皇位爭奪戰,朱棣以少勝多,能夠奪得皇位也絕不是偶然事件,其中的種種因素已註定此結果必然會發生。


史海魅影


因有很多,朱棣造反時,在北平邊疆歷練了多年,手下軍師姚廣孝,大將張玉、朱能,人才濟濟。建文帝陣容也不差,徐輝祖、平安、盛庸都是當世名將,後來朱棣永樂朝的不少重臣,如夏元吉、胡廣、楊榮、解縉等人。原本也是建文帝的臣子,可他們在建文帝那都沒發揮出來,建文帝最愛用誰?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黃子澄、齊泰和打不了仗的方孝孺、練子寧、黃觀。

且在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氏王朝時,殺了不少功臣,這就導致朱允文雖有50萬朝廷軍,但指揮官卻及其無能,只是一個翻版的“趙括”。反觀朱棣,他常年帶兵打仗,本就擁有優秀的指揮能力,士兵們的戰鬥力也很高,在面對朝廷軍時依舊可以以少勝多。





微話古今


首先朱棣為守重邊鎮藩王,常年和蒙古(北元)征戰,軍事素質高。建文繼位削藩,免死狐悲之下他並沒有坐以待斃,而且陰蓄兵馬,準備反擊。還有一個奇才大和尚姚廣孝出謀劃策。

回到建文帝允炆這邊,他佔據道統優勢,兵力等也遠超朱棣,最後卻被叔叔攻破南京,奪了帝位,主要失誤有;

一:用人不當,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皆學問有餘,經驗不足,治國方略激進偏差。靖難之疫,竟派虛有其表的草包李景隆領兵,未戰已輸大半。

二:有婦人之仁、而無遠見果敢。建文帝生性仁厚,如在太平之年,會是一位有德寬仁之主,守成肯定沒問題。但政治權位之爭,是十分殘酷的。他卻多次因仁而錯失良機,朱棣曾在南京待過,這期間他身邊只有少量親衛,且距離大本營甚遠,建文帝這時完全可以將他誅殺或者控制在京城,可是建文帝卻將他放走,養虎為患。戰爭中竟然下令不許射殺朱棣,這樣迂腐的命令讓將士不能放開手腳,朱棣幾次死裡逃生也賴此命令,豈不悲衰?

三:削藩政策考慮不足,謀劃不全:面對強藩環侍,削藩是必須的,但如何削,從誰開始,都是很講策略的,一招不慎,引發大禍。建文皇帝急於求成卻又不夠果斷,如果果斷先削實力雄厚的朱棣,其他藩王被鎮懾,不戰而平都可能,先弱後強,打草驚蛇,朱棣有了充分準備,難度就大了。

四:朱元璋盡屠功勳,使建文無將可用,這也是一個原因。


中州一龍xy


歷史上藩王造反的真不少,有自家兄弟造反的,例如漢景帝時期造反的吳王劉濞,帶著其他六國攻下了漢朝當時的半壁江山,但三個月就被平定了。有異姓王造反的,例如清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波及數十省,打了八年之久。但是他們都沒有成功,唯獨燕王朱棣成功造了自己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反,當了皇帝。




那麼朱棣為什麼會成功了?

1,自身條件好

出生好: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按照《燕王令旨》、《明太宗實錄》、《明史·成祖本紀》的記載,朱棣是馬皇后所生。太子朱標死了之後他就是嫡長子,完全有望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可是他的父親朱元璋太喜歡朱標了,愛屋及烏,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太子,後來也成為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但是改變不了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兒子這一事實。

有背景:朱棣不僅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開國名將徐達的女婿,徐達何許人也?明朝開國第一名將,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這幾個“第一”拿出去那是分量很重的。雖說朱棣造反的啥時候徐達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他的能量還沒消失。


有能力:朱棣小時候就和李文忠等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們一起接觸,還有受自己的岳父徐達的教導,能征善戰。第一次成為軍隊的主帥,統兵遠征北元太尉乃爾不花就充分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謀略。

有實力:朱棣17歲封為燕王,駐守北京。明朝可是推翻元朝建立的,朱元璋把朱棣安排在北京防守北方,直面元朝殘餘勢力,可見朱棣軍隊力量比較強,裝備也不會差。還有朱能、張玉父子這樣的猛將,姚廣孝這樣的謀士。

2,有一個“好”父親

朱標的死,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他深知朱允炆性格軟弱,不是那些開國功臣,名臣武將的對手,所以他必須為朱允炆鋪平當皇帝的路,能征善戰的武將和有治國之才的能臣都被剪除,這導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沒有大將可用,先是啟用了老將耿炳文,堅守不出,結果被撤了,就選擇了一個官二代李景隆(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是個貪功的人,也一直想擺脫父親的陰影,證明自己,可是他充分證明自己不如自己的老爹,在與朱棣的交戰中節節敗退,最後還打開南京城門投降,導致建文帝一敗塗地。




3,有個“好”侄兒

朱允炆是個善良的人,善良得有點讓人無法理解。用人不善事能力問題,太善良對於帝王就是缺陷。朱允炆登基初期,徐達之子徐輝祖曾力勸建文帝扣壓朱棣之子,徐輝祖還真是個忠臣。可是建文帝不同意啊,他相信的那個虎狼一般的叔叔,結果放虎歸山,讓朱棣可以無所顧忌了。

另一件事簡直可以說朱允炆善良得可笑,他給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諭,不準任何人傷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讓他擔上殺叔罪名。他只知道朱棣是他叔叔,還沒認清朱棣是玩造自己的反,要自己的命。正是這道口諭,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難之役”中,親自上陣而毫髮不損。朱棣真得感謝這個好侄兒。




朱棣的成功不僅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對手朱允炆的原因,不管是什麼原因,他成功了。成王敗寇,朱棣就是勝利者。


胡言兌先生


1、前提

朱元璋把朱棣派往中度鳳陽駐守,引起朱棣不滿。

2、聲望高

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屢建戰功,威望高。

3、將才

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跟徐達、常遇春學習兵法、武藝。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元將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麾師前進。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說:“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於是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老相識,兩人相見,不禁相抱而泣。正在這時,明軍已近圍敵營。元軍大敗,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於是,乃兒不花與觀童一起到明軍營帳中請降。燕王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他的全部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

4、有謀士輔助

洪武15年,姚廣孝在慶壽寺,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5、野心大

朱元璋辭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後,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朱棣則在加緊活動。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製軍器。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