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沒有幾分地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可可帶你去旅行


開源節流,所謂開源就是把之前不適合耕作的土地,改變成可以耕作,可以生產糧食的良田,比如西藏引水進疆工程,變戈壁,沙漠為良田,改良土地,提高畝產,發展立體種養,制定主糧種植區不可侵佔的紅線,將栽種在良田的樹木,苗木遷移,只能種糧食,可輪作其它經濟作物。

節流就是建設用地合理安排,目前我國住房數量不是不夠,而是不均,可開徵空置稅,房產稅(自住房可免除,以免打擊面過廣),讓持有多套房的出手房產,降低建設需求;另外,對於閒置建設用地,嚴格執法,該收回的必須收回,杜絕囤地。對於閒置的場地,制定相應管理辦法,在保證所有者權益的前提下,可用於公益活動等。

最關鍵的是,要制定糧食生產獎懲制度,針對不同地域制定生產質量,產量目標,達到,超過的補助,讓種地不再貧窮,而且要能致富,國外的糧食要制定配額,企業生產外銷可以鼓勵,內銷必須用稅調節(這個用國家安全法來保障),還有種子也必須自主持有,不能讓外企全盤掌握我們的籽種。

還有為了口感,我們在製作食品時丟棄的太多,浪費太大,因為糧食便宜,很多人養成了浪費的習慣,這些都需要調節,在保障供應(保障低收入者補助)的前提下,適當的調節價格,可節約很可觀的糧食。


淳璞86155161


我家地處湖北中部的江漢平原,去年分地,每人也只合不到一畝地了!

何去何從?

作為七零後的一輩人,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就沒種地了,都是從少年時學個手藝後一直在外地打工。如今孩子都奔三了!村裡的地絕大多數郄承包給六十歲左右和六十歲以上的人們在種!


巧奪天工993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經歷了從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到改革開放,再到21世紀新農村等多個階段,見證了農村五十多年以來的發展和改變!我的老家在農村鄉下,屬於山村,在2000年以前,這裡的人們幾乎大多都是以種地為生,平均每家每戶可以有五六畝地,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到了城裡去打工,農村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像我們這邊,原本有一百多口的村子,現在只剩下十幾個留守老人,甚至有的村子只有一個獨居老人,常年生活在這裡,孩子們全部在外面,並且這些老人也基本沒有了勞動力,家家戶戶都是種著一畝三分地,種點菜而已!大部分的地都在慌著!所以即使說能分到的地多一點,又能怎樣呢?還是在慌著!還有就是現在物價越來越貴,氣候變暖,天不下雨,農作物收成也不好,很多時候收的糧食還不夠化肥前,所以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尤其在農村鄉下,很多時候澆地施肥收割並不方便,還是靠最傳統的人工收割!費時費力,耽誤的功夫還不夠現在年輕人在城裡打工一天掙得多!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想改善目前這種農村的經濟現狀,就需要年輕人的迴歸,通過互聯網新技術新思路引導農民發家致富,在農業方便,開始搞集體作業,一些小的地塊能合併的就合併!不能合併的可以種植一些生長期較長的農作物!




老頑童的鄉村生活


我家是農村的,卻實分田一個人才有幾分田,種田跟本不能解決就基本的問題,雖有吃的不至於捱餓,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小孩的讀書問題,一年將近兩萬的學費該如何去辦。我們也沒資本去做生意。所以我家都是老公負責賺錢,我負責帶三小孩。


江西的雲南人


對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咱來算一下幾分地的收入,一畝地種麥子估計能收1000斤左右,玉米能收1200到1300斤左右,但是不值錢啊都是8..9毛錢一斤或1塊錢一斤根本賣不到錢。一年種2茬莊稼到年底一畝地估計能掙個1000元左右更別說幾分地了,地越少利潤越少。既然種地不掙錢咱的地又少那咱農民該怎麼辦呢,下面咱來說一說。

第一打工,咱可以出去打工啊,現在工人工資都還可以有技術的收入更樂觀,沒技術咱可以吃苦啊,比在家種地強。咱的地可以包出去或者種上樹都還有收入的。

第二種地,咱沒有一技之長又不想出去的那也有出路,現在國家支持土地流轉。村裡出去打工的人多了難免有閒著的土地或者有不想種地的咱就可以流轉過來形成規模,種地只要規模大了成本就下來了。你耕地,化肥,種植可以自己買農機到時候平均下來每畝地的成本就小了利潤就大了,你幾十畝上百畝你算算也能掙到錢。

第三養殖,聽說國家對農村養殖的扶持也很大咱還可以養殖呀,養豬,喂牛,餵魚,肉雞或蛋雞,收入應該還可以。

第四創新,咱可以打開思維拋開傳統的種地養殖,去思考分析一下新興的行業。比如農村電商、經濟合作社、農家樂旅遊、農村養老、婚喪嫁娶的服務酒席、三農經紀人等等。我覺得這都是很有前景的行業,前提是你要懂這些行業不能盲目的去幹。

最後我個人覺得,只要咱肯努力肯腳踏實地的去幹不管去打工去外面發展還是在農村發展都能有很不錯的生活。


勤奮的勞工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很有真實體驗的!

如果你只有幾分地,那麼我來算一下它一年的收入吧!以一畝地為標準,如果種小麥,它一年的產量按照多的來計算也就一千斤,這還是多的,像我家的地裡最好的一次收成是900斤!按照現在小麥的價格,最多能收入一千!幾分地也就幾百塊吧!一年種上兩季糧食,最多也就收入一千左右!現在一千塊錢能買到啥東西啊!

所以啊,如果你只有幾分地,就把它種上自己吃的蔬菜,然後出去打工吧!哪怕是一個服務員一個月也有兩千多!如果附近有工廠,也可以考慮一下,畢竟廠裡工作穩定,收入也不會太差!

我們村的地都沒人種了,都去開發區的工廠上班了!一個月都能掙到3000以上!空下來的地都只是種些蔬菜自己吃的!

所以啊,幾分地真的不要指望了!


農村帥堅強


在我縣裡田都不算多,都市人圴七分左右,上畝的地方是極少。我們雖然種田種了很久,但到底一畝有收入多少呢?

我們就在這裡算一下,在農村算大豐收的畝產1000斤,低產的800到900斤左右。在農村收稻穀那個價格,都是在130到150一百上下。就拿最高的價格來算,那就是畝產1500元。現在算下成本,每畝稻穀種30塊,梨田做秧地柴油要8塊,除草劑10元,雜交種催芽心,秧苗期的需要施肥兩次30塊左右,打窮兩次10塊。

在生長期間需要肥料;複合肥和尿尿素為主,一季下來250塊左右,其實農藥方面,那殺蟲劑葉面肥,一般要三四次,除草劑一次,農藥大概就要200。抽水50塊一毛畝,收收割70塊一畝。

加起來就有600到700塊一畝成本了,這其中還沒有包括包括人工費用低產價格低,而且還要保證風調雨順。收入除去成本的話,根本都沒剩下多少。

在農村就耕田的話,三餐都成問題。

要想更好的生活,靠家裡的自有田是不可能的。只有只有走出去工作,養植或者自己做生意才行。






w中國正能量


人均沒有幾分的農民該何去何從?現在的手裡沒有幾分地的農民,完全不必擔憂。

就算有幾分地,靠種植僅能解決吃飯問題,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需要花錢的,單憑几分耕地收入,解決不了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問題。

近些年,很多農民放棄了田地進城打工,全年收入遠超幾分田地收入,土地荒蕪現象逐步出現。尤其是80、90後基本沒有種地經驗,長年打工己經將自己融入當地打工城市,忽略了自己來自農村的身份。而且社會保險的逐步漸全,長年固定務工的農民工已經享有與城鎮職工同樣的保障待遇,不必為以後養老和醫療問題擔心。

基於此,靠農村幾分地的收入已經吸引不了年輕人,也不會再留戀土地。

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農業合作社規模逐漸發展壯大,願意留農村生活也可以參與合作社的勞動來獲得報酬。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已經解決了農村看病難的問題,七十歲後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民國家也有相應補助,生存生活完全不成問題。

人均沒有幾分地的農民,相信國家也相信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務工還是創業,只要踏實肯幹吃苦耐勞,未來的生活在你的努力下會越來越好,國家給予的保障政策也會越來越健全。讓我們也共同祝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早日實現,共同分享改革的成果。

僅代表個人觀點,多多交流為盼。


四季花開人間院


首先要更正一下,現在政策是不準佔用耕地建房的,我就是農村的,現在村裡也基本沒有新的宅基地。有建房也不過是,拆了舊房,再在原來的宅基地上蓋新房。有佔用耕地的現象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至於人均幾分地,倒是事實。不過現在在家種地的都是上點歲數的人,有的是在外打工,一收一種回來,完事立馬就又外出打工,有的是留守老人帶著孫子孫女,捎帶種地,至於開支,如果不帶晚輩的花銷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當然,除了看病和家裡意外大的開支。

我的家鄉在豫西伏牛山下,落後貧瘠,沒有什麼出路。祖祖輩輩就靠幾分田地生存,我長大以後雖然解決了溫飽,卻依然沒有改變貧窮的面貌。0幾年的時候有的讀書走出了家鄉,更多的人確是南下打工去了。從那以後,村裡的面貌才有了一些變化,人們有了比種地高几倍的收入,開始蓋平房,起樓房。家家都有了摩托車,手機也悄然興起。這樣的變化雖然和田地不挨邊,可是我們都是這片土地養大的。父輩還依然耕種著那片田地,那幾年隨著一代人的長大,宅基地增加了,田地也減少了。除了老人還關心田地的情況,年輕人大多要麼去更好的地方打工,要麼自己創業,誰在乎地裡那點收入。

這幾年,農村的變化更大,路修成了柏油路,連路燈都安了,基本家家有小車,什麼電器都很齊全。吃喝拉撒和城鎮沒有什麼區別了,大小超市到處都是。由於南水北調幹渠從我們那裡過,佔用了不少耕地,所以村裡田地更少了,可是常年在外拼搏的年輕人誰關心這些,誰也沒想著從地裡刨出多少錢來。

今年過年回家,宅基地確權了,接下來土地也要確權,政策上要入市,可以抵押貸款,可以交易。反正國家也想著辦法讓農村經濟活躍起來,讓有想法的人有條件回鄉創業,成效還有待見證。現實的情況不盡如人意,大多無論打工的或在外創業掙到錢的人們,都爭著到城鎮買房置業,誰還留戀著這片沒什麼前途的土地?

過春節時也是歸心似箭,可是短暫的相聚後,又各奔東西,難掩心裡的失落,心裡總問,那還是小時歡樂無憂的家鄉嗎?清明回去,村裡更是了無人煙。偶爾能看見有老人再喂孫子吃飯,夕陽下有狗在懶洋洋得吐著舌頭。路邊是一望無邊綠油油的麥田,散發著甜絲絲的清香。






高鋼鋼


我國走城鎮化道路,就是要把農民從人均不足一畝多地農村解放出來,走工業化的富國之路!鼓勵農民進城安家置業,鼓勵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免費讓農民參加各種培訓,都是引導農民擺脫對二分地的束縛,從農民過渡到市民,想方設法給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其收入,當有穩定的收入時買房安家城鎮享受城市各種便利,把農村零散的土地集中管理種植,便於農業機械化規模化,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富國強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