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官員退休了後回老家生少,不僅是為了衣錦還鄉,更是為了節省生活成本與遠離政治鬥爭。留在京城一是開支大,而是容易陷入黨爭,那怕退休了一旦被皇帝懷疑也性命不保。留在任上免不了被豪強大戶或者百姓們報復,又或者為他們請願,總而言之不得安寧。回到家鄉則可以享享清福,遠離名利場,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官員退體後回老家或者封地過日子跟官員的俸祿制度是密切相關的。今天的公務員都是發工資,走到那裡都可以生活;古代官員的俸祿最開始是封地,後來變成食邑,再後來變成工資。先秦時代的官員是沒有工資一說的,都是國家賜給封地,自己的收入從封地來,封地越大,自然收入越多,權力也越大。比如姜太公、周公旦退體後分別回到齊國、魯國養老,那是他們的封地。

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廢除分封制,各級官吏沒有封地,國家賜給食邑。所謂食邑就是百姓家的稅收不交給國家而交給官員本人,這些食邑就是官員的收入來源。食邑跟封地的最大區別是食邑只有經濟權,無治權更無軍權。所謂萬戶侯,就是有一萬戶百姓的稅收歸你,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食邑制度會導致一個很嚴竣的問題,那就是官吏對百姓的壓迫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一個十分尖銳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土地兼併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隋唐開始官員開始發工資了,官員們失去了食邑。官員們發工資最開始是根據官員的食邑數量,折算出錢糧,由國家發給官員;當然在折算過程中就會打折扣,這樣可以減少國家開支。

明清時代官員們直接發銀子或者發糧帛,當然明清時代官員們的工資是十分低的,他們多數靠貪腐才能維護體面的生活。官員們貪汙了錢財後,一般都回家鄉置辦田產或者開設商鋪,因此他們退休後就回老家生活,以確保經濟有保障,財產有傳承。

京官們退休後也是選擇回老家,一則為了老家的田產,二則為了遠離權力的遊戲。劉伯溫就多次以身體不好為由要求回老家休養,其實就是想離開老朱,他十分怕喜怒無常的老朱那天不高興把他殺了。

地方官們在任上,不是得罪當地豪強大戶,就是得罪當地百姓,或者兩者都得罪。退休後不離開任地那麼不僅皇帝不放心,百姓們也會不放心;結局要麼死於國法,那麼死於私劍。所以還是回老家度過餘生是最佳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