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話,1912年大清會亡嗎?

那年被風吹走的夏


會 加快亡結

慈禧太后是晚清比較重要政治人物,把控著朝政,可以說她掌控了清朝晚期朝政的實權,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但她的名聲卻極差。

奢侈的生活也加快了清政府的亡結。

她要是處在清朝中期,沒有列強侵略。可能,慈禧會成為清朝的武則天。雖然,武則天也有很多問題,但是,起碼不會被罵的“遺臭萬年”。

可惜,她生不逢時。在這樣一個混亂的年代,她的“昏庸”加速了清朝滅亡。

她沒有能力挽救清朝,慈禧沒文化、沒眼界,她的能力玩政治玩人還行。但是,讓她治國就等於誤國!古代女人玩政治的弊端,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她的統治下,中國備受屈辱,割地賠款不斷。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簽到手軟;她下達的各種昏庸的政令,讓後人怒罵!





小金獅


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話,1912年大清會亡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問小夥伴們曾經有沒有玩過這樣的遊戲?

如果玩兒過的小夥伴們,我也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了,因為遊戲規則你們很清楚。

如果沒有玩過的小夥伴們,那我就大致說一下游戲規則:如圖上所示的序號,1號是最牛逼的,然後從1~8,牛逼程度依次遞減,但是最弱小的8號能管得住最牛逼的1號。

從遊戲的角度理解,這就是遊戲規則,我們要想玩這個遊戲,就得按照遊戲規則來玩。當然如果你不想遵從遊戲規則,想要作弊或者耍賴的話,也不是不可以,代價就是以後你自己一個人在角落裡玩兒吧。

這樣說起來像是在抖機靈,但事實就是這樣。

一個帝國文明的建立,從最開始原始資本的積累,到後來逐漸的發展壯大,再然後衰落,最後又被一個新興帝國所打敗,這就是歷史的規律,就像人生老病死一樣。

那為什麼一個帝國會從兵強馬壯的年代會逐漸衰亡呢?這和慈禧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造成國家衰亡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當時人們所受到的教育水平,還有其他文明的發展等等,

衰亡是大勢所趨,而慈禧不過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這些都只是外因,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與我們而言也缺少可操作性,所以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類本身的劣根性。

從生物學上來說,人的本性是動物,人的本質就是想要活著,並且是相對而言更好地活著,但是世界上的物質資源卻是有限的,對於那些連基本生活都不能維持人而言,才會拼了命地去搶奪資源,來維持自己的生存,畢竟反正怎麼樣都會死,那為什麼不賭一把呢?

所以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那你呢?有能夠維持你基本生活的物質資源嗎?如果沒有,那你願意用什麼來交換呢?


一隻會吃貓D魚


首先不管當時形勢如何的發展,內憂外患的大清勢必是要滅亡的,這是無可置疑的。慈禧太后死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1月15日,享年七十四歲,此時距離大清滅亡差不多還有三年的時間,可以說慈禧一死,大清的滅亡也就進入了倒計時。

慈禧太后作為一個政壇的高手,其本人又長時間掌控朝政大權,只要有慈禧老佛爺在大清還能夠苟延殘喘,畢竟當時最危險的八國聯軍都挺過來了,起事的革命黨還是弱了點、嫩了點。

在研究辛亥革命歷史中,我們不難發現最終擊垮大清實際上不是革命黨,而是的朝廷重臣袁世凱。正所謂有槍就是草頭王,沒兵沒槍的大清權貴們已經控制不住軍頭袁世凱了,袁世凱憑藉手裡的軍隊可以肆意的翻雲覆雨,大清的存於亡由袁世凱個人所決定。

如果慈禧太后還活著的話,袁世凱又豈能完全控制住大清的軍隊,是不可能愚蠢到把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面。慈禧太后如果在辛亥革命時還活的話,大清可以直接命令軍隊迅速的絞殺革命軍,以當時革命軍和清軍正規軍的實力對比看,革命軍根本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推翻大清。
因此慈禧太后如果活到了1912年,大清應該還能存在一段時間,不過只有慈溪一死,大清依舊還是會完蛋的。


浮沉的歷史


先說答案,會,但是過程也許會曲折一些,僅僅是也許。這曲折,大概就是武昌攻防更加慘烈一些,南北對峙更持久一些,無礙大局。

慈禧是1835年出生,1908年去世,當時是74歲。中國有句俗話叫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喊自己去。慈禧活過了七十三,如果續命到1912年,就是78歲,距離八十四更進一步。

之所以要說年齡,是因為有一個無可辯駁的自然規律,人的衰老,必然帶來精力的衰頹,而作為封建統治者,這是一個對個人精力要求非常高的工種。所以78歲的慈禧,雖然仍有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但她的精力能否支持她繼續掌握這個龐大的國家,尤其是其臃腫而暮氣沉沉的官僚體系,是很成疑問的。


(慈禧 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多數人覺得,只要慈禧活著,清朝應該就不會滅亡。這顯然是由之前的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誠然,慈禧成功化解了近代以來多次政治、軍事危機,不管在國家主權上她如何喪權辱國,她的確做到了穩定基本統治。但這一點,也離不開晚清政府官僚體系的配合,尤其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一大批漢族地主官僚。這是清朝統治者在太平天國戰爭中就已經發現,滿洲勳貴集團,已經喪失了最基本的政治、軍事能力,無力維護清朝統治,所以定下的基本國策,就是重用漢族官僚以穩定統治,這一政策從咸豐到慈禧一直予以貫徹。這些官僚也的確回報了清朝統治者。在歷次危機中,儘管各有取捨,但從未動搖過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這些人中,張之洞死於1909年,也就是說,到1912年的時候,尚在人間的慈禧太后,環顧四周,可以任用的,能力相對過關的漢族官僚,就只剩下袁世凱。至於一班年輕的滿洲貴族,能力如何,眾所周知,顯然不是多給他們幾年時間就能有所改觀的。(張之洞 老臣累了,下線了,886)

曾有人說,如果慈禧活著,會以權術駕馭袁世凱,後者無法完全控制北洋新軍。然而就當時的環境看,自太平天國來,清政府的主要國防力量,就是漢族地主階級武裝,先有湘軍後有淮軍,榮祿雖是滿洲人,掌握的武衛軍實際上仍舊是以李鴻章派系的力量為主。所以在當時,真正能夠掌控北洋新軍的顯然也只有袁世凱,這一點已被辛亥革命的歷史所證明。慈禧作為一個成熟的統治者,也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她生前並沒有分袁世凱的權。因為在當時,無人有此力量、地位和才能,來分袁世凱的兵權。

(袁世凱 我的機會來了!)

袁世凱的為人,以後有機會可以另論,在此只是做一假設。1912年的袁世凱,手握國內最強勁的武裝力量北洋新軍,面對戰術和裝備素養都遠遜於己的革命新軍,回首望見紫禁城中已經78歲高齡的老婦人時,是會有鞠躬盡瘁的忠誠?還是袖手旁觀的詭詐呢?

最後,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封建腐朽政權的毀滅,在當時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勢了。


樹新古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話,1912年大清斷然不會滅亡。

慈禧太后雖然屬於保守派,做過很多並不被稱讚的事,但是慈禧太后還是有著一定的政治才能。



慈禧太后是大清帝國最後的實際掌舵人,掌握大清朝廷將近半個世紀,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大臣。

只要慈禧太后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震懾。

慈禧不死,袁世凱也不敢如此放肆,也就不會有辛亥革命後朝廷對軍隊的輕易失控,袁世凱也很難順利逼宮。

如果辛亥革命後慈禧太后還活著,南方起義軍也不會轟轟烈烈迅速蔓延,要知道,所謂的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實際上有很多牆頭草,大部分人就是革命的投機者。



北而朝廷的北洋新軍,經過幾年的訓練和培養,此時已經有很強的實力,只要朝廷全力平叛,辛亥革命是否成功很難保證。

要知道,後來袁世凱為了逼迫革命黨降低籌碼,北洋新軍在武漢三鎮的表現的確不俗,革命軍損失慘重。

在北洋新軍優良的裝備面前,革命軍的裝備很落後,而且不少士兵缺乏訓練,戰鬥力弱,難以硬碰硬對抗北洋軍。

而袁世凱當總統後,對憲法進行迫壞,南方革命軍發起護法運動,結果在北洋新軍的強大武力面前,最終失敗。



由此可見,北洋新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北洋新軍並不是不堪一擊的舊軍隊。

慈禧太后死後就不一樣了,宣統皇帝小小年紀登基,啥也不懂,朝廷真正的大權在他的父親攝政王那裡。

雖然攝政王掌握實權,但畢竟不是皇帝,難以有效決策大政方針。

另外,攝政王的政治才能有限,根本就沒有能力管理內憂外患的大清帝國。

辛亥革命後,朝廷無力調動北洋新軍,被迫再次啟用袁世凱,並把朝廷真正的實權交給袁世凱,這才有了袁世凱逼宮。

由此可見,如果慈禧太后能夠熬到1912年不死,清政府很難在1912年滅亡,清朝滅亡很可能會推遲,如果清政府能夠奮發圖強,其後續歷史就更加撲朔迷離了。



你們覺得呢?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喜歡歷史的隨手點個關注,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津城沐雨


個人覺得不會,老佛爺如果不死,控制局面還是駕熟就輕,袁世凱仍然匍匐在面前,孫大炮折騰到頭也並非實力派,掀不起大風浪。那個時代,別跟我講什麼民意和歷史潮流,政治從來都是實力說了算,古代都是強人政治,強力人物總攬一切。秦始皇不死,秦朝也不會那麼早滅亡,一個道理。當然都是假設,歷史本來就是偶然性很強的項目



中國好車無憂


如果讓我們評價慈禧,我相昏庸、奢侈、貪圖享樂、腐敗無能都會是慈禧鮮明的標籤,確實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實權統治者,中國近代遭受的屈辱慈禧難辭其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慈禧能夠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確實也有其過人之處,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慈禧如果不死是否能為大清續命。

政治天才

政治能力是指統治者把握方向大勢全局以及駕馭政治局面的能力,慈禧在這方面堪稱天才,這一點在“辛酉政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慈禧雖然貴為皇太后,但是卻也被置於最危險的境地,輔政八大臣不會給他皇太后專權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清楚的判斷了形勢,搶佔先機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最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年慈禧年僅26歲,其表現的精準的眼光,幹練的手段都讓人歎服。

在數十年的執政歷程中慈禧尤其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維繫了自身的絕對權威。

治國理政

在慈禧掌權的早些年,其治國理政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平回亂、滅捻軍、收復新疆、震法國,同時重用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在一系列措施下暮氣沉沉的滿清王朝甚至有了一絲中興之意。

馭人之術

馭人之術簡單來說就是管理人才的能力,不得不承認慈禧在這方面是個天才,從後宮走向前臺短短几年時間慈禧不但熟練的掌握了帝王權術,而且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其運用的爐火純青。

在慈禧的統御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名臣各盡其才忠心耿耿,即便是八國聯軍進京時,老佛爺逃到了陝西,劉坤一、張之洞等東南督撫又弄出個“東南互保”,眼看大清朝一觸即潰,可是老佛爺一聲令下已經剩下半條命的李鴻章還是進京和洋人議和為大清續命。

當然上面說了這麼多並不是為慈禧洗白,只是客觀的說明慈禧確實是個天生的政治強人,如果慈禧不死,攝政王載灃的那些昏招也無法施展,袁世凱恐怕也不敢造次,大清應該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一點點歷史


慈禧是中國少有的女政治家。1861年通過辛酉政變登上政治舞臺,當時的大清政府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席捲大半個中國,外有英法聯軍攻佔了北京城,可以說慈禧正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但慈禧在政治上一亮相,就顯示出優秀的政治能力,剷除八大臣,剿滅太平軍,睦友邦,行洋務,給大清政府開創了30多年的和平安穩時間,史稱“同治中興”。慈禧能夠在風雨飄搖之際,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號稱“老佛爺”,其政治能力和威望是得到中外公認的。所以,慈禧在位時,無人敢覬覦皇權,慈禧死後,留下權力真空,誰也不服氣誰,誰也管不了誰,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之所以說慈禧不死大清不滅或者慈禧一死大清就滅,原因有五:

一、從歷史發展規律看。中國曆來就是人治社會,一人興邦一人喪邦的歷史屢見不鮮。秦始皇統一六國,死後群雄並起,二世而亡。唐明皇早年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晚年享樂怠政,釀成安史之亂,自己開創的盛世又被自己一手葬送……一個強人的生死直接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榮辱生死,這是歷史規律定的,慈禧在,大清就不會亡。

二、從國際形勢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已進入帝國主義社會,對外侵略由商品輸出變成資本輸出,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大清王朝千瘡百孔,搖搖欲墜,但經過多年的角力,西方列強也清楚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佔中國,維持大清政府的現有統治是明智之舉。這給慈禧太后的統治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此外,這時的世界列強排位也出現了變化,美國作為後起之秀在國際上有了很強的話語權,但世界市場已被看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的差不多了,於是在中國提出了利益均沾的門戶開放政策,也就是不管哪個國家在中國獲得的利益,其他國家都有份。這樣雖然沒能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進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列強進一步瓜分中國的狂潮。慈禧無法改變對外的弱勢地位,確也確立了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沒有外患威脅,清政府統治還是比較安穩的。

三、從列強對慈禧的態度看。慈禧與列強的安穩期維繫了30多年,不管對個人還是一個王朝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慈禧對外交涉比起道光、咸豐等前任來說明智了很多。然而,花無百日紅。1900年慈禧與列強撕破了臉,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西逃,在處理所謂“戰犯”時,原本慈禧位列其中,但經過交涉,列強認識到慈禧一死,大清必亂,便放過了慈禧。列強在那個時候,就認識到慈禧對大清穩定的重要性,不得不放過一手挑起戰爭的慈禧,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慈禧的生死與大清存亡的關係。

四、從慈禧對內統治看。慈禧執政時不足30歲,正是年富力強、樂於接受新生事物的年齡,加上自己本身具有的政治才能,在大清搖搖欲墜之際,通過實行一系列的開明政策,穩住了時局。政治上,實行開明專制,放棄了愚昧頑固的滿清親貴,大膽啟用開明能幹的漢族官僚,擴大科舉取士範圍,提高了廣大知識分子入世能力;軍事上,剿滅天平天國、捻軍起義,戰爭狀態結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上,積極西學,開展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歷程,吸取天平天國教訓,減輕賦稅,老百姓生活向好;思想上,開始大規模派遣留學生,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等文化逐步滲透進來,為以後的政治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總之,慈禧經過一系列舉措,開創了晚清30多年的穩定局面。這30年可能對其他朝代或國家沒啥太大意義,但對於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的晚清乃至民國,也是非常寶貴甚至是空前絕後的。慈禧也新其出色的政治治理能力樹立穩固的統治威信。

五、從晚年經歷看。晚年,大清經歷了甲午慘敗、馬關條約、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的屈辱,這裡面慈禧要負主要責任,但這絲毫也沒有動搖慈禧的統治地位。歷史上很多傑出政治家在晚年都會犯錯,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亂、唐明皇晚年的安史之亂,人老昏聵似乎很難繞開。但慈禧晚年還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開明卻是十分難得。甲午戰敗後,對維新變法採取默認態度,如果不是維新變法演變成權力鬥爭,戊戌維新可能是另一個結果。八國聯軍之後,開啟清末新政,其措施激進程度甚至超過戊戌維新時期,如果不是死的早,清末新政有可能是另一個局面。

因此,綜合各方面原因,慈禧是維繫晚清統治的重要核心,也是最後的核心,只要慈禧在位一天,地方實力派就老實一天,大清的統治就能延續一天。她死後,就如同將傾大廈的頂樑柱,柱斷廈倒。








歷史與音樂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交出皇印,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滅亡。

當時的慈禧太后已經去世四年,因此很多人好奇,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話,1912年大清會滅亡嗎?

慈禧是晚清的最高統治者,是皇權路上不甘屈居男人背後的傳奇女性,她心機深沉,善於鑽營,為了個人的權欲,不惜動用一切手段,獨攬朝中政治大權,同時駕馭大臣也很有計策,的確是當時朝廷的主心骨。

慈禧的治國能力還是有的,畢竟她實際掌權並且統治晚清47年,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女性。

漢朝呂后執政15年,唐朝武則天執政30年,這點都不如慈禧時間長,倘若慈禧沒有能力,估計也坐不久這個位置。

慈禧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是毋容置疑的道理, 在位期間,驕奢淫逸,為了貪圖自己享樂,而置民眾於水火。

當時慈禧執政的清政府是外憂內患的國家,列強無數次佔領以及瓜分,就算慈禧沒有死,她也無法掌控局勢。



當時各地的苛捐雜稅導致百姓對朝廷已經失望至極,已經沒有人站出來支持清政府,清政府失去了民心基礎,導致反清風潮流行起來,大勢所趨。

清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凱逼迫隆裕皇太后和溥儀退位,慈禧如果在世,固然有牽制袁世凱等人的能力。

但是自從辛亥革命爆發後,西方思想傳入內地,南方數省紛紛宣佈脫離朝廷,即便慈禧在世,她也沒辦法抵擋這強大的革命浪潮。

慈禧更不能抵擋虎視眈眈窺探大清的列強們,晚清政府當時就像一座危房,輕輕一踹,就會轟然倒塌,即便慈禧在世,也改變不了什麼。歷史的車輪滾滾,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而停止,因此不論慈禧是否在世,都不能為大清續命,大清朝都脫離不了亡國的命運,都是歷史的趨勢。


小聰歷史客棧


慈禧雖為一介女流卻如同女皇一般的存在,她掌控晚清實權49年,超過了歷史上的大多數封建帝王。而之所以她能掌控晚清政權那麼長的時間,其實跟她為人心狠手辣和過人的馭人之術是分不開的。但是慈禧的歷史評價卻非常差,向十一國宣戰,結果引來了八國聯軍侵華,她自己是逃跑了卻讓老百姓遭難了,最後經過割地賠償才將八國聯軍“送”走,而慈禧的這些種種罪惡史料上都幫她記著呢!



1908年慈禧走完了她罪惡的一生,而此時的大清已經岌岌可危了,再加上年幼的末代皇帝溥儀和懦弱的隆裕太后主政,在袁世凱的忽悠下,1912年清朝結束了它的296年國命,袁世凱繼任為民國臨時大總統。


那麼,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話,1912年大清會滅亡嗎?

其實當時清朝滅亡是遲早的事,即使慈禧活著也挽回不了這樣的局面。但是慈禧活著能延續它滅亡的時間,最起碼1912年能撐過去!下面我來說說原因:

清朝之所以在1912年宣佈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袁世凱有關,袁世凱在隆裕太后面前誇大起義軍是如何強大,並忽悠隆裕太后說一旦被起義軍推翻了清朝,她跟溥儀的下場會是如何的慘,如果她能主動退位,袁世凱能保她們平安,懦弱的隆裕太后在聽了這些話後,默默地擬好了退位詔書,宣佈了大清滅亡!



如果慈禧當時活著,以她的馭人之術,袁世凱是斷然不敢去忽悠她的,而最終大清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另外一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