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響“積盛和”

通化歷來為長白山之門戶,中藥材自然資源十分豐厚,有野生動植物資源數幹種,其中藥用動植物一千多種,地道中藥材漫山遍野。武安人很早便瞄準了這塊寶地,早在清光緒元年(1875年),同會村楊家的“永成慶”藥店便在東昌街開業。光緒十三年(1887年),3月,“積盛和”藥店在震陽街開業。此事被寫入《通化縣縣誌》的“大事記”。

“積盛和”屬於武安大遠村“五福堂”,是武安商幫中的後起之秀。

尹家最早先到遼陽縣,與人合辦“崇盛東”藥店,獲得了經營藥材的經驗,也獲得了獨家開店的資本,然後來到通化。創業初期,尹家人曾鑽進長白山老林去收購和採集藥材,那地方虎骨鹿茸人參多,但山高林密草深,惡狼毒蛇出沒。人參在山裡收購兩個銀元一棵,而到了縣城,裝上紙盒就變成了十幾元,若再拿到市裡省裡裝上錦盒就能賣到幾十元,利潤十分可觀。

生意到了尹懿堂手上,更是不同凡響。與別的商人相比,尹懿堂不僅懂得生意,而且注重與官府的關係。他與先後擔任過吉林長春府知府、長白府知府和興京府知府的張鳳台(安陽縣人,袁世凱的兒女親家,同為彰德府老鄉)過從甚密。官府開發長白山,張鳳台並不熟悉情況,需要藉助尹懿堂的見識,尹懿堂擴大生意,也需要仰仗張鳳台的庇護,於是二人成為至交。在東北開發的過程中,尹懿堂參與了修築公路、營建村鎮等許多重大事務,經張鳳台報朝廷,朝廷賞賜尹懿堂五品頂戴。同時,尹懿堂藉助消息靈通的優勢,在準備開發的地方提前圈佔土地,建成房屋出租或出售,盈利不少。

不同凡響“積盛和”

今日的大洺遠新村


尹懿堂大膽出手,廣建分號,大肆擴張,時間不長,“積盛和”的分號便烈火乾柴一般達到數十家之多,包括長春“積盛和”,西豐縣“積盛興”,柳河縣“積盛豐”,東豐縣“積盛隆”,撫松“積盛廣”,金川“積盛長”,西安縣“積盛壽”,蒙江“積盛德”,海倫“積盛慶”伊通“積盛宏”,公主嶺“積盛義”,以及老家武安城裡“積盛會”等等。

尹懿德高瞻遠矚,在經營上有許多過人之處。他不僅像其它藥店一樣從事藥材的加工、批發和零售,還把長白山的大宗藥材收購起來向外販運。他不僅買藥賣藥,還在撫松開辦養鹿廠和種植藥材,使藥材這一產業鏈條越伸越長。據中國科技養蜂網、中共通化縣委網等網站載文:

1915年9月,“積盛和”藥店代表通化縣,以霜蜜1斤、雪臘 10斤送往北京商品陳列所展出……為了事業擴大的需要,1928 年他把總櫃移至瀋陽,還在北京購買了公館,一方面方便關內關外的來往和聯繫,一方面讓尹家的子女在北京讀書。他自己往來於老家武安、藥市安國、北京和關外各地。

尹懿堂穿著講究,談吐不凡,作派儒雅,他對店員的要求也別具一格。他要求店員注重服飾,鼓勵他們穿長袍,穿西裝,而且訂下規矩:店員們買長袍,買西裝皮鞋,由藥店給予補助。他要求店員學習日語和朝鮮語的日常會話,以便和日本、朝鮮客戶打交道。“積盛和”的夥計上街,手持文明棍,坐洋車,因此在當地,“積盛和”的夥計一出門,從穿衣打扮上很容易被人認出來。大家都羨慕“積盛和”的店員,“積盛和”的店員也以此為榮。

暴富了的尹懿堂名滿東北商界和家鄉武安,在藥都安國同樣享有盛譽,是呼風喚雨的人物。九一八事變以後,尹懿堂居留北京不再出關,主要將精力放在教育子孫上,把“積盛和”的事務交給了長子尹大本,擔任大掌櫃的是尹懿堂的妻侄李向宸。在日寇鐵蹄下的“積盛和”同樣命運多舛,但仍然勉強維持經營,解放後在東北馳名的名醫彭靜山就曾在瀋陽“積盛和”做坐堂醫生20年。

“積盛和”的名字一度沾有汙潰。在國共雙方爭奪東北的過程中,積盛和”做了一些不能被共產黨容忍的事情。國民黨的趙家驥是河南極縣人,他1945年由昆明防守司令部中將參謀長調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兼瀋陽警備司令,1946年任國民黨第六兵團副司令官、東北剿總參謀長,到東北後他又擔任河南同鄉會的會長,既然認作河南同鄉,“積盛和”自然與其來往較多。國民黨為了搞亂共產黨解放區的經濟,印製假幣投放市場,趙家驥把這些假幣弄了一些給“積盛和”,通化“積盛和”放到樓上沒敢用,柳河“積盛豐”使用被發現,自此牽連到整個“積盛和”。東北解放過程中,不少“積盛”分號被當作官僚資本沒收(未沒收的僅有瀋陽、長春少數幾處)。

通化解放後,“積盛和”被政府沒收後改組為“濟生藥房”。設在撫松縣之“積盛廣”,1947年政府將其改造為“鴻記藥房”,成為一家地方國營藥店。1954年7月,經遼東省衛生廳批准,撫松縣地方國營藥店正式命名為撫松製藥廠,成為渾江市(現白山市)第一家制藥廠。

不同凡響“積盛和”

東北中醫藥店

按照“積盛和”一位老藥商提供的名字,在網上逐一搜索,發現“積盛廣”的名字出現在一家著名製藥公司的介紹上:公司位於美麗富饒的長白山腹地撫松縣境內,長白山素有“世界資源寶庫”之稱,是中國“三大”中藥材基因庫之一,自然資源十分豐厚…·..始建於

1901年的“積盛廣”中藥房就是本公司的原始築形,在清末年間就享有盛譽,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