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疫情防控,勝利在望。

距離孩子們重返校園的日子,不遠了。

有人說:疫情之下,在家上課是對所有孩子的一場大型綜合素質考試。

等到了開學的日子,無論是偷懶的、耍小聰明的、應付學習的,還是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努力的孩子,都會在這場疫情的“照妖鏡”下現出原形。

這個世界不會辜負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分努力,自然也不會放過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分放縱。

點滴辛苦,匯聚則成海,點滴懈怠,日久則潰堤。

待大浪淘沙之際,最吃虧的是往往是這三類孩子。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不自律的孩子

一位老師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

網課第一天到網課結束後,許多孩子一定會有質的飛躍,也會有很多孩子被“甩開”距離,並持續被“甩開”。

為什麼呢?

因為在校上課時,有老師的時刻監督,有同學的暗暗較勁,孩子們還能保持一定的“他律性”。

可上網課,老師鞭長莫及,同學間互不知情,獨自學習的孩子不自覺地就會放鬆警惕,產生惰性,自欺欺人。

而此時,受益最大的是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抓住時機,偷偷努力的孩子。

吃虧最大的是那些,原本“蹦一蹦可以摘到桃子”,卻因失去鞭策,停滯不前的孩子。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曾說過:

有一種品質可以讓一個孩子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想起我的兩個初中同學,一個資質平平,一個聰明靈光。

一個“書讀百遍”還常常“不解其意”,一個從不主動攻克難題,卻總是“一點就透”。

中考後,資質平庸的那個同學只能去讀一所普通高中,而聰明的那個同學壓線進了重點高中。

你也許會覺得他們的人生已經定型,優秀的會更優秀,平庸的會一直平庸。

可結果,令所有人意外。

那位聰明的同學,進入重點高中後,身邊都是比他更優秀的學生。

沒有了老師的偏愛,也沒有了自我優越感,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每天得過且過,順其自然。

而那位平庸的同學,從初三暑假開始,一刻都沒有放鬆過,他知道自己腦子不夠聰明,就用勤奮來湊。

每天比別人早起一小時,晚睡一小時,多背兩頁書,多做一套題。

從不管別人眼光,只管低頭努力。

就這樣,他從班級中等到班級前十又到年級前三,最後成為他們學校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考上985的學生。

而那位有著聰明頭腦卻無法自律學習的同學只上了一所普通三本。

沒有誰的成功是僥倖,背後都是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自律堅持。

自律的力量有多牛?

就是無論路途有多遙遠,征程有多坎坷,哪怕是日進一寸,也能離自己想要的目標更近一些。

自律一定是痛苦的,但自律的代價比後悔的代價低得多。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等到失敗在眼前,那些偷懶的孩子終會明白什麼是“自律者為王”,什麼是“追悔莫及”。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心理素質差的孩子

武漢方艙醫院裡,有一些身影讓人打心底裡佩服。

比如,在千人病房裡,鎮定自若的“讀書哥”付先生。

比如,在人聲嘈雜中,爭分奪秒學習的高三生黃玉婷,楊一帆……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他們都是“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都面臨著明天和末日誰會先來的白色恐懼。

兇險未卜,生死難料。

可是,我在他們身上嗅不到一絲恐慌,無措的氣息,好像每一個與病魔戰鬥的日子都只是一個歲月靜好的平常。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安心讀書,學習的人,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是做不來的。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他們一樣,身處“漩渦中心”卻淡定安然,依舊有條不紊地繼續著自己的計劃。

有些孩子,僅僅是一次考試失利,一頓父母老師的批評,一個邁不過去的坎,都有可能讓他們崩潰。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去年,在佛羅里達大學讀博士的陳慧祥,有一篇博士論文投稿成功。

後來,因為論文數據有誤,陳慧祥想要撤回論文。

但他的導師不同意,一邊恐嚇他:

撤銷論文,就意味著你6年的時間全部荒廢,沒有辦法獲得學位。

一邊教導他:

裝作不知情,直接將論文發表。

陳慧祥不想讓自己6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又擔心這篇數據錯誤的論文,一旦被同行看破,影響別人的研究不說,自己的學術生涯也會斷送。

在極大的內疚情緒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忐忑中,陳慧祥承受不了心理的壓力在實驗室自縊身亡。

這樣的結局,出乎意料,令人悲痛。

這個世界,辦法總比困難多。

只要一息尚存,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培養。

而強大的心理素質,是所有優秀品格培養的基礎和前提。

只有“撐得住”、“受得了”,才能贏在最後。

彭敏,北大碩士,曾先後兩次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每次都以毫釐之差惜敗而歸。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一次輸給了16歲少女武亦姝,一次輸給了外賣小哥雷海為。

當時,網絡上到處都是對他的譏笑和辱罵,但彭敏挺住了。

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收官,“千年老二”彭敏終於如願摘得桂冠,一雪前恥。

人生路上,世事難料,擊敗自己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

只要心中有光,在100次被打倒後,就會在101次站起來,並用不屈的毅力和信念贏得未來。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沒有目標的孩子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方艙醫院裡,嘈雜的環境,一個大三學生專注地備戰考研。

他想考武大,想考新聞傳播。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努力時,“考研哥”一臉詫異地反問:不努力怎麼能考上武大?

因為有了目標,所以才努力奔跑。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

“如果一個鉛球運動員在比賽時,沒有目標,那麼他的成績必然不會很好。

如果他心中有一個奮鬥目標,鉛球就會朝著那個目標飛行,而且投擲的距離還會更遠。”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還記得“點讀機女孩”高君雨嗎?

高君雨從小就把中國傳媒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她不僅刻苦學習,還積極參與合唱團和各項主持活動。

去年9月,高君雨成功考入中國傳媒大學。

目標,是孩子一往無前的動力,更是孩子奮發向上的“發條”。

擁有目標,就如同把努力的信念深扎進孩子身體的每個角落,促使孩子鍥而不捨,無所畏懼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鄰居家有一對而正上高中的雙胞胎女兒。

兩個女兒同一個年級,每天作息也一樣,學習成績卻差很多。

姐姐一直保持在年級前三,妹妹連班級前20都進不去。

看起來兩個孩子都一樣努力,其實,她們最大的差別在於:

姐姐給自己設立了各種長期的、短期的,容易實現的、不容易實現的目標,而妹妹從沒有給自己設立過目標,一直隨波逐流,學到哪是哪。

姐姐為了達到目標,每天就像一個電動小馬達,爭分奪秒,如飢似渴,不知疲倦。

不管目標難度多大,高度集中精力,聚焦在一個點上,深入探究,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一句話形容姐妹倆的學習狀態特別貼切:

有目標的學習,像運動會上賽跑。

沒有目標的學習,像飯後散步。

“賽跑”的孩子,早已跑到終點,“散步”的孩子還在原地轉圈,高下立顯,勝負已定。

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馬皓文對自己的兒子馬飛說: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目標就是孩子努力的意義,是孩子穩健前行的動力,更是孩子撬動夢想的支點。

而成功的奧秘就在於孩子的目標是否堅定。

疫情之後,這三類孩子將吃大虧


著名的木桶理論: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一個孩子想要贏到最後,就不能讓嚴格的自律,超強的心理素質,堅定的目標,成為孩子的短板。

否則,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孩子就吃大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