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鸡蛋”骂方方,这是最悲哀的事

方方已经65岁了,属于标准的老太太。但偏偏是这个武汉老太太,在这数十天,每日一篇文字,讲述一些小人物的苦难不幸,谴责一些官员的失责失职。当地媒体频频上演丑剧,本土名人雅士近乎失声,方方的文字就更如暗夜的一束光,照亮温暖了无数人心。

很多“鸡蛋”骂方方,这是最悲哀的事


她的日记,是武昌城内的生死表达,也是正规新闻的额外补充。日记里,有里巷故事,有烟火人情,有牢骚骂娘,有幽默,有眼泪,有段子。她把这些烩成一锅,每日热腾腾地端上来。

她一个人的声音,比很多国家级传媒机构的声音都大。有多少人看过方方日记,没人统计,但总不会少于几千万吧。

无数网友每日追随,一有更新立刻拜读。

有人说

日记是探照灯,日记是扩音机,日记是显微镜,日记是听诊器,日记是解刨刀,日记是投影仪,日记是功过簿,日记是荣辱榜。

有人说

方方日记最大的特色就是三点:一是说真话;二是接地气;三是有分寸。

有人说

我希望有更多有良知的人站出来支持方方老师,不为别的,就为了让我们的子女今后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中国,而不是黑白颠倒的中国,我绝不把这个世界让给那些我鄙视的人。

有多少人爱,就会有多少人恨。

一些人要千方百计搞臭方方。这些明枪暗箭,至前几日,达到高潮。湖北一家叫“今日湖北”的网站,集纳上百条网友批判意见“痛斥方方”。这家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管的省级重要综合新闻网站,看上去颇像拉偏架的一方。放出来的都是反对声音,却不懂新闻的客观性和平衡性。全部都是反方观点,你好歹放一些正方观点,哪怕一两条,也可示公允。

攻击方方的,要么嫌她追求真相烦不胜烦,要么怪她不亲自上前线却不断唱反调败坏军心士气,还有说她拿国家俸禄却总是质疑政府,更有看得透彻者说她的凶险之处“在于把人们往遇事抱怨的思维方式上引导”。

方方自己也纳闷。

一个被封在疫区的写作者,一个人受困家中,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该称赞的就称赞,该批评的就批评,这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是的,我一直没明白,大家为什么要看我的日记。

为什么这样一份并不激烈的日记,会遭到那么多人的恶意辱骂和围攻?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人挑动起这些辱骂的?辱骂者主要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大体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她为那些年轻人惋惜。她说,当他们把极左人士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时,他们这辈子恐怕都会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

大家为什么爱看方方日记,还因为日常生活中真实性和多样性太稀缺了。

除去极少数媒体报道,只有从方方日记里才能看到真实的疫区生活。无数人的日日追随,反映了真实的稀缺,以及他们对这种稀缺的不满和反抗。

方方的任一句话,都很难在浓眉大眼的正规报道里找到。短句、小词、俚语、幽默、辛辣……方方日记,和其他报道很不一样。

没有多样性,就只能千报一面;没有多样性,就全都是八股文;没有多样性,就没有思想和观点的激发碰撞。

只有宽容和包容,才会有多样性存在的土壤。有一些异见,即使非常刺耳,哪怕确实无知,甚至是无端攻击,但这些都是维持多样性的必要代价。只要承认多样性的重要性,就不会追求永远正确。

就像,没有李文亮,就不会有大家的警醒;没有“道听途说”,就不会倒逼出真相;没有人大喊“假的假的”,就不会有居民生活的迅速改善。

这些都是多样性带来的好处。

有人说她的文字充满阴暗,没有阳光。

确实,她的日记里,没有什么高大上。放眼望去,都是小人物的悲歌。时代的灰尘,有人戴口罩就可以抵挡。但对于小人物,口罩扛不起那粒粒灰尘,因为它们重如泰山。

那么多实力雄厚的大媒体机构做了那么多正面报道,难道还不能容忍一个老太太写一点疫区感受见闻吗?

路上有坑,有人指出来,这是好心,免得你掉坑里。如果你骂她居心叵测,妄图破坏来之不易的道路的大好局面,那真真是不识好歹了。

鸡蛋和高墙的碰撞,良心作家从来都是站在鸡蛋这一边。

可惜,很多鸡蛋却反过来骂为他们说话的方方。这些人,我想送给他们一段话。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主编 季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