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一直是各大宗教向中東滲透的地方,也是各方衝突的焦點,封建時期的俄國也歷來崇尚領土和思想上的擴張,對於中東這塊肥肉當然也是不想放過,那麼俄國是以什麼方式進入中東地區的呢?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俄國進入中東

最開始的時候,俄國進入中東完全出於政治考量,在10世紀初期,基輔羅斯為了爭奪向黑海的商路,開始同拜占庭帝國發生了劇烈衝突。後來的基輔羅斯日益強勢,並且逼迫拜占庭帝國簽署了協議,並統一給與羅斯的商人免稅的特權,而羅斯則在軍事上給與拜占庭帝國幫助。於此同時,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開始讓全體的羅斯公國的人接受基督教的洗禮,保護東正教徒也成為了羅斯介入他國事務的藉口。從弗拉基米爾大公在1001年派出的第一個訪問耶路撒冷的使團以後,羅斯人開始陸續出現在聖地的人群中。

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個教區,基輔羅斯瓦解以後,莫斯科公國崛起,並將羅斯教會的總部遷到了莫斯科,從此莫斯科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在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分為四個大的教區,莫斯科公國從屬與君士坦丁堡教區,由於莫斯科大公不想承認這種從屬關係,也一直在爭取教會的獨立關係,後來藉著佛羅羅薩召開的宗教會議期間,莫斯科公國瓦西里.耶維奇不承認此次會議所產生的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合併,開始自行選擇任命本教區的都主教,從此,莫斯科教會對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公署的依附地位宣告結束。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趁著拜占庭帝國被滅亡的實機,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建立起了統一的俄羅斯民族國家,莫斯科成為了國家的首都,俄羅斯的出現給當時的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在此情況下,拜占庭投靠了俄羅斯,伊凡三世的兒子瓦西里即位以後,提出了第三羅馬的理論,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古羅馬被認為是第一羅馬,已經衰落;君士坦丁堡的第二羅馬也已經滅亡,自然而然的莫斯科也就成為了第三羅馬,這種說法的建立為俄羅斯成為東正教的首腦提供了理論依據。

俄羅斯統一後開始四處征戰,並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簽訂了與奧斯曼帝國的《庫楚克一凱納吉條約》。

條約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規定到:土耳其帝國政府保證對基督教及其教會提供經常保障,並允許俄羅斯皇朝公使亦可為保護該新教會,隨時提供意見,土耳其政府對此應給予"適當考慮"。

這種含糊其辭的話語就使得俄國可以以此為藉口干涉土耳其內政,並可以讓俄國對奧斯曼帝國內的基督教施行單獨保護,這種特權一直維持到克里木戰爭。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財產的形成過程

1808年,耶路撒冷地區的一座教堂發生了火災,教堂使者在前往俄國求援時得到了亞歷山大一世的幫助,出於感激,教堂方面建議俄國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座教會會館,由於謹慎,直到1820年俄國才在當地設立了副領事館。到了19世紀,英法兩國開始對巴勒斯坦地區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始在那裡興建使館和教堂,與此同時,俄國人對聖地的關注愈益強烈,宗教作家穆拉維約夫於1830年完成了自己的《首次朝聖之旅後的作品聖地遊記》,這部作品在俄國掀起一輪朝聖熱潮。在這種情況下,在耶路撒冷設立使館提上俄國外交日程。

在俄國的觀點中,自己應該得到英法等國的支持才對,然而英法等國在中東有了自己的利益群體以後,俄國發現自己不僅沒有得到他們的支持,英法等國反而和奧斯曼帝國一起來打擊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以後俄國開始明白,自己的對手不僅是奧斯曼帝國,還有歐洲的基督教國家。所以,在耶路撒冷這個地區也更應該強化俄國的存在感。1857年,因克里木戰爭而中斷活動的俄羅斯駐耶路撒冷宗教使團恢復工作。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宗教使團的工作主要是購買土地,而將這一使命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則是當時的使團領導安東寧,由於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法律不允許外國人持有本國土地,所以安東寧先指使自己的翻譯官,也是奧斯曼帝國的公民,雅庫布.哈爾別伊以他本人的名義購買土地,在轉到到安東寧名下。這些土地成為了後世的,俄羅斯的瓦滋涅謝修道院,瑪姆富力大橡樹附近的教堂和修道院等等。在安東寧晚年,他通過捐贈遺產的規定,使個人財產轉變了俄國的國家財產,後面的歷任宗教使團領導也通過類似的方法,使俄國在耶路撒冷的土地資產不斷增加。

自19世紀後半期開始,歐洲列強為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各國王室成員紛紛前往聖地朝聖。俄國也不例外,王室成員到耶路撒冷朝聖是具有政治意義的事件,它表示俄羅斯國家對這一地區的重視,無形中引導更多的俄羅斯教徒擁向聖地朝聖,有些人甚至留下來,擴大了俄羅斯東正教徒在當地的人數和勢力。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在1850年代中期,隨著前往聖地朝聖人數的增多,俄國駐耶路撒冷宗教使團在聖地修建供朝聖者住宿的房舍和會館已不能滿足需求。1859年,沙皇的兄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到聖地朝聖後決定修建俄羅斯三一教堂,為此在彼得堡成立了巴勒斯坦委員會,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任委員會主席。巴勒斯坦委員會領導建造了俄羅斯三一教堂、俄羅斯宗教使團樓、葉麗扎維塔男修道院和瑪麗茵女修道院、領事之家和一所俄國醫院。建築費用來源於國家撥款和教會捐助款兩部分。據不完全統計,自1865年1月1日至1901年4月1日,俄國在聖地的建築物接待朝聖者8.6萬人次,其中大部分人在耶路撒冷居住少則1月多則半年。

隨著耶路撒冷建築項目的完成,巴勒斯坦委員會也結束了自己的使命。1864年4月7日該委員會撤銷,委員會的工作移交給外交部亞洲司下設的巴勒斯坦特別小組,到1889年其職能和財產一併轉交給1882年成立的皇家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此後的工作一直由該協會負責。1907年皇家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成立25週年,當天在彼得堡和耶路撒冷舉行了隆重慶典。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自己的日記裡記述了這一天的活動。也就在這一年,應沙皇要求,盤點了協會的財產:俄國在巴勒斯坦擁有價值將近200萬盧布的地產;8個教會會館;一所醫院和6個診所:101所學校,學生10萬人。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耶路撒冷財產的變動情況

一戰結束後,由於當時的巴勒斯坦被劃歸為英國統治,比如英國將最高法院和警察局都設立在了當地,一些修道院甚至被改造成監獄用以關押激進分子。以色列建國以後,由於蘇聯採取了支持政策,作為回報,以色列將部分俄國的不動產歸還給了蘇聯。在蘇聯時期,國內的東正教會受到壓制,對國外的東正教也並不是特別重視,但並沒有產生斷層,耶路撒冷的東正教還是一直被蘇聯教會管轄,蘇聯時期在耶路撒冷的宗教存在只是沉寂,而不是斷裂。

蘇聯解體後,俄國東正教迅速復興,東正教的復活節取代了"五一"國際勞動節,東正教的主降生節取代了十月革命節。1992年,俄聯邦最高會議主席團通過決議,決定恢復使用皇家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這一歷史名稱,並建議政府採取必要措施恢復、返還屬於皇家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的財產和權力,其他東正教會對此表示歡迎和支持。1997年在慶祝俄羅斯駐耶路撒冷宗教使團成立150週年之際,瑪姆富力大橡樹的地產赫弗洛被歸還給俄國東正教教會。2000年1月,安東寧曾在傑里科購買的一塊土地也被轉交給莫斯科教會,俄羅斯在聖地的宗教與財產存在得以重續。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俄國在耶路撒財產和宗教影響的實質

前文我們簡述了俄國在耶路撒冷地區的財產起源和具體的情況,雖然表面上是宗教問題,但實際上則是有著深刻影響的國際政治問題。大家都知道,很多西方國家對於落後地區最開始的入侵往往都採取宗教和文化滲透的方式,而俄國當然也不例外,甚至俄國比西方其他國家進入中東更早一些。首先俄國在進入中東的時間要早於其他國家,在俄國基輔羅斯接受基督教洗禮以後,就已經開始進入中東了,而當時的英國和法國都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這一形態。

俄國在耶路撒冷的存在感雖然表面上只是體現在財產方面,但實際上是政治的存在感。這是因為,俄國在耶路撒冷的財產已經由個人財產轉化為了東征教會的公共財產,而東正教會又依附於俄國國家政權,所以對於這批財產的真正執行者是俄國國家的政權。另外,俄國對於在耶路撒冷的一切安排,都是出於政治目的,從俄國的王室,到政府對教會財產的支配,再到後來的俄羅斯對東正教會財產的收回,都顯示出國家政權的影響力。正是這種特點之下,俄國能夠非常從容的介入這一地區的政治事務,當俄國國家勢力萎縮或面臨嚴峻的情況下,俄國可以把這一地區的財產當成普通的財務進行處理,而當出於國家政治需求和國際形勢的利好之時,俄國變可以通過財產的處置去滲透政治問題。

購房產土地 ,修學校移民 ,俄國以這樣的方式和耶路撒冷保持聯繫

正是由於俄國再耶路撒冷的宗教和財產一直存在,從11世紀開始俄國一直與耶路撒冷保持著相關的聯繫,宗教和財產這對看似互不相關的物件,成為了俄國進入中東的起點和長期存在的媒介,更是俄國對中東話語權的一個支點。並且,大量的俄羅斯人以此進入以色列,依託宗教建立起了凝聚力,這些人成為了俄國重返中東的基礎,在人員、宗教、財產的的一系列問題上,未來無論誰再耶路撒冷當主人,都是無法迴避俄羅斯的存在的。而俄羅斯也可以用任何涉及宗教財產甚至移民的理由去和當地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