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公元1368年,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的元朝被大明王朝推翻了

,元順帝帶著的殘餘元廷勢力退回了北方的祖地蒙古高原,不過明朝沒給殘存的元朝太多的喘息時間。1388年,明朝大將藍玉率領十萬大軍繼續進行追擊,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元朝大軍主力,元朝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元朝皇帝的主力軍被徹底擊潰。而元益宗在逃走後也被其部將縊殺。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這次失敗也讓成吉思汗一系的黃金家族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一時間蒙古高原四分五裂,各部落紛紛脫離自立,這其中又以瓦刺和韃靼兩大勢力為主(具體來歷與成立,這裡不過多論述,也稱學者東蒙古與西蒙古。)也是混戰不休,相互兼併。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為了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不惜遷都至北方前線,甚至是多次御駕親征對北方蒙古族進行打擊,不過其主要打擊的是靠近大明王朝的東蒙古韃靼(朱棣五次親征漠北,四次打擊韃靼,一次打擊瓦刺),俗話說:“趁你病要你命”在明朝不斷的打擊下韃靼部遭到重創,已經無力再與瓦刺部爭鋒,宣德九年(1434),瓦剌首領脫歡襲殺了韃靼部首領阿魯臺。正統四年(1439),脫歡病故,其子也先成為瓦剌首領,再次統一了蒙古各部。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起初,瓦刺與明朝並沒有太大的衝突,也有經濟往來,但是基於侵略的野心,瓦刺並不滿足於此,瓦刺希望得到更大的財富,終於在正統十三年(1448)露出了獠牙,以明朝拒絕和親為由,開始大舉進犯明朝北疆。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力排眾議,做出了御駕親征的決定,最終近乎全軍覆沒自己被瓦刺俘虜。這次戰役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戰,那麼這場戰鬥為什麼會以失敗收場呢?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一、未做準備,倉促出兵

當時明朝收到瓦刺攻擊大同、遼東、廣寧、宣府等地時,在王振以“立不世之功”,極力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而明英宗也似乎想效仿明成祖朱棣一樣,毫不猶豫就予以通過。於是就對下傳達親征令。而就在親征令頒發後的第三天,也就是7月16日,明英宗就帶著明朝大軍晃晃蕩蕩的向北挺進,7月19日出居庸關到達宣府。從下達親征令至到達戰場十日都不到。朱祁鎮只把自己幻想成朱棣,卻絲毫沒有考慮對敵情是否進行分析、部隊如何集結、行動路線、打擊目標、裝備後期、自身安全等等這些影響戰爭的因素。雖然說兵貴神速,但是也不可打無準備之戰。果然“未十日,軍中已絕糧”。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二、太過寵信王振,指揮失誤

在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後,朝政大權幾乎就被王振獨攬,而此次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刺,一切軍政事務也都是王振專斷,在作戰途中也有很多大臣反對或者提出不同意見,但是都被王振無情的排斥:成國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王振身邊的親信欽天監正彭德清勸阻。內閣學士曹鼐也以皇帝之命關係社稷安危相勸,要求退軍。結果都被王振拒絕了。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瓦刺詐敗北撤,不懂軍事毫無經驗的王振堅持北進,輕輕鬆鬆的就被被誘敵深入,很快就以慘敗收場。說到這裡,你打敗了撤回來不就完了嘛。沒那麼簡單,在撤軍途中王振也沒停止做妖,一會兒想在家鄉父老面前炫耀走蔚州,一會兒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進行更改。“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在屢次更改行軍路線下,本就士氣低落的士兵更加疲憊不堪。瓦剌騎兵被緊追不捨,狼狽逃到離懷來城土木堡,王振卻停滯不前,最終被包圍,釀成慘劇。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三、瓦刺騎兵強悍,多點出擊,而且熟悉戰場

瓦刺這些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戰鬥力如何,我想再此不用多說。從戰鬥打響之初,瓦刺就以四路軍馬犯境,一路由也先帶領主力進攻大同,另外一路由瓦剌阿刺知院統領圍困宣府外圍城堡,這是兩路是中路軍也是瓦刺主力。第三路、第四路為左右翼,分別由脫脫不花等人帶領在兩側進行騷擾。當時戰場雖然是明朝宣府和大同等地,但是經過多次掠奪入侵,瓦刺卻遠比王振等明朝的指揮者熟悉,懂得誘敵深入利用地形發揮騎兵優勢。相比於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王振,有此敗也就不足為奇。

全盛時期的明軍,為何會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刺打得近乎全軍覆沒?

以下是在土木堡之戰中的損失:

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在土木堡之變死難的群臣中,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佑、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之中。

還真的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土木堡之戰以失敗收場,實在是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