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能有效控制遊牧民族?

徐雪丹


總體策略

關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其實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在不停的侵擾中原。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禦北方匈奴不斷內擾,派蒙恬主持修築了防禦工程萬里長城,將廣闊的草原及其遊牧民族隔離與漢族聚居的衣業地區之外。其後歷代也是繼承秦制,皆以長城為屏障,限制了國家的真正統一。而到了清朝則摒棄了這樣的政策,從康熙開始,撤長城之防禦,從而開創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新局面。

同時,在對民族的管理上,清朝在中央專門設置了理藩院來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事務。同時,在具體的管理上,清政府對邊疆地區採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地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優待各族的上層分子,從而加強了對邊疆的統治。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各地區的策略

在東北地區,努爾哈赤自1583年起兵開始,就致力於統一這一地區的女真各部。最初,清朝設立寧古塔章京,到順治朝時改為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二是二年增設黑龍江將軍。

在西北地區,清軍入關前,就已經大敗並收服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而到了17世紀後期,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勢力強大,佔據天山南北。清軍與準噶爾部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最終在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後來,受準噶爾部統治的大、小和卓兄弟又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當地的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總之,通過這些措施,清朝最終形成了一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龐大的多民族國家。


飛天鯨鯨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清朝建立之前稱為後金,也屬於是馬背上的民族。而且當時的大清沒有入關之前,就已經和蒙古開始聯姻了,有很多王爺娶了蒙古女人。入關之後,也是如此,皇帝仍然會納蒙古女人為妃子,促進聯姻。

第二點,我覺得可能與策略有關,因為大清對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採取拉攏的政策,而之前的漢族王朝一般都是採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政策。

第三點,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基本以蒙古為主,但是蒙古內部又有好多個部落,這些部落無法形成凝聚力,各自勾心鬥角,怎麼可能和當時的大清去對抗。

第四點,沙皇俄國的壓迫,當時的沙皇俄國已經把觸手伸到了蒙古草原,後來的大清跟沙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互不侵犯,這樣一來蒙古各部落就更服大清了。

小編個人感覺,還有一點,清朝是滿族建立的,跟當時的蒙古部落一樣屬於少數民族,可能這也是能化解矛盾的原因之一吧。


小空話歷史


清朝征服並有效統治蒙古等遊牧民族,不外三條辦法:

一是軍事征服,對反抗者血腥鎮壓。“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軍事征服,敢不來降?漠北、青海蒙古先是以羈縻狀態,後受準噶爾壓力而內附。而準噶爾噶爾丹想要恢復成吉思汗的光榮,四處擴張,結果康雍乾三朝多次對準噶爾用兵,至乾隆25年(1760)才最終平定,準噶爾幾乎被滅族。



二是政治束縛,對降順的蒙古部落實施盟旗制度。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按照地域分為內蒙古四十九旗、外蒙古八十六旗、西北蒙古三十四旗、西套蒙古二旗,、青海蒙古二十八旗,共計一百九十九旗,各旗大者數萬人,小者不過數千人。其中旗是基層的行政、軍事單位,也是賜給旗內各級封建主的世襲領地。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任命札薩克形成。各旗封授大大小小的世襲爵位,“眾建諸侯而分其力”,生之者寡而食之者眾,部民負擔極重。同時,清廷畫地為牢,對各旗劃定牧場,嚴禁越境遊牧,使蒙古牧民抵抗天災的能力幾乎喪失,因天災所致的大規模死走逃亡所在多有。而長期固定地域放牧也使得草場退化、沙化,畜牧業萎縮,生計日益艱難。此外,蒙古各盟旗還要應付不定期的軍事徵發,因戰爭損耗的人口不計其數。



三是推行黃教,大力鼓勵修廟出家,羈縻民族性格。在清朝統治者的扶持下,喇嘛教在西藏、青海和內外蒙古、新疆額魯特部和五臺山等地區,比前代都得到更大的發展。據清末統計:清代在內蒙古各地興建喇嘛教寺廟共有一千餘座;外蒙古各地興建寺廟有747座;青、甘、新疆和四川等地蒙古人聚居區域,也興建寺廟有600百餘座。這些寺廟,長期駐廟喇嘛多則2500人,少則亦有10餘人。喇嘛教在清代已成為廣大蒙古人賴以寄託未來的精神支柱,更成為清朝統治者和蒙古封建王公鞏固統治地位的工具。崇奉喇嘛教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的大量減少,和反抗意識的淡化。另外,男不婚女不嫁,自然導致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性病流行,繁殖力大為削弱,嚴重影響人口質量。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清朝發明的盟旗制度,相當於防風固沙工程,一個個的小格子,使沙丘漸漸停止了流動,沙子還是沙子,但是已經對人類構不成威脅了。曾經在草原上呼嘯來去以劫掠為生的戰士,不得不變成自食其力的牧人。從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歷代都無法徹底根除的來自草原的威脅就此被輕鬆。解決了。

總之,盟旗制度伴以軍事征服、政治瓦解、文化籠絡和精神麻痺等政策,蒙古人被清代統治者牢牢地控制,就此徹底衰落了。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在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時不時的侵擾始終是困擾著統一中原王朝的一個大問題。哪怕強如漢唐,也面臨著來自北方草原的匈奴與突厥的侵襲。遊牧民族有著與中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因此哪怕中原王朝通過戰爭暫時擊敗了它們,也很難徹底降服和對它們進行有效管理。

一旦中原王朝的力量不足以對其進行有效壓制,這些北方遊牧部族便會再度威脅中原。對於中原大統一的王朝而言,這個問題週而復始,一直難以解決。

正如漢有匈奴,唐有突厥一樣,在明清時期,北方草原上居住的是曾經征戰到歐洲多瑙河流域的蒙古族。明帝國取代元朝後,儘管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對退往北方草原的元朝殘餘勢力進行了多次打擊,但有明一代,蒙古與明的戰爭一直沒有結束。

然而在清朝,就是這樣一個讓歷代中原王朝都很頭疼的問題卻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清朝不僅對蒙古地區實現了強有力的管理,還徹底的將其納入到了國家管理體制當中,使其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

上圖_ 努爾哈赤雕像

那麼,清朝是通過哪些方式,徹底解決了這樣一個困擾歷代中原王朝的大問題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軍事征服

明朝末年,蒙古各部分裂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個大部,其中每個大部又有若干部落,皆各自為政。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與明朝開戰後,蒙古各部便成了雙方都想拉攏的對象。當時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勢力最強,與明聯合抗金。但是林丹汗與其它部族存在著矛盾,努爾哈赤便藉機分化蒙古各部,拉攏到了科爾沁和內喀爾喀部。

等到皇太極時,越來越多的蒙古部落開始臣服於後金。此時林丹汗所在的察哈爾部與後金之間的交戰也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快對蒙古各部的征服,皇太極三次率領後金軍及歸順的蒙古各部軍遠征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給察哈爾部帶來了很大的打擊,林丹汗因此敗逃至青海並死在了那裡,其子投降皇太極。

上圖_ 清朝初期蒙古各部 (察哈爾部、漠西準噶爾部)

上圖_ 清朝平定漠西準噶爾部

察哈爾部的滅亡使蒙古各部震動,紛紛投降清朝。到了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時,蒙古各部領主更是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由此,清朝皇帝在法統上也成為了蒙古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自此以後,只要蒙古各部出現不利於統一的叛亂,清廷都會堅決的進行打擊,如康雍乾三朝對漠西準噶爾部的戰爭。

二、 盟旗制

清朝皇帝雖然是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但滿人畢竟發祥於東北,對於遊牧民族為何強大還是深有體會的,即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遊牧民族的威脅來自於其快速的移動性,一旦各部蒙古突然聯合起來發兵南下,對於清朝而言,想快速的做出反應和組織防禦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為了扼殺這種潛在的威脅,盟旗制應運而生。

清朝將原本的各部蒙古總共劃分出了兩百多個旗。旗是集領主領土和軍事、行政為一體的基層單位,分為內屬蒙古61旗,外藩蒙古201旗,前者由朝廷派滿族官員進行管理,後者則由朝廷任命蒙古各旗領主為札薩克(蒙語執政官之意)。

上圖_ 清朝阿拉善霍碩特旗札薩克印

上圖_ 清朝阿拉善霍碩特旗札薩克印

若干旗為一盟,盟長由朝廷確定,但是權力極其有限,更多的只是進行監督各旗和召集會議處理公共事務而已。盟旗製為各旗領主劃定了牧場邊界,嚴格禁止牧民跨越牧場放牧。

盟旗制下的蒙古各部被分成了碎片化的各旗,每旗大的不過萬人,小的只有數千人,同時又因嚴格劃分出了各旗的牧場,使得各旗被固定在了各自小塊的牧場上,蒙古各部難以形成合力,自然也就對清朝構成不了什麼威脅了。

三、 滿蒙聯姻

儘管漢唐兩朝也曾使用過與遊牧部族聯姻的方式來確保和平與穩定,但是滿蒙之間的聯姻在人數規模和延續時間上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早在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為拉攏蒙古各部,除軍事威懾外,聯姻便已開始。《清太祖實錄》中就有“上(努爾哈赤)聞蒙古國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甚賢,遣使往聘”的記載。皇太極時聯姻規模更是擴大,在他的九位后妃中有六位來自蒙古,並且他還將十二位皇女悉數嫁到了蒙古各部。

上圖_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宴請蒙古王公

逐漸的,滿蒙聯姻在清朝成為一種制度,也就是清朝對蒙古所謂“北不斷親”的國策。在清代,宗人府每年都會把適齡的宗室子弟及王公大臣的女兒開列名單上報給皇帝,然後皇帝和太后會挑選出一部分與蒙古王公的子女互相進行婚嫁。

據統計,在清朝入關前的32年和入關後的268年中滿蒙聯姻分別達84次和502次。通過世代聯姻,蒙滿貴族逐漸混為一家,使得蒙古穩定的隸屬於清朝。

上圖_ 晚清末年蒙古貴族女性

上圖_ 晚清末年蒙古貴族女性

四、 宗教策略

蒙古地區本身就信奉藏傳佛教,於是清朝更是不遺餘力的在蒙區對宗教進行大力扶持。先是鼓勵蒙古王公大量修築寺廟,甚至有時直接由朝廷撥款進行建造,然後對僧侶階層尊寵之,給予他們各種特權和優厚待遇。同時清廷還規定蒙古人家中有兩子者,就要有一人出家做喇嘛。

上述種種規定,一方面讓很多蒙古貧困青年男子為了優越的待遇而捨身佛寺,埋頭於禮佛唸經;另一方面,藏傳佛教的盛行,蒙古地區將大量資源投入其中。同時,宗教的盛行也使得蒙古的民族性格發生了轉變,由原本的尚武轉變成了溫順的性格。宗教上的策略,使得清代的蒙古不再具有以往那麼強的侵略性。

上圖_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綜合來看,清朝以軍事征服為基礎,通過盟旗制和聯姻制度對蒙古各部進行管理和控制,又通過宗教在精神層次對其進行約束的種種方式使得蒙古成功納入到了清朝的王朝管理體系之中,不僅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還使蒙古各部成為了清朝北方的移動長城,以至於康熙曾說:“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


西安年貨會


清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有清一代,政府進行了廣泛的邊疆經營。從康熙至乾隆時代,通過與崛起於內陸亞洲的準噶爾帝國的持續作戰,清王朝逐步對蒙古草原、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清朝對遊牧民族的控制成效顯著,其中滿蒙之間關係最為典型,下面以滿蒙關係為例說說清朝在民族關係上採取的政策,主要包括婚姻、宗教、經濟、用人等方面。


婚姻方面。入關以前,清朝統治者主要採取“恩威並舉”的方針“聯蒙抗明”;入關以後,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僅靠滿族的力量統治人口眾多、文化發達的漢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加之滿洲人與蒙古人語言雖異但服制、風俗相似,相對容易結成共同的政治利益,因此加強“滿蒙聯盟”、促進“滿蒙一家”“滿蒙一體”不僅成為清朝調整民族關係的重中之重,也成為清朝鞏固全國統治之亟需。有清一代,蒙古貴族在政治上、經濟上享受的特權和待遇僅次於滿洲貴族。為了真正實現“滿蒙一家”“滿蒙一體”,滿蒙之間以通婚為重要手段,將滿蒙世代聯姻發展為國策。當然,滿蒙之間以聯姻促進聯盟、用“姻好”鞏固“盟好”的通婚,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和親”,而是滿蒙聯盟的特殊形式。從清代滿蒙聯姻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層面之廣、時間之長等方面來看,這是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和親”根本無法比擬的。有清一代,蒙古王公上自親王、郡王,下至臺吉、塔布囊,各個階層與滿洲宗室通婚者為數不少;滿洲統治集團中不僅皇帝本人,宗室大臣娶蒙古女子者也很普遍。因此,清朝“宮廷中之後妃蒙古人出身者甚多,公主、郡主亦多下嫁於蒙古人者。內蒙古之科爾沁,外蒙古之賽音諾顏,代代與皇室聯姻”。從王桐齡統計的“清室蒙古女子入宮表”來看,計皇后4人,皇貴妃1人,貴妃1人,妃7人,側妃、庶妃各1人,共15人;從“清室公主下嫁蒙古人表”來看,計皇女23人,養女9人,共32人。從蒙古女子在宮中的位置來看,滿蒙聯姻的力度和深度都超過滿漢聯姻。據不完全統計,從天命初到乾隆末,僅見諸《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的額駙就有69人,八旗中的蒙古額駙尚不在內;嘉道年間,科爾沁、敖漢、巴林幾部共有公主子孫臺吉、姻親臺吉三千餘人。可以說,滿蒙之間互為婚嫁的政策,對加強滿蒙聯盟、增進蒙古各部與清朝中央政府的關係、鞏固清朝的“大一統”統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宗教方面。清朝時期,國內民族眾多、宗教多元,清朝統治者尊重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制定和實施了較為開明、靈活的宗教政策,以“包容”心態促進各民族“一體化”。例如,清統治者對西藏地區藏族的管理和統治與明朝一樣,除以武力為後盾之外,基於藏族大多崇信黃教的事實,一面利用藏族教派矛盾平息蒙藏矛盾,一面利用黃教達到統治西藏的目的。又如,在甘青川滇藏區,清統治者也充分認識到藏傳佛教對藏族和蒙古族的重要性,故大力提倡利用黃教作為統治工具,以此加強對藏族和蒙古族的統治。



經濟方面。儘管清朝統治者堅持“滿洲根本”的基本國策,同時也強調“旗民有別”的政策,但是滿、蒙、漢等民族在長期的雜居共處中,因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差異所導致的需求多元化、需求互補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各民族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彼此也越來越相互離不開,清政府順應形勢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滿足各族民眾的生產、生活需要。例如,清政府制訂的貢市、互市政策不僅滿足了蒙古各部王公進京朝貢的政治願望,還滿足了他們領取清帝贈賜的經濟需求;同時,進京朝貢的蒙古族以馬匹、皮張等物品換取中原地區的鹽、茶和布匹等物資,不僅解決了滿、蒙、漢等各族人民的生活需求,還加深了滿、蒙、漢各族之間的友好關係,進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著更深層次發展。

用人方面。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遇到的首要難題是人丁稀少、發展後進卻要統治版圖遼闊、文化發達、數以億計的漢族和其他民族,為了實現對全國的統治並維護滿洲貴族的特權利益,清統治者不得不在官制上滿蒙並用、滿漢並用,最終建立起以滿洲貴族為主、聯合蒙古貴族和漢族上層共同執政的封建性質的國家政權。康熙初,除滿洲以外,蒙古八旗可為議政大臣,但漢軍、漢人仍無權參與;雍正年間,新的決策中樞——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仍由滿洲貴族獨佔鰲頭。


閒時讀史


滿清化解了嗎?沒有。是北方遊牧民族處於分裂狀態,滿清與一部分蒙古部族以聯姻方式結盟,共同打擊另一部分蒙古部族,但滿清前半段一直面臨蒙古準噶爾部的危脅。同時,北方遊牧民族自身也面臨來自西方來的俄羅斯侵略擴張的危脅,先進的火器、彪悍的哥薩克,世界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遊牧民族已不可挽回的全面衰落,喪失了和其他民族競爭的能力,是其與文明的巨大差距造成的。

遊牧民族已經衰落,逐步走向衰亡,越來越沒有能力危脅其他民族,如果不是特意保護,遊牧民族終將消亡。


沉140769451


中原王朝千年來一直都飽受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每一次的中原動盪都少不了遊牧民族,為此從秦朝開始就修築長城,一直延續到明朝還在不斷的完善長城,但始終解決不了北方威脅!到了清朝,卻徹底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清朝是如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的。

修築長城抵禦外族入侵

說起歷朝歷代中原王朝之外同樣都分佈著一些小國,但唯有更具攻擊力的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在跟中原王朝相愛相殺,在中原王朝鼎盛時,秦始皇修築長城、漢武帝驅除韃虜、唐太宗征服突厥把北方遊牧民族打趴下,然後遊牧民族徹底臣服中原王朝,然而這就跟養不熟的白眼狼一樣,一旦中原衰落,立馬突入中原,侵擾漢家江山!

北方遊牧民族

可以說中原強盛時草原臣服,中原衰落時草原侵襲,兩千多年來草原民族居無定所,不斷更迭,秦漢時代的東胡和匈奴、三國時代的烏桓和鮮卑、五胡亂華時代的鮮卑和柔然、隋唐時期的突厥和回紇、唐宋時期的契丹和女真以及後來的蒙古!

匈奴騎兵

草原民族不斷演變,中原王朝也沒閒著,過不了幾百年就得改朝換代,但每一次新朝建立之初頭等事就是怎麼解決北方的心腹大患!秦朝時修築長城抵禦外族入侵,漢朝時有衛青、霍去病橫擊大漠,封狼居胥,使匈奴遠遁,但沒幾十年新的草原主人又出現了!唐朝時李世民被逼簽下渭水之盟,引以為恥,終在後來滅了突厥一雪前恥,在北方設置安北都護府進行管理,但沒啥用,幾十年後草原又被新的民族給佔據了,到了明朝,對草原蒙古的打擊力度非常猛烈,堪稱空前,然而對於如何管理依然不甚成功!

蒙古大汗

唯有清朝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那麼他是如何解決的呢?其實清朝有其自身的優勢,首先清朝的前身是滿洲部落,也就是女真族,女真族本身就是少數民族,馬背上的民族,同樣是人人弓馬嫻熟,跟蒙古遊牧民族是一樣的,這就具備了天然的基礎,可以說清朝是最瞭解北方遊牧民族的,既然瞭解,自然就可以找到不一樣的方式去解決威脅。

女真首領

於是在清朝建立之前的努爾哈赤時代,就先通過政治手段解決了一部分威脅,怎麼解決的呢?其實努爾哈赤時代,當時的明朝跟蒙古族相處雖然不是很融洽但也相安無事,可是滿洲女真的崛起同時讓雙方升起了警惕之心,都生怕女真威脅到自己,因為當時草原上流傳著一句話,是遼國耶律阿保機留下的:“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所以無論是明朝還是蒙古各部落都視努爾哈赤為敵!

女真部落

要不怎麼說還是同為遊牧民族的女真瞭解對方,努爾哈赤很快想到了文武二招,一方面不斷對蒙古一部分部落進行征戰,另一方面又跟另一部分部落進行聯姻,就這樣通過懷柔的手段得到了蒙古一部分勢力的支持,到皇太極時期,徹底擊敗了漠南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終於征服了漠南蒙古。

女真與蒙古聯姻

說起這個漠南的蒙古部落啊,他其實就在中原王朝邊上,可以說對中原大地的威脅也最大,努爾哈赤很聰明,他搞了一個滿八旗制度,在征服蒙古的過程中不斷從蒙古各部落中招收優秀的軍人入選八旗軍,就成了後面的蒙八旗!跟割韭菜一樣不斷的從蒙古部落中吸血,這樣一來蒙古就會越來越虛弱,久而久之就再也起不到什麼威脅了,這是典型的同化政策啊!

八旗軍隊

你以為清朝就是靠這一招徹底解決隱患的嗎?那你就想錯了,清朝解決問題就跟程咬金一樣,同樣也有三把斧,第一把斧解決了蒙古現在的戰力,無力威脅女真的統治地位;那第二把斧就落在了管理上,扼殺未來的威脅!遊牧民族啊有個特點就是居無定所,哪裡有肥美的水草就哪裡安家,所以很讓中原王朝頭疼,因此清朝就搞了個盟旗制度,把蒙古地區進行了劃分,然後把各部落安置在不同的地區,並且規定各部落只能在自己區域內遊牧,不允許去其他區域,這樣一來,草原民族再想很快聚起來形成勢力的可能就基本成了泡影!

蒙古人牧馬放羊

除了以上兩招之外,清朝還實行了絕育政策,從根本上徹底讓蒙古的反抗成了泡影!當時蒙古和滿族因為信仰不同,實際關係是挺惡劣的,滿族信仰薩滿教、蒙古信仰喇嘛教,清朝佔領中原後,當朝統治者明智的做出了妥協,大力推動蒙古喇嘛教的信仰,並且還規定蒙古每個家庭只能允許留一個人在家,其他人必須喇嘛教出家,而且出家還可以免除賦稅哦!如此一來,蒙古人口越來越少,到了清朝末期時從原來的500多萬人口銳減到不足50萬人,那想反抗幾乎就不可能了。

蒙古喇嘛教僧人

清朝就是通過以上三把斧完美的解決了中原王朝上千年都沒有解決的難題,以上咱聊的是內因解決了隱患,那麼從外因來說蒙古也不具備威脅中原的本錢了,怎麼說呢?清朝崛起時蒙古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時期縱橫歐亞的強大了,而是變成四分五裂的各部落了,基本處於日落西山了,以強大對抗衰落結果自然不言而喻,這是其一!

蒙古區域

其二是技術上的領先,以前中原王朝為啥害怕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遊牧民族的騎兵非常牛,他們有天然的馬場,人人從小擅長騎馬射箭,所以可以說人人皆兵,而反觀中原王朝呢,多是以步兵為主,以防禦為主,自從戰國騎兵作為新型兵種投入戰場一來,千百年來騎兵就一直是戰場的王者,也難怪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多以守禦為主!

古代騎兵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有了變化,火藥開始運用到戰場上了,尤其是清朝的紅衣大炮,可以說一舉解決了蒙古鐵騎在戰場上的優勢,從技術上全面碾壓了蒙古等草原民族,再加上清朝入主中原後對蒙古的管理上又規定長城是漢蒙天塹,從技術到文化全面封鎖,禁止流入蒙古,這樣蒙古族人的優勢越來越弱,自然就沒什麼威脅力了!

紅衣大炮

但是同樣,清朝用技術碾壓了蒙古,一舉掃除了威脅,卻沒預料到百年後,清朝同樣在技術上遭到了國外的碾壓,從而造成了百年的黑暗,時也命也,骨子裡的奴性和弱肉強食的本性造成了後來一系列的狀況發生,對此,各位小夥伴怎麼看呢?





易述浮生


清朝有效控制遊牧民族的原因和措施:

一.軍事打擊完成對遊牧民族的政權統治;

清朝的前期叫做女真,與蒙古民族地域接近、經濟上互有往來,文化上多有交流。滿族的語言和文字都借鑑過蒙古族語言和文字。

努爾哈赤統治階段和皇太極階段,連續不斷地打擊林丹汗(蒙古大汗),最終消滅了林丹汗。以林丹汗為代表的成吉思汗家族的統治宣告結束。

后皇太極又取得蒙古大汗.瑪哈噶喇佛像和傳國玉璽,這是政權的標誌。

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召開大會。內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名王公貴族與後金滿蒙漢文武百官參加,以得佛像和傳國璽為契機,實現其登基稱帝的願望。

參加大會的內蒙古十六部有:察哈爾、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奈曼、巴林、土默 特、扎魯特、四子部落、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喀喇齊哩克、喀喇沁和烏喇特部等。察哈爾部的額爾克孔果爾額哲、科爾沁部的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和翁牛特部遜杜稜等。

蒙古各部代表與滿蒙漢各大臣,以滿蒙漢三體表文上書,共推皇太極“博格達徹辰汗”即寬溫仁聖皇帝,建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會上對蒙古部王公臺吉分別封以親王、郡王等爵位和賜以達爾漢諾青等號。

從此皇太極不僅是東北滿、漢人的皇帝,而且也成為內蒙古各部貴族的大汗。蒙古族接受大清的統治管理。

二.對蒙古基層採取盟旗制,離散部落、按滿洲八旗制度;

清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盟旗原則重新安置歸附的蒙古諸部,直至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

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攝。盟長無發兵權。

同時,清代嚴格限制各旗屬民越旗遊牧、耕種、往來、婚嫁。 盟旗制下,蒙古諸部的經濟基礎實質上已從遊牧制轉變成畜牧制,實現了人口土地緊密結合,方便清廷統治。

這樣,蒙古草原被分割成內屬、外藩共計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權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內屬蒙古甚至已經實現“改土歸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

有清一代,牧區再也無法自發形成新的權力中心,或者說,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

以上兩點是最重要的原因措施,其他的例如信奉黃教、推行政治聯姻等問題。您若喜歡,提問邀我來答。

(遊牧民族我是以蒙古草原為中心闡述的)



聞而思之


滿清陰險狡詐,一面利用滿蒙聯姻使蒙古人認為自己和滿人一樣是天下的統治著,另一面利用喇嘛教和對蒙古減丁等一系列政策使蒙古不斷衰弱,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蒙古人口才慢慢恢復增長。不誇張地說如果滿清王朝統治至今可能世上已無蒙古。一個民族的青壯年不斷減少還怎麼可能雄起。

現如今滿遺控制的衛計委正在故伎重演,把計劃生育變成了“計漢生育”,其目的就是削弱漢人,改變中國各民族人口比例,使它們有機會重建滿清。漢人警醒


雪玫瑰15


清朝把自己的老窩都丟了不篡把別人的老窩都折騰出去了還不完把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都丟盡。滿人自己沒多大尿就從他們祖先開始不走正道損壞它人損壞其它民族無惡不作逆歷史而行。邪門歪道放火殺人。所以滿族人從此沒有語言沒有土地沒有共同思維就是一個無地自容的民族。在蒙古人心裡是最可恥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