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職場中,能力最差的和能力最強的員工都會離開公司。”你怎麼看這句話?

職說永遠


能力最差的和能力最強的員工都有可能離開公司,不是一定會離開公司,這和公司以及個人有關。

在很多公司,能力最差的員工會離開公司,這個問題比較好理解,優勝劣汰。

管理規範的公司一般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管理體系,能力差的員工,不能勝任公司的工作,通過一系列的考核機制,最終被淘汰出局,公司永遠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

反觀那些管理混亂的公司,沒有自己的管理體系,員工大都在混日子,能力差的員工不用擔心被淘汰出局,但是,這樣的公司也會很快被社會淘汰出局,最終破產衰敗。

能力最強的員工會離開公司,對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公司的原因。公司定位不清楚,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公司管理層缺乏足夠的胸懷和格局,妒賢嫉能、任人唯親,不敢對下屬委以重任,總怕別人超過自己。

在這裡,能力強的員工,其個人能力得不到發揮,員工看不到希望,所以,能力強的人一定會先離開;

再者,有的公司囿於多少年形成的不良氛圍,明爭暗鬥,拉幫結派,爭權奪利,相互排擠,不重視技術發展,不利於員工個人的成長髮展,在這種狀況下,那些優秀的員工自然“擇良木而棲”,離開是非之地。

所以說,優秀的公司管理層,良好的公司內部氛圍以及較高的薪酬,是留住優秀員工的基礎之一

第二,是員工個人的原因。老闆衡量員工,並非只看工作能力這一項,還有其他各方面的綜合考量。

筆者曾遇到一個人,技術水平和個人能力都很強,剛進公司的時候,很受老闆重視和員工尊重,大家都以為他很快就會得到提升。

幾年過去了,這個人還在原地踏步,比他能力稍差的人都升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很多時候,個人的品質重於能力。

現在想來,這個人工作能力是很強,但卻也有很多為人不喜的性格特點,如:他很是自以為是,恃才傲物,不尊重同事,甚至不把領導放在眼裡,喜歡自作主張,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對公司缺乏忠誠,一切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懂換位思考,不能急老闆之所急,想老闆之所想;為人處世高調張揚,總覺得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公司一定離不開他,幹什麼工作都喜歡討價還價,以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工作能力再強的人,如果擺不正自己位置,由著自己的性子,不知內斂,也不會得到重用,最終的結局只能是泯然眾人或黯然離場。

能力最差的和能力最強的員工都有可能離開公司,一種是被動離開,一種是主動離開。


儒風微微


不盡然,但這確實是個現象。


能力最差的離開:

自然不用說,大家都明白原因。


能力最強的離開:

獵頭工作中我遇到過一個外資500強企業的銷售冠軍,溝通幹練,講話落地有聲。沒幾年後再找他,他離開了,做了一個外資產品在中國的首席代表,也就是中國地區負責人,手下帶20來人,風風火火,自由不受約束同時財富可觀。

我也遇到過另外一個傑出的女性,在全球頂尖諮詢公司做了20來年,成績評估一直都是前1%。她沒有離開的原因是她每隔3-5年都會換個崗位,她追求的是成長和變化,而公司的盤子足夠大,有足夠多的崗位和足夠多的新項目讓她來施展,同時也有開明的上司導師支持她的需求。

之前有個下屬也問過我什麼時候會考慮離開一家公司,我的回答是:沒有發展和成長空間時。


能力強的人通常都有很強的內驅力,驅動他們一直往前,成就了他們的拔尖。有人追求財富,有人追求自由掌控的工作狀態,有人追求成長空間,有人有自己的終極事業理想。

企業如想留住能力最強的人,需要知道他們的內驅力和核心訴求是什麼,在可調配範圍內給予滿足,達到雙贏,不然這些人終歸會離開。


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說的,有的鳥是註定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著光亮。

我是麥田青語,10年獵頭&職業生涯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持續輸出職場,心理心得。

麥田青語


山嶺幽月認為萬事沒有絕對,,雖然有這種事情發生,但也不代表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個走向,那樣就太一概而論了。

題主提到的問題,能力最差,能力最強,好似兩個極端的人,但結果好像落得同一命運。

那麼就聊聊這兩種現象的境遇一一


1、有些人確實天生聰慧,能力超群,在職場中閃亮耀眼,鶴立雞群。這樣的優秀人材確實在職場中被人羨慕嫉妒恨。容易給有些人造成壓力,怕擋了自己的仕途之道。所以就會在心底築起高高的防線和介心。

若此人持才放曠,且鋒芒畢露。不懂得在沒有得勢之前藏於九天之下。那別人就會聯盟力量,使些心計,在你心力交 瘁,心生酸澀時分,含怨辭職而去。

我們前車間主任就是這種情況。老闆開廠之初就從別的公司把他挖了過來。他業務能力和組織能力都算上乘。前期為老闆組織人員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他和副總的關糸不太融浴,老闆經常出國談訂單,公司裡的事情全權交給了這個其貌不揚的副總。

副總經常找車間主任的茬,在一次例行開晨會的時候,主任正給員工講話,副總身邊的助理跑來不讓他講,助理卻毫不客氣地講開了。

第二天主任就辭職了。

有些有才華的人,卻也在公司混的風生水起。也許是他的情商也不低。很注重人際關係,不管對待公司的何人,都主動禮貌招呼,微笑含首。沒有自命清高,自命不凡的德性。很謙虛柔和。這樣的人到哪兒也能討人喜愛,和委以重任。不說辭職,有了兩天沒有看見其人,很多同事便關心他了。



2、說到能力差,差到底有什麼標準?也許是比較起來此別人做事慢些,在自以為是的人眼裡顯得笨拙些。如果是他又生性老實,自尊心又太強,禁不起那些冷嘲熱諷,玻璃的心就碎了,也許要去辭職。

其實就算你能力差點,做事慢點,只要你勤勤懇懇,盡了本份,虛心聽取別人的指點和說教,不頂嘴,一副欣然接受的橫樣,同事之間,領導於他也不會對其有惡意和刁難,相反大家還會對他勾起幾分同情之心。這樣他也就會在公司裡立足,在自己的堅持下也有所收穫。



所以一切事沒有絕對,事在人為,不同的人對待事物的心態不同,然後就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29山嶺幽月


1、能力差肯定會被淘汰。

2、沒有企業白養廢人。

3、能力強的肯定要離開。

4、銷售能力強,有了積累的資源,另起灶臺很正常。不然社會怎麼發展,那個有能力的人都願意讓自己的能力施展到最佳狀態。

5、在國家單位有能力的人不僅得到了官位的進爵,而且也會私下另謀營生增大自己能力施展的平臺。

總結:一種是被社會淘汰,一種是被社會認可。我是第二種,希望你也是,加油。

現在社會越來越趨向於公平,能力大舞臺大,能力小舞臺小。



妮妮媽媽214


說這句話的人,其實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能力最差的人不能給公司創造足夠多的價值,所以公司不養“差”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都有末尾淘汰制的原因;能力最強的人會離開公司,是因為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跳槽去換取更多的收益。而這種現象特別符合一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就是供需平衡關係原理。

也就是說我們職場人作為供方提供的價值,是否能匹配企業作為需求方所需要的價值,如果職場人提供的價值低於企業需求,那麼可以理解為才不配位,有可能就會面臨要麼降職降薪要麼被辭退的尷尬境地;而如果職場人提供的價值高於企業需求,那麼可以理解為大材小用,有可能會不滿現有薪酬、不滿現有職級,甚至不滿現在的領導和組織發展。

而我們說,一個職場人在企業中的是否可以長久的發展,需要我們看清職業的本質。這裡給大家提供一個人職匹配的模型,幫大家來看清,職業的本質其實是“交換”

那麼這是誰和誰之間的交換,這二者之間交換的又是什麼呢?

首先這個交換的兩大主體,分別是作為職場人的我們自己,和我們所選擇的職業。

我們自己可以提供的交換物是:我們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我們所掌握的資源

職業能提供的交換物是:職業要求和相應的職業回饋

用我們的能力去匹配職業的要求,我們獲得成功,企業提升滿意度;職業本身所能提供的回饋,如果可以滿足我們職場人的個人需求,那麼我們就會收貨幸福感,進而提升職業滿意度。

所以這個職業的本質就是:用我們的能力和資源,向特定的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獲得收益(報酬),滿足我們自身需求的交易過程

所以說,一個職場人會在一個公司裡工作多久,不僅僅是要看他們的能力水平,更多的是要看,他們的能力是否滿足企業要求;而企業的回饋又是否能滿足他們的個人需求。如果是雙向滿足的狀態,那麼他們自然是會舒服的在這家公司裡繼續工作;而如果是單向不滿足的情況,那就要麼是被老闆炒魷魚,要麼是抄老闆魷魚。


優勢教練惠麟壹


這個就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弱的能活下去,是能夠削掉毛刺,彌補短板者能存活。

能力強的不甘人下,能力差的混不下去。企業管理管得就是將人才變型重塑,最終放入公司設定的坑位裡。你們公司安置人才的坑位有多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機會,就有多大。企業之爭,爭的就是人才制度。吸引來什麼樣的人才,公司就會長成什麼。


何雷西奧


我的看法分別有2種可能性。首先是什麼樣的公司?要是跨國企業,世界500強等,說真的,沒到頂級管理層的能力沒有什麼太大區別,都是差不多的,因為這些公司文化就是一個人只做好一件事,每個人都是螺絲釘,個人發揮空間並不大。並且考核機制非常完善,kPI維度非常之全面,同一個崗位上只需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根本體現不出誰的能力強或弱,都是差不多的。

若是國內的私人企業,我認為也要看具體情況而定。能力的差的人也就是說不能給公司帶來價值的人,但是這個人的能力指的是什麼呢?價值又指的是什麼呢?私人老闆自己都說不清楚。看的順眼不順眼?氣場合不合?討人喜歡?這些沒法測量的,感覺層面上的東西也算是價值體現的一種。比如,一個員工其實能力很強,自己的本職工作做的也很好,但是他和老闆氣場不和,工種也不是可以直接給公司來帶利益的工種,如銷售類,他的下場一定不會好,即使老闆不幹掉他,老闆手下的人也會給他穿小鞋。這算是能力強還是不強?

反觀給他穿下鞋的人,這些人大多數是公司中層管理者,所以他們有這個機會和能力給被人穿小鞋,那麼他們會一定都是工作能力很強的人嗎?不一定。但是他們是有價值的,至少在大老闆眼裡,他們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又怎麼衡量嗎?或許只是因為忠誠。

以此類推,我認為“在職場中能力最差的和能力最強的員工都會離開公司。”這句話本身是一句不可被推敲的話。


洞見財經一財火煮娛樂


有人說職場中,能力最差和能力最強的都會離開公司。個人認為,兩者的離開還是有差異的,能力差的大多是被動離開,比如被辭退,而能力強的大多是主動離開,比如當前環境滿足不了自己時會主動跳槽。所以想要成為握有主動權的人,則需要強大自身,現在食物鏈的頂層才有機會選擇食物。


小鹿說財務


在公司升職最快的一般都是八面玲瓏,投機取巧,特別會討領導喜歡的人,相反能力強的專心本職工作,不屑於那種投機取巧的,時間一久,職位上不去,也看不起那種投機取巧的,只能自己走人;相反那種能力差的,是頭騾子,遛一遛就被溜走了,這就是人情社會的一種通報,一種悲哀!


上善若水21456949


先說答案。有人總結員工離職的共同特點,“錢沒給到位”、“心受委屈了”二者必有其一。在我看來,這兩個其實應該合二為一,員工離職,一定是在他決定要走的那一刻,自我判斷走比留的性價比高。

人是理性的動物,面對需要取捨的事,會綜合所有客觀因素來做決定。沒有百分百正確的決定,人們做出的選擇通常在選擇的那一刻會讓自己“心安”。

其實不是能力最差的和能力最強的員工特別想離開公司,而是他們比別人更多面對“要我走”和“我要走”的選擇情景。有一句老話說,“溺水的人大多會游泳”,離職也是同理。所謂“能力最差的和能力最強的員工都會離開公司”,其實質是“機會多”的員工都會離開公司。

答案之外的話:這個問題本身,其實更有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很想知道,問題裡的“有人說”到底是“誰”。

  • 如果他是老闆,在公開場合問這句話,等同於“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走了”這個段子,還留在公司的員工心裡一定不是滋味。

  • 如果他是那個離開的人,他的潛臺詞一定在說自己的能力強,他的離開是公司的損失,雙方分手的時候大概率經歷了一番不愉快。

  • 如果他是那些留下的人,表露這樣的意思就很微妙了,他可能是想告訴老闆,“我很優秀還沒有走,你要珍惜”;也可能是要安慰前同事,你是“能力最強的”;不過更可能是想嘲笑前同事,“看,那個能力最差的走了”。

別人的去留,是別人的事,“有人”們還是別說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何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