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和嬴政同一時期的某個歷史人物,你該怎麼阻止他統一六國?

秦程不錦


非常高興參與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是我的答案:

如果真的能回到過去相信有很多方法阻止嬴政,比如去趙國把小時的嬴政幹掉,或者協同呂不韋、嫪毐等嬴政的對頭等等,之所以能夠輕鬆的把嬴政幹掉的,是因為你已經知道了未來。而嬴政能統一六國主要是得益於他登基時秦國已是變法大成,國力的巔峰時刻當時的各國已經被遠遠落下。

秦國的強大不是嬴政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而是得益於孝公後歷代秦王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他與漢武帝是相同的,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登上大位後就擁有一個強大國家讓他們揮霍,讓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理想,如果他們接手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憑他們耗費民力的速度,相信他們在位的時候絕對已經天下大亂了,也無需阻止了。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每個人都能從頭來過一次,相信一個人都會過的很好。


幻海塵封


歷史很有趣,司馬光遷來敘敘。

要明確一點的就是,秦國統一天下這件事情,即使沒有嬴政,也會發生。原因有三點:

第一,秦國不是依靠嬴政一個人的武力把六國打趴下的。大部分擼起袖子去輪耳光的都是那些想要爵位的人。他們中大部分是秦國人。

第二,秦國有一群外國人,他們是看誰有希望打垮別人,就去誰那裡出謀劃策。他們的目的就是要錢要名要利。

第三,秦國通過商鞅的改革以後,完全成為了一架戰爭機器,有沒有嬴政,都會向前推進。就像我們一個省的最好的重點中學,即使沒有校長沒有教師,它們的清華北大錄取率依然全省第一。秦國那些大將、外國參謀就是我們重點中學裡面的學霸。

那是不是假設我們真的能穿越回去,也無法阻止秦統一中國呢?

我們肯定阻止不了統一中國這件事,甚至不一定能阻止得了秦國統一中國。但我們完全有可能阻止嬴政統一中國。

做法有很多,但去輔助楚國或者趙國去滅秦國這樣的做法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第一,除了秦國以外,其它國家都已經完全由卿大夫階層把握了朝政。他們為了鞏固本宗族勢力,常常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第二,正因為上面的原因,他們也不會任用外國人甚至本宗族以外的人,即使用了,也不會信任,不會讓他們進入決策層。看看長平之戰時的虞卿就知道了。

所以,我們穿越回去想要幫助趙國他們是不可能的。

我的辦法比較直接粗暴,穿越回去直接把贏政搞死就可以了。

先來看看嬴政時期都有哪些人可以接觸到他。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在世,在十歲之前,他叫“趙政”,前249年他才開始叫“嬴政”。

所以,我們不能穿越回去把趙姬在懷孕時期就殺掉。也不能穿越回去到趙國找個厲害點的人(比如燕太子丹)把他打死。因為那時他還不是嬴政。

也不能在六國被滅後滅了他,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阻止他滅六國,統一全國。

他叫嬴政的時候,就是他爹秦孝文王死了,他登基成為秦國國君的時候。

那時,能見到他的,又能跟他親近一點的就只有幾個人:呂不韋、趙姬、嫪毐、趙高、李斯。

這幾個人中,李斯是外臣,行事不方便,且膽量較小,穿越回去做李斯,事情肯定辦不好。

呂不韋好不容易熬到頭了,肯定不會願意把嬴政搞死,所以,穿越回去做呂不韋,也難以動這個心思,估計後面想想也就算了。

只有趙姬、嫪毐、趙高了。趙姬說什麼也是母親,極有可能臨時變卦。所以,最好是穿越回去做嫪毐,或者嫪毐身邊受信任的人。

找到了寄主,自然就有辦法了。辦法有很多,隨便說兩個個成本比較低的:

1.如果能帶東西穿越,那就帶點毒藥……

2.把嬴政叫去趙姬那裡,直接打死。

以上最好就是在他登基後這幾天進行,讓別人以為他要隨他爹一起去。

我就拋磚引玉到這裡吧。

反正咱們是穿越回去的,不怕事後被殺,設計弄死之後馬上穿越回來就好了。所以,朋友們,大膽去設想吧。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奇思妙想。喜歡的請關注、點贊、轉發來一波,謝謝!


司馬光遷


想要阻止嬴政,咱首先分析下回到戰國,我們的身份可能是什麼。

1、一介平民

2、蘇秦、張儀似的謀士說客

3、李牧、白起似的軍神

4、六國中的一國之君。

好了,基本身份就是這些,那麼咱逐一分析下吧。

第一種

那不好意思,在那個戰火動盪的年代,咱還是先保住自己的小命吧,而且作為草民的你恐恐怕一輩子也沒有機會接觸到軍國大事,如果你憤怒的自己的長官說自己能夠阻止嬴政統一六國,那麼你會給一個“擾亂軍心”的罪名給砍了。

第二種

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或許會想著像蘇秦一樣聯合六國一起攻秦,可是別忘記了,在嬴政時期,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五國攻秦的軍事行動,可最終還是輸了。

公元前241年,龐暖發動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攻秦。聯軍繞開函谷關深入秦軍腹地,在距離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與秦軍主力相遇,秦軍以精銳部隊突襲楚軍,楚軍撤退,軍心動搖,聯軍撤退。

各國利益不同,每次賣力的都是與秦接壤的韓魏,其他國家基本想著撈好處,自然無法真正打下秦國。

第三種

如果是成為軍神式的人物,那麼最好的選擇自然是成為趙國的大將,因為長平之戰基本秦趙兩國,誰贏誰就能一統天下了。

不過當時趙國國君不行啊,比如軍事李牧雖然打仗厲害,打的匈奴叫爸爸,但是遭到趙王猜忌,最終也無奈自刎,同樣的道理,哪怕你真的帶領趙國打贏長平之戰,但恐怕最終也會落得一個功高蓋主給殺害的結局,任務依舊是失敗了。

第四種

好吧,你終於成為一國之中最大的主宰,你認為自己可以通過任用賢臣良將來擊敗秦國。那麼最好的選擇依舊是趙國。只可惜,你雖然有藺相如、李牧、趙奢、廉頗等良將文臣,但是秦國也不若,秦國也有白起、範睢、王翦、蒙恬等大將謀士,而且秦國由於鄭國渠的灌溉,糧草豐富,再加上商鞅許久以來的政策影響,全民尚武,國家實力雄厚,你依舊不是對手。

於是你打算聯合其他國家,但是其他幾國總覺得你有其他心思,不肯真正賣力,最終你無力阻擋歷史的大勢,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觀妙歷史


戰國後期,七雄中只有趙國是可以勉強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是公元前262年 的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實力大損,其他國家更加無力 抵禦秦國的進攻。贏政親政,更把削弱趙國的軍事實力作為統一的重要一步,並於公元前236年 和公元前232年先後兩次進攻趙國,但由於趙國大將李牧的英明指揮而沒有成功, 這時候只有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才能成功。





臣默讀歷史


相對於秦國的已走向極端的"嚴而少恩”、"重罰少賞不賞"和"“繁刑嚴誅”黑暗暴力法治,作為楚懷王只要在政治上"簡刑重賞"和採取"舉孝廉"制度,在經濟上採取分田到戶和獎勵農耕獎勵生育(在收穫季後農閒時舉辦各種比賽,比誰家的豬最肥,誰家的牛力氣最大,誰家的男丁揹負重物跑得最快...), 軍事上也要進行各種練兵演習和單兵比武大賽。

假以時日,肯定可以使楚國強國強軍 碾壓在‘’軍功爵位"制刺激下培育出來的變態秦國虎狼之師。

秦王嬴政主張“事皆決於法”,高舉“依法治國”大旗治理天下。但是,他過分迷信"暴力萬能論” ,使法治走向了極端,將過去僅作為"德‘’和"禮”的輔助手段的“刑”這種強制性措施提升到壓倒一切的主導地位...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商鞅變法使“法治”在秦國紮下了深深的根,在社會各個方面形成了系統的、牢固穩定的一整套制度。雖然商鞅也倡導“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輕罪重罰的“重刑主義”,但是商鞅在主張“重刑”之外,還補之以“厚賞”;其次,商鞅也還沒有忘記“重刑”的最終目的是“去刑”。不過,商鞅的法治理念到了秦王嬴政時代都走向了極端,“重罰厚賞”變成“重罰輕賞少賞”。到了秦統一六國前夕,韓非子說:“重罰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把法治的重點轉移到突出“罰”的作用上。“重刑主義”到了秦王嬴政手中,它的最終目的和合理限度完全被拋到九霄雲外。秦王嬴政既不主張“以刑去刑”,也不主張“重刑厚賞或少賞”,而是主張“專任刑罰”的“重刑不賞”!這種極端思想被丞相李斯表達得淋漓盡致:“名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


費惡潑嘞


第一集 穿越

第二集 英雄救美

第三集 機關槍掃惡霸

第四集 沒子彈了惡霸的惡狗

第五集 大結局 各人腦補

活過三集的出來聊聊





天外來客i


請題主注意,秦統一六國,和嬴政關係並不是特別大,如果你問怎麼樣阻止秦統一六國,我倒是想了想,也不算是沒辦法。因為形容戰國時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這句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說的,意思是,如果楚國能夠合縱成功,就是楚國統一天下;如果是秦國連橫成功,就是秦國統一天下。合縱,是因為楚國位於南部,它要聯合是南北聯合,南北為縱,所以叫合縱;連橫,是因為秦國位於西部,它要聯合是東西聯合,所以叫連橫。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楚國能夠終結秦國。我更偏向於理解為,秦在很長時間內並不是沒有對手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梳理一下整個戰國時期的霸主更迭。

戰國最早期的霸主,是魏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死後發生內亂,日益衰落;齊國同樣是權力轉換,無力爭霸;而楚、秦等國也是如此。而魏國通過李悝變法改善了國家制度,選出了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如所以霸主地位,就落到了三晉(趙、魏、韓三家)中的魏國手中。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帝王的經營下,魏國拿下了大量領土,稱霸一時。

但是,這之後的魏國走向了窮兵黷武的窘境,長期的戰爭讓魏國國力大大削弱,終於在棘蒲之戰、桂陵之戰、西河之戰後,魏國國力大大衰落。

國力衰弱,霸主自然要易位。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齊國通過鄒忌變法,楚國通過吳起變法(與魏國吳起為同一人)逐漸強大,戰國走入了秦、楚、齊三足鼎立的局面。秦國拜張儀為相,蠶食三晉;齊國三代雄主,與秦並列,而後孟嘗君攻打函谷關,侵燕滅宋,不可一世;楚國併吞越國,聲勢浩大。此時,秦國在西、齊國在東、楚國在南,三足鼎立。

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戰爭的勝利能夠帶來國家的強大,戰爭的失利同樣能讓國家走向衰落

楚國窮兵黷武,在藍田一戰後走向衰落,更是在垂沙一戰中徹底走向衰落;齊國的不可一世造到了五國合縱伐秦,一舉不振。

此時,霸主的走勢從秦、楚、齊變成了秦、齊、趙,再變成了秦、趙

為什麼這裡面多了一個趙國呢?在楚國衰落期間,趙國通過改革胡服騎射

,併吞了中山國,一舉稱霸。

這之後,秦國與趙國兩強並立,秦在鄢郢之戰中攻下楚國都城,趙在闕與之戰中大勝秦國,兩者各自擴張,不可一世,最終終於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一戰中,殺神白起大勝草包趙括,一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超大型殲滅戰。

自此,秦國就再也沒有對手了。

然後,我們再看看秦國遭遇過幾次聯合反抗。這裡就涉及到了我們剛剛說到的合縱。

第一次,大約是在公元前318年。在此之前,秦以武力吞併土地,先後與魏、韓為敵,於是,公孫衍聯合魏、趙、韓、演、楚五國合縱,打到了函谷關,但最終兵敗。

第二次,大約是在公元前298年。也是因為秦以武力向魏、韓、楚、趙進攻,最終齊、韓、魏合縱,這一次打進了函谷關,合縱軍勝利。

第三次,大約是在公元前287年。還是因為秦進攻韓、魏,秦國尊齊湣王為東帝,秦昭王自己則稱為西帝。這讓其他國家大為恐慌,最終在蘇秦的遊說下,齊、燕、韓、魏、趙合縱,但這一次秦國慫了,沒打就把之前的土地還回去了,稱號也改回去了。

第四次,大約是在公元前247年。這一次,仍舊是因為秦進攻,通過範睢的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再次將目光盯向了韓、魏、趙。在長平之戰後,殺神白起已經打敗了楚國、魏國和趙國(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所以魏、趙、韓、楚、燕五國再次合縱,打到了函谷關後撤軍。

第五次,大約是是在公元前241年。這時候才是嬴政的舞臺。他依舊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攻打韓、魏、趙,並不斷取得勝利。最終,趙、魏、韓、燕、楚再次合縱,打到了函谷關,但未能攻入。

這就是五次合縱攻秦。

所以,我們由戰國霸主的變遷趨勢就可以看出,秦國從戰國中期就沒有再霸主的位子上掉下來過;由五次合縱伐秦的戰果和秦國之後的強勢態度可以看出,秦越到後來越不怕其他國家合縱。

等到秦始皇嬴政時期,秦國已經不懼怕任何國家了——哪怕你們聯合起來。

所以你問在嬴政時期怎麼樣阻止他統一六國——我想殺了他也不能阻止六國歸秦,只不過會換一個人罷了。

那我開頭說的辦法在哪兒呢?

第二次合縱伐秦,也就是攻進函谷關那次,直接滅了秦國,這可能就是最好的就會了。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伏生說歷史


這個要阻止秦始皇統一六國,應該是不可能的,合縱功秦,只能擋住一時。刺殺秦始皇,也幹過了,沒成功。既使是成功了,那也不可能阻擋秦一統天下,因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秦統一天下,並不是秦帝國軍事強大,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秦帝國社會體制就比其他六國先進,所以秦帝國才能強大,一統天下!!


小郎學歷史


如果回到嬴政時代,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到底有沒有機會組織嬴政一統六國呢?當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嬴政成為秦王時當時天下的局勢吧:

都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嬴政成為秦王時,當時的秦國已經佔據天下2/3的國土,而且強大的實力形成了對關東六國的絕對優勢,六國皆弱而秦獨強的戰略態勢已經形成。在秦昭襄王的時期,長平之戰徹底擊潰了趙國的軍隊主力,讓秦趙對決的局面再也沒有出現。而當時的楚國,自楚懷王被秦王嬴政扣留在秦國後,秦楚歷經多次戰爭,楚國實力大弱。而當時唯一的強國齊國,則完全和秦國結盟,自從秦國確定遠交近攻的原則後,秦齊一直保持友好狀態,既不幫趙,也不幫楚。

當時唯一的機會就是想辦法削弱秦的國力,韓國派出鄭國去秦國,打著修渠的名義損耗秦的國力,結果被發現後,鄭國反而被重用,歷經十年修成鄭國渠,徹底解決了秦國關中地區的水患。同時秦王嬴政雖然下了逐客令,但是李斯上書,又讓秦王嬴政改變了主意。恐怕對於當時的天下來說,指望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機會就是利用秦國內亂,無論是嫪毐還是呂不韋,都是絕佳的機會,但是被秦王嬴政徹底平定,也失去了唯一可以組織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機會,但是即使秦王嬴政死了,接下來的秦王也會繼續平六國,這是秦國上下一下的夢想,不可能因為一個人而改變。


大家好,我們是頭條號馬會亮,每天分享有趣的人和事,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馬會亮


這個問題問倒我了,問到我笑了。如果我是那個時期的歷史人物,我想我不是阻止他統一六國,而是幫助他少用殺傷的統一六國。

縱觀大歷史,一定是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沒有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個朝代史,而是很多朝代的歷史更迭。所以分而久之之後,一定是個大一統朝代,這已經被歷史所驗證。我們來看看秦朝以前是怎麼一個社會,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百家爭鳴,這些對於研究軍事或者研究思想文化的人會很興奮,但是對於平常百姓來說就不一樣,農耕文化下的農民,需要的是安穩的耕作環境,常年的戰亂使得生活流離失所,這不討厭嗎?對於商人也是一樣,各地區五花八門的貨幣,還有市場限制,這些都不利於商業活動。所以混亂的戰國時期至少比不上統一的國家來的實際。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時代需要,只不過秦朝二世昏庸使得人們忘了他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