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或事件影響了一個古代王朝的更迭?

史客不輕鬆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其實歷史上因為某件事情導致國家的滅亡的情況不在少數,而且這些事情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反而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就足以走向滅亡,今天我就來舉個例子回答您吧,比如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

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其實這次起義真的是很小的一件事,咱們先看看陳勝吳廣和大秦帝國的武裝力量對此,陳勝吳廣不過是蜉蝣遇見大樹,只有僅僅幾百人還沒有任何武器都是拿著竹竿子去打仗。而陳勝吳廣也不是什麼軍事人才。雖然在《史記》記載陳勝和吳廣小時候志向遠大,但是我對這個看法一直保持懷疑態度。這本書一直是一種文學作品,而況且司馬遷也不知道陳勝吳廣銷小時候的事情,所以司馬遷記載的陳勝和吳廣完全是憑想象出來的。

不過就算他倆的從小就志向遠大,但是也絕非一個軍事人才,他倆就是一個農民而已

秦國實力

陳勝吳廣。對手是大秦帝國。而這個大秦帝國剛剛統一了全國,滅了6個國家,整個秦軍都是虎狼之師。就算有40萬大軍在鎮守邊疆,在城內至少也有幾十萬兵力守城。而且國內掌握軍隊的章邯等人,也算是一代名將

然而兩者如此懸殊。卻導致了秦國的滅亡,原因很是讓人疑惑

章邯沒辦法打仗

章邯不敢出兵,是因為調令不在他的手中。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當章邯準備投降項羽的時候,他對手下士兵說:我們現在去打有什麼意義呢?皇帝被奸臣趙高控制著,我們拼死拼活,皇帝也看不見我們的功勞。這個話才是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對皇帝負責。沒有負責的人,他們情願不做。

另一個原因也很重要,就算皇帝沒有被趙高控制著,打幾張來也會十分危險,如果打不好還會被皇帝認為勾結反賊,就像安史之亂一樣。他們並不是不敢打,而是怕打了之後被皇帝降罪

渾水摸魚的朝廷官員

不論是從上和吳廣,還是其他王朝的農民起義,通常這一下整個國家就已經亂了套,而讓整個國家亂成一套的原因不在於農民都在造反起義,而是很多貴族在這個時候渾水摸魚。他們打著推翻農民起義軍的名義,其實只不過是他們想稱霸全國。

秦朝末年的劉邦和項羽就是典型的例子。漢末的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備等人是這樣,唐末的朱溫、李克用、劉仁恭等人是這樣。

從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陳勝吳廣起義只是秦朝滅亡的一件小事,而最終導致秦朝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貴族的推波助瀾,鎮壓造反,為的是要得到皇帝青睞;不敢鎮壓造反,怕的也是被皇帝懷疑;不怕嫌疑,一定要拉起隊伍鎮壓造反,那已經不是為了獲得皇帝的封賞,而是為了推翻皇帝自己來當皇帝。

總結

所以歷史上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而陳勝吳廣兩個人的農民起義被很多人認為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農民起義這一點武裝力量根本不不足以對整個大秦帝國造成任何威脅。而每一件小事讓整個國家滅亡的背後肯定有另一個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謝您的閱讀,祝您天天快樂!


清鶴唱史


大家好,讓我給大家講述,你忽略的歷史。你所遺忘的歷史細節。

先說大航時代對我國的影響。有人說大航海時代跟我們沒關係。那麼你可能不小心忽略過去了一些很重要的歷史進程。

明末,因為崇禎殺了魏忠賢,東林黨獨大。天平失衡。崇禎換了50個宰相,平均3個月一個。為什麼? 因為以東林黨為首的百官,跟崇禎置氣,想恢復張居正時期,皇帝上朝也沒用,朝政張居正把持,上朝就是士大夫教育兒子一樣,各種指責不足。東林黨寧可亡天下,朝政癱瘓,也要鬥爭話語權。你不服可以,無人可用。導致整個明中期開始的閉關鎖國政策失效。

閉關鎖國失效有什麼問題?大航海時代,美洲銀礦,墨西哥銀礦,秘魯銀礦的發現,包括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

大量白銀走私進來,換取米,面,糧食,絲綢,瓷器,茶葉等等各種生產出來物品。當時歐洲貴族能有一套精美瓷器,一套絲綢衣服,成為時尚。大量白銀衝擊銀本位,銀的購買力災難性下降。我國明朝原土地,人口還是那些,生產力沒有提高,生產出來的糧食都被買走,糧價飛長。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每朝每代都有天災,但是經濟崩潰,災民滅了的朝代只有明朝。

再說大航海時代另外一種影響,康熙乾隆時期也一樣閉光鎖國,但是乾隆開了四口通商,以廣州十三行為首,對外有限制貿易。間接控制了銀價貶值速度,雖然還是一直貶值,但是速度慢了很多。也就是說其實當時不管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只要是趕上那個時期,稍微控制海關,控制下銀價貶值,必然是經濟繁榮,人口暴增。

同時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直是生產力,我們幾千年一直是,和平年代,人口暴增,增加到一定程度,然後糧食不夠吃,接著戰亂,人口減少,然後繼續暴增,讓後繼續戰亂,就這麼無數次輪迴。一直到大航海時代,康熙乾隆時期,因為美洲馬鈴薯的到來,也就是(土豆),玉米(皇帝賞賜之米)番茄。造成畝產增加,變相的生產力提高。人口暴增。因為畝產增加,所以因為這些農作物到來,必然人口增加,而且老百姓歡聚樂業,因為那個時期必然會這樣。跟是哪個朝代沒關係。

乾隆時期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

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後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

這一切因為就是因為那個時期,因為大航海時代影響。

而且這是乾隆對外一直用兵的情況下,沒有一年消停的財政狀況,

乾隆元年(1736年)\t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t瞻對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t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t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t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t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t平定臺灣林爽文

平定國內起義的戰爭\t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t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t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t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與鄰國的戰爭\t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t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t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t清越戰爭

就這麼打仗,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因為大航海時代的影響,毀滅了一個朝代,成就了一個朝代短時期繁榮。敗也蕭何,成也蕭何。


客觀的看歷史


說到一個人就能影響一個朝代更迭的,自然要屬狄仁傑了!

武則天是唐朝時期,唐高宗的皇后。也是中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間將大唐國號改為大周,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已經是改朝換代了,而為什麼在她死後,大唐依然是大唐卻不是大周呢? 這就要歸功於狄仁傑了!

狄仁傑(公元630--700年)字懷英,唐朝著名政治家,武周時期著名宰相!

武則天在位時期,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曾多次唆使人進諫,請武則天立武家後人為太子,武則天慢慢便有了這種想法!

狄仁傑曾經多次向武則天進言,並且以君臣母子之義勸諫武則天!

史書記載狄仁傑曾經對武則天說過這樣的話!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中國古代最重視的就是生前身後之名,而自古以來,只有兒子將母親靈位祭於家廟以上的,卻沒有侄子祭祀姑母的道理!

所以,狄仁傑以此來勸諫武則天,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那這個國家還是你們自己家的, 雖然皇帝姓李,但後世的李家皇帝都是您的子孫!若是傳給了你的侄子,之後的皇帝只是你侄子的後人,卻並不是你的後人! 短短几句話,卻是“微言大義”也就是這短短几句話,便改變了武則天的想法!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不過如此吧! 試想一下,如果武則天的大周朝真的傳給了武三思,那大唐將不復存在,後世記載中,自唐高宗以後便只有大周朝了!


府少爺的歷史觀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很多,但是每一個朝代都免不了被替代。朝代之間的更迭,其實也是有規律的,每當一個朝代走向衰弱的時候,其中的規律就會顯現出來,只不過我們很少注意這方面罷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其中的規律。

我們知道一個朝代被替代,基本上都是因為當局者不得民心。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平常的百姓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又會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和朝廷對著幹呢?一個出現社會動亂的預兆,就是糧價的不斷攀升。

糧食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所以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糧價都會穩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糧價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只能說明國家有旱災,或者是地方有動亂。就算大旱屬於天災,也有很大的可能進一步擴大,導致人為的災禍。

所以糧價如果開始上漲,也就意味著國家的動盪要開始了。不過出現這種現象,說明朝代基本上是無藥可救了,最後的結局肯定是被推翻。但是還有另一種東西,它的預示作用要比糧食更早,如果這件東西大賣,說明朝代已經存在動盪的隱患了。

這種東西就是官職。歷朝歷代都有買官賣官的行當。古代想要做官是非常難的,想要金榜題名,不讀過十年八載的書,想都不要想。但是古代的所有人內心都是渴望當官的,已經當上官的又會想著如何升官。官職在古人眼裡就是金飯碗。

但是每年能夠中舉的人就那麼多,況且讀書太過於耗神了。一些有錢人想要做官,但是又沒有什麼真本事,這時候他們就會通過買官的手段,來為自己謀上一個差使。既然是買來的官,肯定不可能是為百姓謀福利。

這些人買官。靠的就是錢財,但是買官的價格也是不便宜的。所以這些人在買了官之後,都會變成貪官汙吏,為的就是把買官的錢撈回來,順便再賺點外快。賣官的人員也是中飽私囊。這樣買賣官職的風氣,會直接影響到朝廷的運作。

這些人就像官場上的蛀蟲,買官的人越多,社會風氣越差,就會導致人民反抗的情緒越來越激烈。這樣會導致人們產生極端的情緒,想要推翻朝廷。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是從各地方的叛亂開始的,由最初的一點擴散到全國,到這個時候,改朝換代也就不遠了。






周朝文DMU


土木堡之變、

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

土木之變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明英宗復位後更是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第二次斷層。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明英宗南歸後,以及皇儲問題,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愈發激烈,朝臣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嫁禍誣陷,鬥爭也更加殘酷。


尋惟


最典型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