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故事大王”

縣裡一年一度的“故事大王”比賽就要開始了,我鼓勵孩子們積極報名。孩子們先是露出渴望的神情,但持續幾秒後眼神又暗淡下去了,最終只有幾個曾經學過演講的孩子舉起了小手。

下課後,幾個孩子找我聊天,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參加“故事大王”比賽,王曉說:“我沒學過演講肯定不行。”姚佳說:“我想報名,但有些底氣不足。”鼓勵未果,我便不再勉強。

學校海選後,班上報名的8個孩子只有一人入選,但也在複賽中被淘汰,孩子們一副落寞的樣子。“孩子們,這次比賽本來難度就很大,參賽選手又多,你們才一年級,勇於參與就很了不起。不要灰心,以後還有機會。”我說。

在我的安慰和鼓勵下,孩子們又變回無憂無慮的樣子,但我心裡放不下這件事,總想著給孩子創造展示的機會,鍛鍊他們的膽識。於是,我決定舉辦班級“故事大王”比賽,採用一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錄故事。自由報名,膽子大、有自信的孩子可以錄視頻,膽子小的孩子可以錄音,由我將視頻、音頻文件編輯好再放給孩子們聽。

我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連開始都不敢,何來後面的結果?不要管講得好不好,首先要敢於參與,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與預設的一樣,孩子們對活動很感興趣,一個個都舉起了小手。

家長很支持這次活動,利用閒暇幫忙找故事、錄故事。準備比賽那段時間,有的孩子一完成家庭作業就開始練習講故事,有的孩子在課間找我學習講故事,還有的孩子為了表現完美錄製了10多次視頻……

意料之外的是,這次活動反而是那些平時比較靦腆的孩子最積極,最早把錄好的故事發給我。另外,有的孩子雖然練習了許多次,但沒能完美演繹故事,家長不滿意便找我訴苦,除了給出一些講故事的技巧和修改建議之外,我還告訴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嘗試,而不是一味指責,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們錄好的故事,只要我編輯好,第二天就會抽時間放給孩子們聽。參加活動的孩子能力不等,作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總是有講得精彩的,也有講得平淡的。剛開始放給孩子們聽時,有一個孩子自己不敢參加活動還總是挑別人的刺。這時,我會嚴肅地說:“要學會發現同學的優點,別人敢參加就已經很棒了。”之後,漸漸不再有孩子嘲笑他人的作品,我還多次請那個愛挑刺的孩子當評委,說一說講故事的同學哪裡講得好。最後,他自己也參加了活動。

最初的活動設計是持續兩週,由於孩子和家長意願強烈,又延續了一週。活動結束的那天晚上是我3個星期中最忙碌的晚上了,我坐在電腦前編輯了8個作品,工作到深夜。雖然很辛苦,但想到孩子們的笑容,又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評比環節,這次我完全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選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大王”。為了公平公正,唱票的是兩位未參與活動的孩子,一個讀票一個計票。臺下,小評委個個目不轉睛,害怕錯過了精彩瞬間,小選手坐立不安,一會兒抬頭看,一會兒低頭不敢看。

終於,5位“故事大王”誕生,獲獎者臉上掛滿了笑容,其他19個孩子也沒有沮喪,參加活動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勇敢而自豪,沒參加活動的孩子也因為行使了“選舉權”而開心。在我心中,孩子勇敢邁出這一步已是成長,無論表現是否完美,最終是否獲獎,他們都是“故事大王”。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桐廬縣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25日第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