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嶺)"終南捷徑"紫閣峪


(大美秦嶺)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大美秦嶺)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大美秦嶺)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大美秦嶺)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大美秦嶺)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大美秦嶺)

秦嶺終南山下,環山一級公路旁,高大的“紫閣攬勝”橫匾映入人們的眼簾,遊人、小車已順著柏油路面向山裡進發,山路彎彎,黃岩高聳。遠處一山連一山,一山高一山,近處峽谷溪水淙淙,順著河道,穿過青石罅隙,向低窪處流去。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

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廄馬散連山,軍容威絕域。

伊皋運元化,衛霍輸筋力。

歌鐘樂未休,榮去老還逼。

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

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

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

這首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君子有所思行》,從此讓秦嶺北麓之終南山紫閣峪名揚天下,也使“紫閣青冥”成為戶縣古十二景之一。

除了大詩人李白外,杜甫、白居易、張良、孫思邈等等一批文人墨客、將軍丞相、學家道人在此留下難忘印記。明清時,王九思、王心敬等也曾紫閣峪留戀忘返,賦詩讚美,而清代名士長松居士“紫閣層巒列翠屏,巍然形勢入青冥。更看雨霽三峰並,秀擷芙蓉吸渭涇。”是對紫閣峪的簡明介紹。

紫閣峪位於西安市雩阝邑區(戶縣)東南25公里太平鄉境內,東連高冠峪,西鄰太平峪,發源秦嶺北麓,上游有紫閣溝、白閣溝及黃土溝三條主流相匯,中游有劍岔峪水匯入,峪谷長約12公里,峪谷內峪道蜿蜒,泉水甘洌。紫閣峪因紫閣峰而名,紫閣峰位於峪口南10公里,海拔2150米,峰面北西兩側,為500多米斷層絕壁,每當晴朗之日,陽光燦爛,紫氣騰昇峰面如紫色閣樓。

《雍勝錄》載:“紫閣峰在戶縣東南,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山形上聳,若樓閣然,故名。”

紫閣峰之北有黃閣峰,其南有黃閣峰,西有萬花山,自六朝以來,至於唐、宋、明、清,向為士大夫涉足寄情之去處。唐代許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飛錫、慧昭均曾在此地修行,亦有許多士子利用山上現有寺廟習業,與義學僧侶問學、切磋,學有所成則下山應試,或以隱居為成名資本,走“終南捷徑”入仕,無論是真隱、假隱,紫閣山是當時士人所向往的好去處。

紫閣峪中最有名的是當屬保留完整的紫閣寺塔及紫閣寺遺址。

紫閣寺初建於北周,宋時更名為紫閣寺,紫閣塔又名敬德塔,塔內保留著唐玄奘遺骸,宋時被毀,宋天佑七年重修紫閣寺塔,建七重塔,為葬骨塔不再破壞,塔不留名,保留至今。

敬德塔體宏偉挺拔,雕工精細,造型秀麗,裝飾典雅。第一層出兩挑單昂單華拱,二層以上均出一挑。此塔歷經多次地震,至今仍完整無缺。有學者認為唐末玄奘遺骸被興教寺僧人們護攜至終南山,就安奉於敬德塔。理由有三:一是塔的監修者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是玄奘門徒;二是敬德塔是一座無主塔,“無主塔”符合玄奘臨終前“擇山澗僻處安置”,以求死後屍骨安寧的遺囑相符。玄奘後世弟子移遺骸至紫閣寺,沒有張揚,不留塔名,既能求得先師安寧,也避免了再遭禍患;三是七級塔與玄奘“大遍覺”的佛教地位相符。但先師並未安寧。《建康志》、《金陵志》以及1942年南京出土石函均指出:公元998年(宋端拱元年),金陵僧人可政遊歷到紫閣寺攜走玄奘頂骨,迎請於金陵天禧寺供奉。

敬德塔經風雨而歷滄桑,卻不改頂天立地的容顏!

敬德是隋唐時候的名望之人,被尊稱為門神,和秦瓊並列,屬於正氣一身的真君子!是隋唐時期名將之一,兵器使用的是雙鞭,據說敬德有兩位老婆,忠貞而不逾。一個是號稱當時幾大美女中的一個,而另外一個卻是天下當時奇醜無比的一個,也有一說,敬德有個少數民族的女子相隨,屬於天下第一大美女,而敬德塔為何在戶縣紫閣峪之上,不得而知。

敬德的為人正直,正所謂美女愛英雄,也不足為怪!人生當如敬德一樣頂天立地,當如敬德塔一樣巍然聳立,避天地之邪氣,鎮人生之正氣。真乃:“南山的紫閣,人生的風景。”

奇怪的是千百年來,紫閣峪裡只見敬德塔,不見紫閣寺。難道有關故事,皆是子虛烏有?學者們大眼瞪小眼,陷入迷茫……。2003年秋季,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傾瀉而下,在距離敬德塔約3百米處,學界尋覓多年未果的“紫閣寺遺址”被沖刷出來。石條、石階,石碑,無聲地講述了被掩埋的歷史。在當年舉行的“玄奘與紫閣寺學術認證會”上,戶縣政府公佈了尋找“紫閣寺遺址”的相關信息。

有關文獻表明,玄奘圓寂於銅川的玉華宮,其遺骨先後葬於白鹿原和興教寺。一些僧人在唐末戰亂中,又將玄奘遺骨遷葬於終南山裡的紫閣寺。時隔千年,紫閣寺早已廢棄,但遺址尚存。遺憾的是,紫閣寺遺址的具體方位一直難以確定,致使“玄奘遺骨具體葬於何地”這一千古之謎始終無法破解。

紫閣峪村民怎麼也沒想到,他們竟守著這麼大的一個秘密據當地村民說,遺址正由大慈恩寺(俗稱大雁塔)投資重建,那正是玄奘曾經生活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關於玄奘遺骨所在,現在仍各有說法,各不相讓。長安:玄奘遺骨從來沒有離開過興教寺,因為沒有正史記載。戶縣及南京:玄奘遺骨到過紫閣寺,有地方誌史料和考據支持。

紫閣峪內已發現三群二十幾處摩崖石刻,據考證多為唐時戶縣當地名流及地方官員所書,其中寒泉摩崖石刻群中有“於搜來”三字,應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所書。

紫閣山是終南名山,峰若樓閣,夕陽西照紫氣氤,自古就是名流聖僧隱居之地。漢留侯張良,隋僧法藏,律祖道宣,醫聖孫思邈,新羅僧人無名頭陀……等,尤其是玄奘的大弟子圓測,曾在與紫閣峰鄰近的萬花山一隱就是八年,對這裡可謂情有獨鍾。玄奘遺骸於廣明元年違背先皇敕旨,由後世弟子借黃巢兵亂之因,私自攜護遺骸到紫閣寺安葬,實屬在完成玄奘遺願。至於不行質文字,秘而不宣,一是不願明違聖意,二是在避免世人騷擾,實在情理之中。

“山水本無主,得閒便是主”,山有奇形,必有人生感慨,谷有溪流,必有心中清泉!親近紫閣峪,追尋先賢足跡,聽溪溪流水,看世間塔峰,人生的又一次挑戰,是面對大山,懷內心激情,抒人生壯志,寫人生春秋!(盧劍利)

(大美秦嶺)

(盧劍利,資深新聞人、評論人,大秦嶺文化研究專家,30年新聞文化從業經歷,著述頗豐。主要代表作品有50萬字散文集《大美秦嶺》、雜文集《硯邊雜談》、《名人與書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