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益眾生 演繹中國紅

推薦詞

枸杞,實乃有品、有位、有文、有為之木,中華文化八大吉祥植物之一。面對沒完沒了的愁和憂,馬不停蹄的奔波和勞累,人們常常戲謔“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子可入藥、嚼服、泡酒、熬粥、煲湯……吃法多樣,《本草綱目》裡說枸杞“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

樹木檔案

枸杞,說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得名。看看它的其他名字,羊乳、卻暑、仙人杖、西王母杖、天門精、卻老、地骨、明眼子……都屬於強筋壯骨類型。植物學上的枸杞為茄科枸杞屬的落葉灌木種。

枸杞益众生 演绎中国红

滋補佳品中國枸杞正在走向世界。中新社記者 孫睿攝

枸杞是茄科枸杞屬的落葉灌木,它通任督二脈,行無限花序,同茄子辣椒番茄一樣,一邊開花,一邊結果,需要一茬茬地摘。 枸杞品種豐富。長圓、扁圓、橢圓、圓圓的果果,應有盡有。最常見的是紅枸杞,“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千錢一斗矜時價,絕勝瘐田歲早豐”(清·黃恩賜)。此外,還有橙色、黃色、紫色、白色等多種顏色的枸杞。前幾年,市價高昂的黑果枸杞,雖子潤五臟,卻也錢熬六腑。

枸杞益众生 演绎中国红

小小紅枸杞支撐大產業。 李佳佳供圖

本草上品

枸杞,殷商時期甲骨文就有之。在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齊名的中醫四大經典之《神農本草經》中,枸杞與人參、甘草、杜仲、茯苓等拜“上品”。《本草綱目》也載,枸杞“春採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枸杞子;冬採根,名地骨皮。”人們常說,“滋腎補肝又明目,枸杞加上粥裡香”。

現代研究證明,枸杞含有多種功能成分,如枸杞多糖,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甜菜鹼提取物可以改善由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花色苷,可以抗氧化。2017 年中科院蘇國輝院士團隊發現了紅枸杞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枸杞紅素,它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科學名字“玉米黃素二棕櫚酸酯”,是一種脂溶性的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含有大量共軛雙鍵,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可治療酒精性肝損傷等多種疾病。

鄭板橋曾題“百尺梧桐閣,千年枸杞根”,枸杞廣佈中國各地,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以及東南亞都有分佈,然而南美洲才是枸杞屬植物自然分佈中心區域。

枸杞益众生 演绎中国红

枸杞花

食界新位

“枸杞配紅棗,桂圓伴百合”,一定程度上表現人們的幸福生活。

早年,傳說它是達官貴人的珍品,如今,已入尋常百姓家。“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一度登上熱搜話題,“喝枸杞”已經成為養生保健代名詞了。我國是世界枸杞的最大產區。寧夏、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河北,紛紛搶灘市場。除了傳統的枸杞子“乾貨”,枸杞汁、枸杞漿、枸杞粉、枸杞糖、枸杞酒、枸杞油、枸杞醋、枸杞面膜、枸杞膠囊、枸杞泡騰片……產品多樣。

枸杞,果粒柔軟,味美甘甜,維基百科裡,西方國家稱之為“super food”(超級水果)。我們期許它也像聖女果小西紅柿一樣,早日把普世的愛和健康撒播人間,通過選育適鮮新品種,冷鏈快送、雲聯食客。

除了枸杞的果子,枸杞葉也是美味。在華南地區的菜市場裡,經常會看到一把一把細長帶刺的“樹枝”,上面有卵形的小葉子,那就是枸杞葉了。天精草、地仙苗、枸杞尖、枸杞苗、枸杞菜、枸杞頭都是枸杞嫩葉的不同名字。

枸杞種子油可制潤滑油或食用油,還可加工成枸杞子油保健品。

枸杞益众生 演绎中国红

山東省鄒城市孟廟的檜寓枸杞 李佳佳供圖

養生代言

寧夏vs陝西有一絕對“紅黃藍白黑,五珍獻瑞;字史酒醫詩,諸聖流芳”,說的是寧夏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髮菜,特產豐富,陝西許慎、司馬遷、杜康、張仲景、杜甫,名人薈萃。

“枸杞”一詞在青年一代中頗有“群眾基礎”。“熬夜敷面膜,喝酒泡枸杞。”是用橫批調侃“佛系青年”。大家常說的還有,“太極巧克力,枸杞維他命”“旺仔罐裡泡枸杞,紅棗肉中夾核桃”,“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歲月還有肩上的鴨梨”“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再加點當歸”……

秋天,枸杞產區的家家戶戶院落裡晾滿枸杞,房頂上也是紅彤彤一片,遍地紅勾勒出荒漠高原、天山南北一幅幅大美的世界。

枸杞益众生 演绎中国红

枸杞茶 李佳佳供圖

世界最盛

全球有枸杞近百種,中國儘管不是分佈中心,但產業世界最盛。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廣袤的荒丘上,勤勞的中國人民種滿枸杞,收穫滿滿幸福。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8年統計,我國枸杞栽培面積16萬公頃,年產量41萬噸,年出口量11萬噸,產值187億元。

目前我國大規模栽培和開發利用的枸杞只有寧夏枸杞、枸杞(也叫“中華枸杞”)兩種,是我國已知11種枸杞的絕對先鋒。目前,寧夏、青海、甘肅形成了“三方爭霸”,或者加上新疆“四地爭雄”的產業佈局。

每年5月至9月,豫、蜀、甘、陝的枸杞一路西行,從“塞上江南”採到“戈壁荒灘”。華東江浙滬、華中粵桂鄂、西南雲貴川等地,則喜歡掐食枸杞苗嫩莖,規模小,產業微。

國內寧夏農林科學院、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南京林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多個單位的科技工作者採集、引種,保育了幾千份的枸杞種質資源。科研工作者著力研發適宜機械作業的生態栽培模式,已經育成枸杞良種33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19件。在青海柴達木五龍溝、內蒙古額濟納旗等地,還發現了大片的野生枸杞古群落。在蘇州保聖寺,保有4株百歲枸杞,山東孟廟檜寓中的枸杞已有900年的歷史了,依然枝葉繁茂、紅果簇擁,天下人慕名而遊。

目前,韓國選育了20個枸杞品種,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埃及、羅馬尼亞等國都不同程度投入到枸杞研究和產業開發中。(李佳佳 陳佔平 郭起榮)

李佳佳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生,從事枸杞經濟林研究。

陳佔平青海省海西州生物資源研究所助研,主要從事柴達木盆地植物繁育研究。

郭起榮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種質資源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