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新老用戶不同權問題應予以重點監管

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佈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其中包括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通報指出,中國移動存在“不知情定製等侵害群眾利益”等問題。中國聯通存在“套餐數量多、看不懂、選擇難”、“騷擾電話投訴多、不知情定製投訴,特別是整治虛擬運營商騷擾電話偏多”等問題。中國電信存在“套餐複雜、用戶難選擇”、“新老用戶不同權、虛假宣傳不限流量”等問題。

  所謂新老用戶不同權,主要指一些運營商為拉攏消費者,吸引客戶,推出了很多福利套餐,但是,老用戶卻不能享受這些優惠,被網友吐槽為“殺熟”行為。新老用戶不同權現象,無疑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等重要權益。對此,不管是消費者還是監管部門,都該態度鮮明地向這一不正常現象說不。

  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各個運營商為吸引新用戶,不斷推出各種資費更低、流量更大、通話時長更多的套餐,以此將用戶從其他運營商那裡吸引過來,或者發展新的用戶。按說,這種能讓消費者從中獲得優惠套餐的競爭狀態原本是好事。但是,新老用戶不同權現象,則讓部分老用戶變相地淪為了“受害者”。眾所周知,相對於老套餐,運營商推出的新套餐越來越便宜,性價比原來越高。而一些運營商卻設置各種門檻阻礙老用戶享受新套餐的優惠價格和權益。如部分運營商限制老用戶享受新套餐的優惠價格,除非老用戶註銷之前的號碼,購買新卡,開立新戶。

  這對很多老用戶來說無疑是難以逾越的門檻。要知道,很多消費者的手機號碼綁定了各種網絡賬號、銀行賬號,號碼使用時間越長,綁定的賬號越多,知悉的親朋好友越多。也就是說,手機號碼使用的時間越長,更換的成本越高。甚至有消費者為享受到更優惠的套餐,不得不購買使用兩個或多個手機號碼。

  按理說,消費者使用手機號碼時間越長,越應該享受到更加優惠的待遇。運營商的“反向”操作,讓老用戶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受到嚴重損害。實際上,運營商為老用戶和新用戶提供通信服務的成本是一樣的,其沒有任何理由阻礙老用戶享受新套餐。

  因為,消費者在不變更手機號碼的前提下隨意更換套餐,應是其自主選擇權的重要內容,只有變更號碼才能選擇新套餐顯然是“流氓”行為。試舉一例,當人們到飯店消費時,如果所點餐品價格下降,新老會員都應按照點餐時的價格支付,而不是老會員按照辦理會員卡時的高價格付款。此外,新老用戶不同權相當於老用戶的公平交易權被剝奪,即相對於新用戶,老用戶受到了不公平對待。

  新老用戶不同權的背後,存在著運營商的小算盤。即,如果老用戶重新購買新號碼,相當於增加了新用戶,業績上比較好看。但這種靠侵犯老用戶權益和浪費資源來“衝業績”的行為,顯然無德又違法。對此,消費者可以理直氣壯地通過投訴、訴訟等方式維護合法權益。監管者也應積極行動,採取有力措施要求運營商改變不合理的霸王條款的做法,讓消費者在各種套餐面前有更加自主的選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