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說話習慣倒裝句嗎?為什麼呢?

用戶3440177259008


最近兩年有個梗,說山東人喜歡說倒裝句,以前從來沒有刻意留意過,後來仔細咂摸了下,發現我在使用普通話的時候,倒裝句很少,幾乎沒有,但是在用方言說話的時候,倒裝句就明顯增多,特別是回到村裡,在原始的語境下,那倒裝語序就劈里啪啦出來了。

我想這大概是跟山東人的個性有關,實在,不拖泥帶水,有話直接說重點,所以經常把重點突出的部分放在前面,然後又為了禮貌或者平衡情緒,再把主體補充明白。比如:真笨啊你!重點突出了笨,表達讓自己強烈不滿的地方,然後才帶上指向,你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有那麼點對事不對人的意思。如果直接說:你真笨啊!相當於把當事人放在衝突最劇烈的前線,火藥味兒有點濃重了。以上是我瞎編的聽聽就行。

為什麼講普通話倒裝就少了呢,因為普通話是我的第二語言,不是特別熟練,講的時候需要先在腦袋裡演練一翻,說出來的時候更講求邏輯清晰了,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少了直抒胸臆的味道,邏輯大於感覺,自然就沒有那麼多倒裝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講話一急了連家鄉方言都帶出來的原因,無它,發乎於心,直抒胸臆爾。

哎,不說了,又到中午了,該吃飯了夥計們。


山東味兒


直奔重點,不浪費時間,直率且不拐彎抹角,讓你一聽就明白到底說什麼在。不就得了!



比如,“挖掘技術哪家強?”








哈哈哈!


Longsuixinyuan


知不道,別問俺,山東滴俺是,但是俺是鄉下滴山東。山東話是常用倒裝句從來沒聽說過表示。誰給你說的這是?你這誣賴人麼不是?

你來過俺山東沒有?你可不要瞎說沒來過的話?

你來俺山東轉轉要不來了?俺請你吃飯趕明兒?

給你留個電話吧要不?1506680019X我的號!

俺是梁山好漢後人俺告訴你!報俺的名來山東!整個山東地界不敢說,龍叔沒那麼大名氣不是?但是在俺濟南附近的十里八村你打聽打聽,俺龍叔誰不知道?

來了提俺名,不好使保準!


龍叔話江湖


倒裝句因為山東人而流行,其實很多地方的人也這麼說,可能沒有山東這麼廣泛吧。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譬如正常情況下問候:你吃了嗎?山東人會這麼說:吃了嗎~嫩。北京人會這麼說:吃了嘛,您耐~

倒裝句的運用更多的是人民群眾長期實踐中得出的一個最高效的交流方式,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把最想強調的部分提到前面去,還有就是可以省略的放到最後面,譬如倒裝句中最常見的主語後置的問題,其實你對一個人說話,不管是“你”還是“我”並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回家了~我”這個“我”本身是可以省略的,說話的人主要想強調“回家”這個行為。

似乎北方的說話倒裝句比較多,在南方並不常用。特別是粵語中並不常見。譬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不知道。廣東話說就是:我母雞(音譯啊~)。北京話一般這麼說:不知道啊~我。山東話就簡單了:知不道~

這個“知不道”更有意思了,它都不是倒裝句,它甚至是臆造的一種說話方式。如果按照倒裝句的基本邏輯“不知道”還是發“不知道”,因為要強調“不”。但是這個“不”字為啥要放到不可分割的詞語“知道”中間呢?這是因為發音方便問題。zhi是翹舌音,而“不”和“道”的發音可以連在一起發出來。特別是山東人說話比較快,在快速說話的時候,這個“知不道”要不“不知道”更加容易方便省力的說出來,而北京話裡沒有“知不道”的發音,但是北京人為了省力在發音的時候不後面加了兒化音,同時省略了“知”,說快了就是“波道”。


大米有文化


作為一個地道山東人,沒覺得平時說話有倒裝啊,習慣了。可能平時上班是說普通話吧,影響了我倒裝句的發揮。不過有時候說話急眼了,我們的倒裝句就源源而來。比如路上被人碰到,對方不主動道歉,被撞的可能說喊:“瞎了嗎你,往哪走呢?”比如熊孩子寫作業磨蹭,“不想寫了是吧你?”“想捱揍了吧你?”遇上熟人,"幹嘛去啊您"


挺瘋的二姐


作為一名山東人


開什麼玩笑啊你

生活了這麼多年

從來沒覺出來我

倒裝句我現在還沒有搞懂

跟我說山東喜歡用倒裝現在

有點不可思議我認為

還是散了吧大家


旗正飄飄


倒裝句的習慣多半是山東地域的一種語言方'式。比如,你吃飯了嘛?倒裝則是,吃飯了嘛你。把主語你放在了後面。再比如丈夫一進們,問看婆,雞餵了嗎你。他不說你餵雞了嗎?時間久了也不以為然。不喜歡倒裝句的人聽著別鈕。有時和她較真的時候,就說兩口人那能照著書本說話。


huanraoyueliang


你好,很高興解答這個問題,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東人,自己多次翻看自己的說話記錄,並在視頻裡真情演繹例子,為大家,看發現大部分山東人說話習慣用倒裝句,具體是什麼原因呢?我在視頻裡做了一一說明,可以打開我的視頻看一下,謝謝大家關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e871191b19346219fddaaf01c401172\

淄博搗鼓陶瓷的小川


喜歡用倒裝句嗎山東人?怎麼沒覺得呢我,受孔子影響一定的!看看《論語》吧你要不相信,有很多倒裝句啊上面,一起來讀讀咱們?開始,現在——

1、夫子何為?非倒裝語序:夫子為何?

2、何以報德?非倒裝語序:以何報德?

3、則何以哉?非倒裝語序:則以何哉?

4、何陋之有?非倒裝語序:有何陋之?

5、甚矣吾衰也。非倒裝語序:吾衰甚矣也。

6、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非倒裝語序: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

……

這麼看來,山東人說話愛用倒裝句是有悠遠歷史了,啟蒙老師應該是孔子。其實,關於山東人愛說倒裝句的梗去年就開始火了,對此很多山東人表示:“知不道啊,有這習慣啊居然?”確實,在山東的民間,愛用倒裝句的習慣隨處可見——吃了嗎你、不接電話啊你怎麼、喝一杯去啊今晚……山東人就是這樣把倒裝句用得無處不在,得心應手而又不知不覺。

愛說倒裝句應該和山東人的性格有關。山東人說話直來直去,不會繞圈子,希望一句話幾個字就能把意思完整表達,不願意多廢話。因此會把語言組織的非常簡潔,把核心和重點放在開頭,沒錯!倒裝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了突出、強調所要表達的意思,而從把語序顛倒,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也就是把謂語前置,或者是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總之,把要突出和強調的部分提前表達出來。

現在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孔子的這句話: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按倒裝句語序直譯:很久了!我沒有夢見過周公。突出強調“久矣”,表現孔子的對恢復周禮的長久堅守和執著。如果不用倒裝句,改為“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那種理想經年後破滅的感傷會大為減輕。

要突出、強調話語的意思就要用倒裝句嗎?確實如此!讓我們來看看詩人是怎麼如同山東人那樣使用倒裝句的吧: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2、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4、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蘇軾詞《念奴嬌 赤壁懷古》

5、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顧城《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

6、生離,是朦朧的月日;死別,是憔悴的落花。——冰心《繁心·春水》

7、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這是你最後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普希金《致大海》

……

這些詩句用心體會一下,是不是用了倒裝句才會更有意境?否則把“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改成了“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華髮早生”的非倒裝語序,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主題會大打折扣。倒裝句的突出、強調作用在詩歌中表現更為突出。

直筒子性格的山東人喜愛用倒裝句表達最重要的意思,讓聽者能簡單、快捷掌握主題,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如果不信,你把“肉夾饃”改成“饃夾肉”、把“蛋炒飯”改成“飯炒蛋”……試試誰會來買你的?


指動濟南


沒有吧我覺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