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说话习惯倒装句吗?为什么呢?

用户3440177259008


最近两年有个梗,说山东人喜欢说倒装句,以前从来没有刻意留意过,后来仔细咂摸了下,发现我在使用普通话的时候,倒装句很少,几乎没有,但是在用方言说话的时候,倒装句就明显增多,特别是回到村里,在原始的语境下,那倒装语序就劈里啪啦出来了。

我想这大概是跟山东人的个性有关,实在,不拖泥带水,有话直接说重点,所以经常把重点突出的部分放在前面,然后又为了礼貌或者平衡情绪,再把主体补充明白。比如:真笨啊你!重点突出了笨,表达让自己强烈不满的地方,然后才带上指向,你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有那么点对事不对人的意思。如果直接说:你真笨啊!相当于把当事人放在冲突最剧烈的前线,火药味儿有点浓重了。以上是我瞎编的听听就行。

为什么讲普通话倒装就少了呢,因为普通话是我的第二语言,不是特别熟练,讲的时候需要先在脑袋里演练一翻,说出来的时候更讲求逻辑清晰了,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少了直抒胸臆的味道,逻辑大于感觉,自然就没有那么多倒装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讲话一急了连家乡方言都带出来的原因,无它,发乎于心,直抒胸臆尔。

哎,不说了,又到中午了,该吃饭了伙计们。


山东味儿


直奔重点,不浪费时间,直率且不拐弯抹角,让你一听就明白到底说什么在。不就得了!



比如,“挖掘技术哪家强?”








哈哈哈!


Longsuixinyuan


知不道,别问俺,山东滴俺是,但是俺是乡下滴山东。山东话是常用倒装句从来没听说过表示。谁给你说的这是?你这诬赖人么不是?

你来过俺山东没有?你可不要瞎说没来过的话?

你来俺山东转转要不来了?俺请你吃饭赶明儿?

给你留个电话吧要不?1506680019X我的号!

俺是梁山好汉后人俺告诉你!报俺的名来山东!整个山东地界不敢说,龙叔没那么大名气不是?但是在俺济南附近的十里八村你打听打听,俺龙叔谁不知道?

来了提俺名,不好使保准!


龙叔话江湖


倒装句因为山东人而流行,其实很多地方的人也这么说,可能没有山东这么广泛吧。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譬如正常情况下问候:你吃了吗?山东人会这么说:吃了吗~嫩。北京人会这么说:吃了嘛,您耐~

倒装句的运用更多的是人民群众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个最高效的交流方式,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把最想强调的部分提到前面去,还有就是可以省略的放到最后面,譬如倒装句中最常见的主语后置的问题,其实你对一个人说话,不管是“你”还是“我”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回家了~我”这个“我”本身是可以省略的,说话的人主要想强调“回家”这个行为。

似乎北方的说话倒装句比较多,在南方并不常用。特别是粤语中并不常见。譬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不知道。广东话说就是:我母鸡(音译啊~)。北京话一般这么说:不知道啊~我。山东话就简单了:知不道~

这个“知不道”更有意思了,它都不是倒装句,它甚至是臆造的一种说话方式。如果按照倒装句的基本逻辑“不知道”还是发“不知道”,因为要强调“不”。但是这个“不”字为啥要放到不可分割的词语“知道”中间呢?这是因为发音方便问题。zhi是翘舌音,而“不”和“道”的发音可以连在一起发出来。特别是山东人说话比较快,在快速说话的时候,这个“知不道”要不“不知道”更加容易方便省力的说出来,而北京话里没有“知不道”的发音,但是北京人为了省力在发音的时候不后面加了儿化音,同时省略了“知”,说快了就是“波道”。


大米有文化


作为一个地道山东人,没觉得平时说话有倒装啊,习惯了。可能平时上班是说普通话吧,影响了我倒装句的发挥。不过有时候说话急眼了,我们的倒装句就源源而来。比如路上被人碰到,对方不主动道歉,被撞的可能说喊:“瞎了吗你,往哪走呢?”比如熊孩子写作业磨蹭,“不想写了是吧你?”“想挨揍了吧你?”遇上熟人,"干嘛去啊您"


挺疯的二姐


作为一名山东人


开什么玩笑啊你

生活了这么多年

从来没觉出来我

倒装句我现在还没有搞懂

跟我说山东喜欢用倒装现在

有点不可思议我认为

还是散了吧大家


旗正飘飘


倒装句的习惯多半是山东地域的一种语言方'式。比如,你吃饭了嘛?倒装则是,吃饭了嘛你。把主语你放在了后面。再比如丈夫一进们,问看婆,鸡喂了吗你。他不说你喂鸡了吗?时间久了也不以为然。不喜欢倒装句的人听着别钮。有时和她较真的时候,就说两口人那能照着书本说话。


huanraoyueliang


你好,很高兴解答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自己多次翻看自己的说话记录,并在视频里真情演绎例子,为大家,看发现大部分山东人说话习惯用倒装句,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我在视频里做了一一说明,可以打开我的视频看一下,谢谢大家关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e871191b19346219fddaaf01c401172\

淄博捣鼓陶瓷的小川


喜欢用倒装句吗山东人?怎么没觉得呢我,受孔子影响一定的!看看《论语》吧你要不相信,有很多倒装句啊上面,一起来读读咱们?开始,现在——

1、夫子何为?非倒装语序:夫子为何?

2、何以报德?非倒装语序:以何报德?

3、则何以哉?非倒装语序:则以何哉?

4、何陋之有?非倒装语序:有何陋之?

5、甚矣吾衰也。非倒装语序:吾衰甚矣也。

6、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非倒装语序: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

这么看来,山东人说话爱用倒装句是有悠远历史了,启蒙老师应该是孔子。其实,关于山东人爱说倒装句的梗去年就开始火了,对此很多山东人表示:“知不道啊,有这习惯啊居然?”确实,在山东的民间,爱用倒装句的习惯随处可见——吃了吗你、不接电话啊你怎么、喝一杯去啊今晚……山东人就是这样把倒装句用得无处不在,得心应手而又不知不觉。

爱说倒装句应该和山东人的性格有关。山东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绕圈子,希望一句话几个字就能把意思完整表达,不愿意多废话。因此会把语言组织的非常简洁,把核心和重点放在开头,没错!倒装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从把语序颠倒,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也就是把谓语前置,或者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总之,把要突出和强调的部分提前表达出来。

现在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孔子的这句话: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按倒装句语序直译:很久了!我没有梦见过周公。突出强调“久矣”,表现孔子的对恢复周礼的长久坚守和执着。如果不用倒装句,改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那种理想经年后破灭的感伤会大为减轻。

要突出、强调话语的意思就要用倒装句吗?确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如同山东人那样使用倒装句的吧: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5、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6、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冰心《繁心·春水》

7、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普希金《致大海》

……

这些诗句用心体会一下,是不是用了倒装句才会更有意境?否则把“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改成了“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非倒装语序,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会大打折扣。倒装句的突出、强调作用在诗歌中表现更为突出。

直筒子性格的山东人喜爱用倒装句表达最重要的意思,让听者能简单、快捷掌握主题,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如果不信,你把“肉夹馍”改成“馍夹肉”、把“蛋炒饭”改成“饭炒蛋”……试试谁会来买你的?


指动济南


没有吧我觉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