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文 | 米飯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副主編


今天是海子的忌日,每年的三月,很多人都開始紛紛地懷念他以及他的詩歌。這位生於三月,又在三月死去的詩人,註定是屬於春天的。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


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現在讀來感觸頗深。

疫情之下,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狀態都亂了,在春暖花開之際,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肆意地擁抱春天;外出時也只能小心翼翼地享受著難得的明媚陽光,觀賞著如期盛放的花草樹木。


而有的人面臨著生死的考驗,甚至沒能在春天到來前存活下來。寒風凜冽的冬天過去後,太陽或許依舊強烈,但水波看著卻不再溫柔了。

但當你打開詩歌,開始誦讀時,依舊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昔日關於春天的一切回憶,在此時此刻就顯得尤為珍貴,甚至對再次擁抱春天,對新的旅程充滿了希望。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詩歌是情感抒發的良好途徑

海子原名查海生,其實他從大學期間就開始詩歌創作了,但第一次以“海子”為筆名寫詩,是在他大學畢業後在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後開始。

那時的他住在昌平的狹小又簡陋的房子裡,房間除了床、桌子、收音機外並無其他,每天混混度日,不是借酒消愁,就是趴在桌子上拼命地寫詩。


所以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七年的時間裡,海子就已經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可以說,寫詩成為了他窘困生活中難得的慰藉,也成為了他宣洩生活苦悶的出口。

他有一首簡短的詩,可以說高度概括了他這坎坷窘迫又充滿激情、在希望與絕望中反覆徘徊的一生: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

我有三種幸福:詩歌、王位、太陽

——《夜色》


為什麼說是“受難”呢?

好不容易從落後的農村考上北大讀大學,但周遭同學的優秀愈發放大了自己的自卑,他不再成為大家的追捧的“天才”,而成為了人群中平平無奇的一員,失去了閃光點。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大學時期的海子)


作為北大的學生,雖然被分配到了工作,但是卻難以解決生計問題,窮困潦倒,連生存都成為了問題,不得不說是一次受難。


好不容易找到了人生的寄託——詩歌,但當自己的詩歌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排擠時,更加加重了這次受難的分量。

當他決心拋下當前的一切,想要去流浪,完成自己的詩歌夢想時,現實又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微薄的收入中除去給家裡的生活費、油印詩集的費用等之外,所剩資金就寥寥無幾,流浪也就成為了另外一種受難了。

即便他在旅途中,嚐到愛情的甜頭,但最後連續四次無疾而終的結果卻讓他深受打擊。

生活中的諸多不順讓他苦悶不已,甚至不斷地否定自己。但幸好有詩歌,在詩歌的世界裡,他可以主宰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用詩歌建構起自己的一個王國。渴望像太陽一樣,燃燒自己所有的激情,投入到詩歌創作中。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所以,大自然的一切就成為了他情感的載體,附著了他深深的依戀,麥田、泥土、陽光、青草、 村莊、作物甚至是青海、西藏、蒙古等等出現在他詩歌中這些,都飽含著濃濃的思念和心理暗示。

在詩歌中,他時而是驕傲的國王,時而又是樸素的農民,悲傷地緬懷著故鄉的一切;他時而是痛苦的思想者、絕望的遁世者,時而又是幸福的歌唱者、痴情的遙望者,永遠熱愛自然,依然滿懷希望......

無論是哪一個他,詩歌都成為了他複雜情感宣洩的重要載體,是詩歌讓他實現了情感自由,也是詩歌成就了他短暫的一生。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學詩歌的孩子,不會砸玻璃”

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寄託,那對於普通孩子來說,又有什麼用呢?

在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有一群孩子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我覺得詩歌就像是一個垃圾桶

我覺得詩歌就像是橋樑一樣

詩歌就像一棵樹

詩歌就像是一封信

詩歌是萬物

詩歌可以載著我去很多看不到的地方

我可以把很多情感寄託在詩歌裡面

在悲傷難過的時候,我可以把我所有的情緒寫進詩歌裡面

......


確實,詩歌很難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它能夠改變一個人。

回想一下,詩歌在我們日常的學習中存在感很低,在高考語文試卷上,你甚至可以看到作文的要求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高考不考詩歌,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有學校卻把詩歌課作為必修課。


漭水中學初一年級學生人生中的第一堂詩歌課,很特別,老師並沒有教他們學習怎麼寫詩,而是帶他們到戶外去採風,身臨其境才能有感而發。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坐在草地上,在陽光的沐浴下,孩子們或閉上眼睛認真聆聽周圍的聲音,或拿著樹葉捲成筒狀,仔細觀察著周遭的一切,而後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寫下自己的詩歌。有同學寫下了自己的答案:


我從雲裡

看到了那條幽密的小徑

遠處青山含黛

枯蝶簌簌

暮歸老人,趕著牛羊,滿臉希望

我的影子映在小路上

不再孤單,沒有愁容

身邊三兩好友

可又有誰知道

這條路的過往


大自然打通了孩子們的五感,訴諸筆端的時候,就成了詩歌。所以說,寫詩其實可以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同時,

通過詩歌,有些孩子也可以找到情感表達的密碼。

漭水中學裡面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賺錢養家,供他們讀書,離開了大山,留下孩子自己在這邊讀書,初一學生小云就是如此。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她已經一個人生活兩年多了,放學回家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煮飯,看電視,打掃衛生,學習。


實在太想媽媽了,想要跟她視頻聊天,但是接通後,除了簡單地問候了一下天氣,居然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聊下去了。


太濃烈的情感,太多想說的話,明明到了嘴邊,但就是說不出口。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但她學了詩歌后,突然就找到了表達情感的方法了。


她將自己長時間積攢在心裡的對媽媽的思念和想說的話,寫進了自己的詩歌,並在電話裡,念給了媽媽聽。


而電話的另一端,媽媽淚流滿面。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其實詩歌並不能改變什麼,比如說不能夠讓他們的家從很遠的深山裡搬出來,也不能讓這些孩子的父母陪在他們的身邊。


但詩歌它更像是一個翻譯器,當這些孩子有感情的時候,他或許可以通過詩歌表達出來。

就像紀錄片裡面說的:學詩歌的孩子,不會砸玻璃。因為他們所有的情緒,都有了宣洩口。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詩歌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可能性

海子的一位朋友曾經對他說:生命瑣碎,詩歌虛假無力,我們痛恨的事物日新月異。


很多人可能又會疑問,宣洩情感我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歸根到底,詩歌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呢?

私以為,無論是詩歌還是其他文學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作品最大的生命力。

當你在讀詩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帶入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有不同的感悟和啟發。


在海子的詩歌中,你可能偏愛“活在這珍貴的人間/陽光強烈/水波溫柔”這樣充滿幸福的句子,有人也會青睞“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我年華虛度/空有一身疲倦”這樣喪氣但可以完全表達內心所想的話語......

無論是哪一種,他詩歌中豐富的可能性,才是我們到今天依舊反覆重讀、懷念海子詩歌的重要原因。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要說海子的詩歌帶給了我們什麼,不同的人因為自身經歷的差異有著不一樣的感悟。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

海子的詩歌能帶給我們一種籠闊的前景,讓我們開始從當下的現實抬起頭來,眺望遠方,去尋找生活的希望與力量。

如今,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尤其是現在國外的疫情愈發不容樂觀,很多人都活在水深火熱中。


我們熬過了凜冽的冬天,在由冬轉暖的季節裡,生活依舊停滯,與大自然的連結喪失,甚至面臨著生死的考驗。


這個時候,我們貪戀的幸福彷彿就是以前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說摘下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運動,逛超市等等,這些現在看來都十分奢侈。

但詩歌,卻可以載著你去到任何你想去到的地方,過去與未來,你任何的希冀與期盼,都可以寄託在詩歌裡面,從而在詩歌中獲取直面現狀的力量。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寫在海子忌日:為什麼依然要讓孩子多讀詩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