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易經》中的“道”一樣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來源丨喜馬拉雅APP精品課《曾仕強講中華文化·大合集》

痛苦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心理反應、是人生最重要的知覺之一,沒有痛苦就沒有歡樂,沒有痛苦也沒有幸福。有了痛苦的感覺,人生才是豐滿的,才是真實的人生!柏拉圖認為,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那麼,我們一般人的痛苦根源是什麼?

《道德經》和《易經》中的“道”一樣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老子為什麼研究“道”?

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個總根源,只是當時沒有文字,沒有辦法用任何文字來說明,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畫開天”。這“一畫開天”,現在叫做符號,當時就叫象,可是這一來就影響了幾千年。我們中華民族的人,非常地執象,很迷那個象,看天,天象;看人,人象;看地,地象。

《道德經》和《易經》中的“道”一樣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老子看到這個狀況,感覺到如果再這樣執象下去,我們遲早會被象困住,沒有辦法再繼續往前進。那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因此決定要破象立道,這個道是要把象破掉,把道立出來。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畫象,大家就執象。因此擔心一旦說出道來,大家就執道。

道可道,非常道

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說: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我現在把伏羲氏當年所沒有辦法講出來的“道”說出來,可是你們不要執迷於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用來破道的,這是我們心裡頭一定要很清楚的一點。

《道德經》和《易經》中的“道”一樣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當然,這個“道”,現在我們都很清楚,代表宇宙萬象,這包含人生的萬象都在裡面。因此這裡頭“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個“常”字,就變成“常道”。“常道”就是恆常的道理,這裡頭有變的部分,也有不變的部分。這樣聽起來,就跟《易經》的道理很接近。

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名稱。伏羲氏當時是沒有文字,就沒有出現“道”這個名稱。在老子的時代,文字就比較成熟,因而有很多名稱。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稱一旦說出來,它就有很大的侷限性,我們現在不要受它的影響。所以我們這裡也提出一個“常名”,“常名”就是不會有侷限性的名號,這叫“萬物的自性”。

《道德經》和《易經》中的“道”一樣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老子當年講道,好像很玄妙。實際上,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那就是本體,本體也叫作形上。所以現在我們對於它究竟存不存在、道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應該比以前的人少很多疑問。天道是老子所說的東西,這句話我們也很清楚。

孔子說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大多都在講天道。天人合一從他們兩個人身上,我們一定要做很合適的配合。老子是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孔子是從人道出發,然後走上天道。但是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把《易經》背後的那個道宣揚出來。《道德經》的源頭是《易經》,那麼《道德經》跟《易經》有什麼配合的地方呢?

關於主播和課程:

曾仕強 ,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解《易經》,在函谷關現場講解《 道德經》,吸引了2000多名國學愛好者。

在《曾仕強講中華文化·大合集》中,他從家庭和睦到企業發展,以《道德經》、《易經》為基礎,用中國式管理的智慧,深挖國人為人處世背後的道理,助你走出一條樂天知命的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