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來自野生動物,但“它們”才是罪魁禍首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可謂是動靜不小,牽動著全國人們的心,我們不僅為不幸感染的同胞們而黯然神傷,而且對一線無私奉獻、勇敢戰鬥的醫護人員感到欽佩,而且還為社會中很多愛心人士捐物捐資而感動,相信戰勝這場疫情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都已經瞭解,這場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但是這個源頭到底是因為什麼引起的呢?是野生動物嗎?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來自野生動物,但“它們”才是罪魁禍首

病毒的源頭

根據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沈永義的說法:新型冠狀病毒源頭目前認為也是蝙蝠。武漢疫情暴發在冬季,中華菊蝙蝠冬季在山洞裡冬眠,蝙蝠直接感染人可能性微乎其微,需要一箇中間宿主,連接蝙蝠和人。我們就找了我國市場上常見野生動物進行檢測,發現穿山甲攜帶病毒跟人的關係比較近。中間宿主相當於是傳染源的源頭,如沒控制住,病毒就會不斷從源頭擴散出來,使得疫情在控制時容易出現反覆。

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來自野生動物,但“它們”才是罪魁禍首

那麼錯全部在動物身上嗎?

事實上我們早在非典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非典源頭來自於野生動物”的調查結果純屬憑空捏造,從而給自己食用野味尋找正當理由。而且到了現在,網上依然有很多聲音認為這次疫情不是因為吃野味所引起的。我們知道這段時間還是有很多人私下交易野生動物,那麼為什麼我們國人對吃野味有如此深的執念呢?

1、走偏的食補文化

在宋朝以後,中醫開始脫離臨床經驗,開始追尋一些哲學理念的支持,於是逐漸催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奇怪理論。到了明清兩代時,各種野味養生的理論開始成型,如穿山甲通乳、蛇膽清火、野豬肚養胃等等,再加上“藥食同源”的思想,野味逐漸出現了國人的餐桌上,併成為了滋補佳品。到了清朝時,由於女真人(現稱滿族)並非農耕文明,有獵食野味的傳統,這個傳統也由滿清入關後帶到了華夏中原,並且隨著文化的融合,野味成為了“山珍”,正式被貴族化,諸如吃熊掌、獼猴頭、鹿尾、鹿筋等也是這時候時興起來的。

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來自野生動物,但“它們”才是罪魁禍首

2、可笑的虛榮心

有的人對吃野生動物非常痴迷,覺得可以養生,但是有的人不是為了養生而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虛榮心,大家肯定在自己的朋友圈見過有人曬吃野味,甚至吃野味成為了很多人宴請親朋、吹噓、增加談資的重要選擇,發展到極致時,甚至將舌頭伸向了長得最不像食材的蝙蝠。

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來自野生動物,但“它們”才是罪魁禍首

以上這兩個原因是造成部分群眾對野味趨之若鶩的根本原因,而真正因為口味去吃野味的人實際上少之又少,因為食物美味與否更多是取決於烹飪方法,事實上野味並不比家養畜禽好吃。而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更為複雜和惡劣,身上更容易存在一些病毒和寄生蟲,會給食用者帶來健康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來自野生動物,但“它們”才是罪魁禍首

不吃野味,從自身做起

希望大家從這個事情上面引以為戒,少吃野物而且在生活上我們早已告別了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窘迫,思想上也當與時俱進,尊重科學,敬畏自然和生命。給野生動物一線生機,從而也會給大家的生活留下一片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