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說劉備死後是危急存亡的時候?

雲清看世界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給了蜀漢政權致命一擊,但是實際上劉備的死才是影響最大,直接導致蜀漢凋亡的原因。

首先內部領導層面來看

當時部分少數民族在後方發起了叛亂;而且在劉備死的前後幾年當中,很多的高層重要人物相繼去世。關羽被殺;黃忠去世;馬超去世;蜀漢南中的領導鄧芳去世;鎮北將軍黃權投降;東征將軍馮習被殺;許晴法正相繼去世;糜竺糜芳作為國舅,一個鬱悶而死,另一個逃跑東吳,整個蜀漢的文臣武將領導方出現了斷層。劉備活著的時候,領導力很強眾人信服,但是去世之後,很多人對於劉禪的管理不滿意。但是看看其他兩國,曹丕繼位後比起曹操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孫權實力當時依然很強,內部也並無動盪。反觀蜀漢襄樊與夷陵之戰的失敗,再加上重要人物的去世,使得當時蜀漢夾在魏吳當中非常危險,可以說是劉備的去世,讓原本勢均力敵的局面出現了兩家獨大的情況。所以諸葛亮當時有在出師表當中說道‘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不是一句誇張的話。

其次是對外的聯盟狀態

劉備當時對於孫權的態度其實比較強硬的,但是諸葛亮等文官集團更加傾向於組建聯盟,劉備的強硬主要在於孫權的態度不明確,我們都想當然的以為兩個比較小的國家聯合起來抗擊強敵,這個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孫權並不這樣想。通過孫權偷襲荊州就可以看得出來,劉備和孫權對於聯盟的狀態根本就不明確,一個不還,一個強取。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安排了吳蜀第二次聯盟,這次聯盟的危險不亞於赤壁大戰。因為孫權就可以藉機判斷劉禪繼位後蜀國內部不穩【我孫權都害你們丟了荊州,害死了關羽,張飛,劉備,你們還主動找我聯盟,肯定很需要幫助】這時可以乘虛而入!

二次結盟這一步走的其實很危險。但是好在曹丕剛好幫了忙,曹丕完全繼承了曹操的領導風格,夷陵之戰結束就派出強勢的部隊和武將對荊州發動戰爭。並且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洛陽作為人質。所以孫權思前想後,即使說蜀國再怎麼危機,這次的結盟勢在必行。和魏國只能是兵戎相見的。想想這次結盟失敗,蜀漢必將滅國!

最後劉備沒有為劉禪做好蜀漢內部的統一

劉備在世的時候,作為皇叔有正統的地位,蜀漢內部的派系雖然多,但是在劉備的正統地位之下,這些派系還能相互融洽和睦的相處。劉備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幾萬親兵消耗的也差不多了,關羽在荊州去世,也損失了幾萬的親兵,手上沒兵腰桿不硬,劉備損失了那麼多的親兵,結果就是內部不穩,開始叛亂。史書記載,當時夷陵之戰戰敗後,漢嘉太守直接謀反。實際上諸葛亮接手蜀漢來輔佐劉禪本身接手的是一個很爛的攤子。巴蜀之地開始也不是劉備自己的地方,沒有經過長期的經營,所以在劉備去世後內部狀態是鬆散且凌亂的。如果不是諸葛亮政治能力非常卓越,當時蜀漢在內外形勢下,根本不可能再熬幾十年。

由於諸葛亮本人確實能力突出,他知道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在內憂外患下,內部問題的解決同樣要通過不斷的發動北伐戰爭,來換取不同派系的認可。他北伐的真正目的其實並非一統天下,連司馬懿當時都說北伐是逆天而行,其實這話說得非常直擊內心。司馬懿知道北伐的目的是什麼!所以多次放走諸葛亮。

縱觀劉備死後,大量人才的凋零,培養和任用人才能力諸葛亮不如劉備,蜀國沒有培養出來幾個像樣的人才,所以劉備死後,問題全部暴露出來導致蜀漢凋亡。


有李行天下


蜀中原來是富甲天下,雖然劉璋能力比較弱,不能很好統御部下,張魯也與劉璋反目。整體上來說蜀中沒有經過大的戰爭。劉璋迎接劉備進蜀時,《三國志》是這樣描述: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目。

後來劉備與劉璋發生爭奪戰,這是蜀中發生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公元212年開始到214年,成都才拿下,這幾年內對蜀中的經濟破壞是比較嚴重的。

佔領成都之後,劉備部下的搶奪和劉備對手下將領的賞賜導至府中空虛。最後劉巴以一枚金屬錢幣抵幣值一百的方式補充府庫,這是變相的掠奪,這是蜀中第二次經濟受到破壞。

後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諸葛亮手中沒有可補充的兵源,只好發動蜀中百姓,男子參戰,女子當運對漢中前線進行支援。這一場戰爭從公元218年開始一直打到公元219年。這是第三次的經濟破壞。

第四次的經濟破壞是最慘烈的。

孫權派呂蒙奪回劉備控制的荊州,關羽被殺,這個時候劉備想奪回荊州,國力已經吃不消。所以沒有馬上開戰。

到了公元222年,劉備帶著蜀中全部家當,不顧所有人的勸阻伐吳,結果自然是慘敗。當時蜀漢的物資損耗如何呢?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從劉備與劉璋開始爭奪蜀中控制權開始,整個巴蜀之地就基本上沒有休養生息過。連年的戰爭使得原來富甲天下的蜀中迅速走向貧困。

到諸葛亮接收蜀中之時,已經是百業凋零,百姓困苦。

不但如此,因為劉備去世,蜀漢內部也是一片混亂,漢嘉太守叛亂,南中也開始反叛不服從成都管理。這個時候諸葛亮不得不宣佈閉關息民來休養生息,因為實在經不起第五次折騰。

吳國對蜀國保持高壓態勢,魏國自然也處在隨時準備進入的狀態。

最後諸葛亮通過外交與東吳結盟,穩定內部人心,再經過幾年休整,諸葛亮才起兵征討南中,此時蜀漢的局面才真正穩定。

這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的危急存亡之時。


知常容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死的時候,的確是蜀漢最危急的時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描述一點都沒錯,的確涉及到蜀漢的存亡和延續。劉備是在舉國伐吳失利、蜀漢實力大損之時病故,可見伐吳之戰的結果對劉備的打擊有多大,國力損耗之大,劉備心裡有數,也根本就沒來得及恢復,具體涉及存亡的危機主要有三點:

第一:“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元氣大傷,軍事實力降至最低

劉備在稱帝后堅決伐吳,除漢中魏延所部外,幾乎是率舉國之兵東征,具體多少有爭議,不過當時陸遜是有五萬人:“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 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劉備既然出兵時能嚇得孫權主動求和,兵馬應該多於這個數,但不會超過十萬,史書的記載上,當時蜀漢戶籍上記錄的人口不足百萬,已經是接近全國十分之一人口了。

“夷陵之戰”讓這接近蜀漢全國十分之一人口的軍馬幾乎損失殆盡(包括在江北被迫投降曹魏的軍隊),所以劉備在戰後氣的病死。危險啊,本來蜀漢的實力在三國中就是最弱,漢中魏延那有兵,勉強能擋住曹魏,但要是東吳舉國西征,蜀漢還真不好過關。好在畢竟是三國,陸遜也有顧慮,曹魏也不會眼睜睜看著東吳統一南方,所以給予牽制,蜀漢才勉強活了下來。

可就算活下來,也依舊要緊急徵兵,否則再有打仗怎麼辦?本來人口就少,再徵兵又能徵多少?青壯年就那麼多,農業生產也需要人,這個時候的蜀漢的軍事實力真的是降至劉備入川以來的最低點,諸葛亮“隆中對”裡強調的東和孫權也從主動變成了被動,不和也不行,沒有足夠數量的軍隊做依靠,當時的蜀漢確確實實是《出師表》中講到的:“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孫、曹任意一方伐蜀,或者一起伐蜀的話,蜀漢就完了。

第二:劉備的突然死亡,讓益州世家蠢蠢欲動

劉備奪得益州後,好多益州世家心裡是不服的,比如嚴顏,被俘後就終身不為劉備出力,劉備是通過漢室宗親的名分和強大的軍事威懾暫時壓制住益州本土世家集團,荊州丟失後,劉備手裡的核心實力(元老派、荊州派)和益州本土世家越拉越遠,所以劉備要稱帝和伐吳,給益州世家們希望,劉備大敗後再一死,希望沒了,益州世家肯定會不滿,伐吳的物資、糧食他們都出了大力的,從投資角度上說,伐吳失敗算是血虧。

而且繼位的劉禪年幼,益州世家也會想著是不是在權力上也可以掌握主動?畢竟在劉備死之前,關羽、張飛、黃忠等也都逐一亡故,劉備的大舅子糜芳都投降東吳了,支持劉氏皇族的核心力量損失大半,益州世家完全可以爭取掌權,所以劉備死之前給了諸葛亮莫大的授權(制衡諸葛亮的李嚴不是益州人),就是擔心沒有進取心且對劉備這個外來者不滿的益州世家奪權。

在劉備病故,益州世家壓力大減、內部有爭權之危,外部東吳、曹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益州當然無比“疲弊”。好在諸葛亮臨危敢於抓權,他在《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個是有相當必要的,雖然諸葛亮是為了北伐不受掣肘,但在劉備剛病故,劉禪也鎮不住益州世家時,只有諸葛亮能託底,如果沒能壓住益州世家,沒有北伐慾望的益州世家掌權,蜀漢估計等不到幾十年後投降司馬昭,沒準早投降曹丕了。

第三:南方孟獲叛亂,蜀漢在叛亂初期都無力平叛

劉備亡故,蜀漢陷入危局,孫權難道不想趁機統一南方?滅了蜀漢,孫權還怕什麼曹魏?可陸遜說得好:“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 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果然,在蜀漢劉備大敗,已不能成為曹魏的威脅後,曹丕在“夷陵之戰”的當年十月就舉兵南征東吳。

東吳和曹魏打起來,就暫時不會聯手對付蜀漢,這才給了劉備託孤和蜀漢政權更迭的時間,但蜀漢的後方又不穩了,劉備病故的當年,南中孟獲就開始叛亂,可當時的蜀漢沒有實力去平叛,軍力不足,內部的權力也先要理清,所以在諸葛亮北伐前的那段時間裡,要和孫權定和議,要壓制益州世家,還有徵兵、徵糧討伐孟獲,還要防備曹魏,有一處出問題,整體都會崩潰。

綜上,劉備死後的蜀漢,是陷入了危機中的危機,極度虛弱,嚴格來說,外部的威脅之所以變小,其實是曹魏救了蜀漢,否則,東吳不會眼睜睜看著一塊肥肉不去咬,當然,曹魏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消滅東吳和蜀漢。內部的威脅變小得益於劉禪的聰明,嚴格執行了劉備的遺言,徹底放權:“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不爭,讓諸葛亮能專心理順內部的不滿和平叛,這才安然度過危險期。


九頭鳥漫談文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要結合劉備死前和死後發生的幾件影響蜀國的大事就可以明白,劉備死後的蜀國到底有多危險!

一、關羽丟失荊州,蜀國的統一天下的計劃被攔腰折斷!

在諸葛亮給劉備提供的“隆中對”戰略計劃中,就說道: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意思就是說,讓劉備奪得荊州和益州兩塊地盤,好好發展,等時機成熟後,關羽從荊州出發,劉備從益州出發,兩路軍馬北伐中原。奪得天下!

可以說荊州再整個蜀漢戰略佈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再加上荊州地區十分富裕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而荊州的丟失,讓劉備集團實力大減,統一天下的部署完全被大亂,僅僅剩一個州的蜀漢政權再也不可能統一天下!蜀國此時其實已經面臨危機了!

荊州丟失不久後,劉備伐吳。劉備伐吳一方面是為關羽報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奪回荊州,逆轉蜀漢的戰略局面。但東吳陸遜的一把火讓劉備集團實力再次受損。

在劉備死前,蜀國就已經處於危機之中了,荊州的丟失、孫劉聯盟破裂、軍事行動的失敗可以說這些問題已經讓蜀漢政權風雨飄搖!而不久之後,劉備之死,這些問題立馬就引發了更大的問題!

二、劉備死後,國內危機四起

在劉備死後不久,西南的蠻夷勢力趁著蜀國國力衰弱,發起叛亂!同時益州的豪強勢力與蠻夷部落勾結,諸葛亮不得已再次用兵平定叛亂!

同時在朝廷內部,各個勢力混雜,以諸葛亮為主的荊州派系、益州地方豪強為主的益州派、益州劉璋舊部和劉備的初始創業小團隊這幾個派系為主,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還能有效的壓制和掌控,劉備死後,幼主不行。這些人就不再聽話,經常內亂。尤其是諸葛亮為主的荊州派主政後,李嚴為首的地方派系就多次給諸葛亮使絆子!

三、總結

綜上可以看出,在劉備死後,當時的蜀國外部,孫劉聯盟貌合神離,曹魏勢力做大威脅蜀漢。內部叛亂四起,派系林立,國家實力被嚴重削弱!

這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危急存亡之秋”

寫個東西不容易,喜歡的點個關注


登哥讀歷史


諸葛亮的《出師表》,深度解析了當下蜀漢的形勢,也闡明瞭將要面臨的問題,怎麼樣解決問題。

為什麼諸葛亮要亮明這個觀點?說劉備一死,蜀國就會面臨危急存亡。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個理由,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的戰略構想已經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已經實現了,並且稱帝。接下來就應該是“高築牆,廣集糧。”待時機成熟,便兩路出擊,一出漢中,一出荊州,合力奪取天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孫權和曹操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孫權進擊荊州,使計捉了關羽斬之,曹操進擊漢中,導致張飛為部下所殺,劉備失去兩個兄弟。

關鍵問題是劉備失去了進擊中原的橋頭堡荊州,令其大為光火,為了能夠捲土重來,所以不顧眾臣力勸,執意想收回失去的荊州,才導致了夷陵兵敗,白帝城託孤。

劉備的實力可以說是瞬間回到解放前,失去了中原逐鹿的條件。



第二個理由,劉備沒有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來實行,還沒有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就貿然調空了蜀國的軍隊,當時劉備聽說兄弟被殺,“傾全國之兵以伐孫權。”導致了兵敗後,留給了劉禪一副空架子。要兵沒兵,要糧沒糧。



第三個最重要的理由,劉備經過幾十年征戰,他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在蜀漢無人都及,他的部眾都是他的忠實粉絲,他一死,劉禪的執政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原來不敢跳出來的人,現在沒有了劉備這座大山的鎮壓,就會搞破壞。

劉備在,國家機器會正常運轉,沒有問題,劉備亡,國家機器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故障。



第四個理由,劉備在,曹操和孫權在道義上始終有所顧忌,因為他畢竟是正宗的大漢皇叔。如果劉備死了,曹操孫權從此可以大張旗鼓的,無所顧忌的攻打蜀漢,從而天下人也沒有人出來說這說那了。



所以,諸葛亮說劉備一死,蜀國就是危急存亡。

謝謝閱讀,我是白雲山水居,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白雲山水居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首先我們都知道劉備去世前,剛剛慘敗於東吳。其實我是認同諸葛亮的看法的。

因為我們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當時的蜀國相當於腹背受敵。這邊劉備剛剛得罪了東吳,跟東吳大戰了一場。

而吳國又跟魏國結盟。蜀國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危險。我認為這時候是蜀國最危險的時候。幸好諸葛亮及時的挽回局面。跟吳國重新結了盟。哦,又打敗了魏國的進攻。可以說很好地收拾了劉備的爛攤子。然而劉備去世留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局勢變得非常不穩定。需要有一個主心骨進行安撫國內的情緒。尤其蜀國的實力是三國中最弱的。這也不得不讓諸葛亮所擔憂。

尤其當時蜀國在與東吳的對戰中大敗。這個時候的蜀國是最需要休養生息的。可以說如果諸葛亮有一步走錯了。那蜀國就真的在劫難逃了。不過還好被諸葛亮機智化解。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的關注。


最強大的我們


劉備死後,蜀國真的是內憂外患,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1、君臣不能齊心合力

劉備活著的時候,仰仗他的仁德,還能勉強把蜀國的文武一干人等維繫在一起,劉備一死,這些大臣就存心各異了!因為少主年幼,主少國疑是歷史的定律。大臣們就各藏各自的心眼兒了,加上當時的漢獻帝禪位給曹魏,蜀國的正統地位受到嚴重的質疑,蜀國的大臣怎麼可能相信劉禪能帶著他們一統天下呢?再加上此時的劉禪專寵黃皓,此時的朝綱幾乎被黃皓壟斷,楊儀、費禕、譙周等忠臣能士倍加排擠。

此時的諸葛亮縱有通天的本事,也是無力迴天,而且諸葛亮雖貴為蜀國的丞相,但也不是說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否則,直接清除劉禪身邊的奸佞,重用賢臣!那樣何愁蜀國不朝朝日上呢?但事實不是那樣的,從黃皓能鼓動劉禪抄了諸葛亮的家,就可以看出諸葛孔明在蜀國也不是說一不二的!如果能夠那樣,諸葛孔明的聰明才智,何以左右不了劉嬋呢?大臣們各自心懷鬼胎,大漢的統一大業又從何談起?

2、連年征戰勞民傷財

蜀國的連年征戰,導致蜀國的國力江河日下,蜀國本就偏於一隅,多山少土,交通不便。蜀國為什麼到四川這麼偏僻的地方建國?就是因為,這裡比較偏僻,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孫吳和曹魏根本看不上這塊兒形同雞肋的窮地方。在三國中,蜀國的國力最弱,無力和其他兩家抗衡,那就只好到這個窮地方建國,苟延殘喘。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連年征戰,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導致民不聊生。所以大臣離心離德,百姓民不聊生,這樣的境況的蜀國,即使曹魏不來攻打,自己也是離滅亡不遠了!

3、國力不敵魏國

劉備活著時候,唯一目標就是幹掉曹魏,收拾孫吳,進而恢復漢室江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那些"五虎上將"均已垂垂老矣,老的老、死的死、亡的亡,蜀國真的後繼無人了!導致趙子龍80歲了,還要真戰沙場!縱觀後蜀,真的沒有再出現過張飛、關羽、馬超這樣的勇將了?諸葛亮終其一生培養出一個姜維,也只是個窮兵黷武,勇猛不足、謀略更差的沒落武士,難當興漢大業。而此時的曹魏,物阜民豐,要什麼有什麼,加上司馬家族的勇冠三軍,使得曹魏更加錦上添花!所以此時的蜀國和曹魏在國力方面不可同日而語。

4、異族滋擾,威脅後方

在內有外患的蜀國還有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異族孟獲,不斷的滋擾蜀國的邊境,使得蜀國不能全身心的備戰曹魏。所以才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了!諸葛亮為什麼不一次就擒殺孟獲呢?因為諸葛亮知道,殺了一個孟獲,還會有千百個孟獲站出來反抗,所以就得徹底把他打服!這個孟獲也真是頑固,被收拾了七次,才乖乖的俯首稱臣。

由此可見,當時諸葛亮所說的危急存亡之秋,一點都不誇張,蜀國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已經危及內藏,劉備一死,各種矛盾瞬間公開化,因此諸葛亮花了兩年的時間,整頓朝綱、平定後方,發展生產,之後才有能力出祁山打曹魏。


閒人管中窺歷史


“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具話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表相信很多人都學過,背過。它是諸葛丞相在第一次北伐前,給劉禪上的一封表文。裡面首先就說到,蜀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那麼蜀國真有這麼慘嗎?

沒有,蜀國沒有這麼慘。夷陵之戰,蜀國雖然在先主劉備的折騰下,損失慘重。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蜀漢只是進攻不足,防守還有綽綽有餘。再說此時,距離夷陵之戰已經接近五年了。期間,蜀漢除了南下討伐孟獲外,基本沒有戰事,一直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在諸葛丞相的安穩治理下,在平定南中繳獲的大量物資下,蜀漢好得很。

此時,諸葛丞相都有能力北伐了,那麼為什麼還要說蜀漢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其實諸葛亮怕了。從前幼主年幼,什麼都聽他的。現在幼主長大了,要掌權了。那麼劉禪就會有自家的想法,就不會什麼都聽他的了。諸葛亮害怕君臣不和,害怕後方不穩。

於是,蜀漢就變成了生死存亡之刻,為的就是規勸劉禪,不要在他北伐時扯後腿。表中還提到了幾個人名,他們是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人才,是劉禪在諸葛亮北伐後,處理政務可以諮詢的人。它是一種舉薦,也是一種警告。警告劉禪,諸葛亮雖然去北伐了,但劉禪的一舉一動,諸葛亮都能通過這些人瞭解。

沒有到“危急存亡”的時候,蜀漢就沒有危機嗎?不是!作為三個國家中最弱的蜀漢本身就是危機。

外部出川的跳板

首先,蜀漢沒有進攻的跳板。蜀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是一種優勢,可這何嘗不是一種劣勢。蜀漢是可以憑藉險要的地勢和關隘擊退敵人的進攻,可曹魏也可以憑藉險要的地勢和關隘防守住你的進攻。這就陷入一個死循環了,你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要說只做一隻,只知道睡和吃的熊貓也可以,可偏偏諸葛亮想把蜀漢變老虎。

於是,諸葛亮現在知道後悔了。悔不該丟那荊州呀!諸葛亮需要從新找一塊出川的跳板。涼州,就是諸葛亮重新找的跳板。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都是為了它,可始終未能成功。

內部複雜的鬥爭

蜀漢的內部環境複雜,蜀漢政局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集團,它們分別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是最大的集團,是劉備從荊州帶過來的親信,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都屬於這個集團,他們的老大是諸葛亮。

東州集團排第二,是原來劉璋的舊部,老大是李嚴。李嚴一直帶兵駐紮在江州一帶,是個對諸葛亮南征孟獲不聞不問的“瞎子”。最後就是益州集團,他們都是本地的土著,老大譙周。益州集團是個中間派,誰都不幫。主要的爭鬥,就是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內部不和,人心不齊,無可奈何。

種種的原因,讓諸葛亮說出了蜀漢處於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是在感嘆,感嘆自己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年諸葛亮已經46歲了,他知道自己在漸漸變老,可他還有未完成的事業。諸葛亮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實現中興漢室、天下一統的理想。





緣禦寒


因為有兩隻獅子正虎視眈眈地要吃下蜀國,這兩隻獅子就是吳國和魏國:1.劉備玩命死要滅吳國,結果被吳國陸遜打敗,實力大傷,弄得蜀國很內虛了。2.魏國謀士多如牛毛,兵強馬壯,這個時候如果聯合吳國,突然全面進攻蜀國,蜀國恐怕要完蛋。3. 蜀國本來就牛逼人才不多,劉備伐吳失敗又死了一大批牛人,如果魏國和蜀國玩命打蜀國,蜀國可能猝死。


時史照我前行


諸葛亮的《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準備北伐之前。

我們把這個時間點往前推幾年。

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北伐時,距離昭烈帝劉備去世只有四年,劉備是因為什麼去世的?夷陵之戰慘敗。

與東吳夷陵一戰,劉備“僅以身免”蜀漢慘敗,再加上之前關羽、張飛的先後死亡,讓這位白手起家的梟雄一病比起,而後身亡。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一大批優秀將領或死比如張南、馮習、沙摩柯、傅肜、馬良、程畿等,或降比如杜路、劉寧等,還有無路可走投降曹魏的黃權。可以說,丞相北伐無力迴天的伏筆,在夷陵就早早埋下了。

建興三年(225年),此時距離劉備去世只有兩年,南中蠻族叛亂,諸葛亮率軍討伐南中蠻族,雖然勝利了,但是從這件事能看出蜀漢內部矛盾重重。

所以此時說蜀漢是“危急存亡之秋”毫不誇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