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上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帝王永遠是歷史的主角,而皇位的繼承製度一向是帝王更替的主要事件。從秦朝統一六國開始到清朝,皇位繼承一直綿延不斷,是社會歷史進程的常態。皇位繼承製也成了一個國家興衰盛亡的重要因素。

秦王嬴政雖然使用了“家天下”的繼承製度,但是沒有具體規則,導致滅亡。

到了西漢,劉邦採用了眾所周知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兩千多年沿用至清朝,一直被朝代所沿襲。到了清朝,一個由滿族統治的朝代,各種繼承製度也相繼出現。順治皇帝登基上位採用的就是“推選制”,而道光皇帝才用的也是“秘密建儲”,清代皇帝的繼承製度相比於其他朝代,顯得多樣化。清朝繼承製度的多樣性,其中以父亡子承,嫡長子繼承製度影響最為深遠。


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一、父死子繼對清朝皇位繼承的影響

父亡子承是古王朝皇位繼承的主要制度。從秦朝到明朝,皇位繼承製度大多是這種制度。而到了清朝,由於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兄弟繼承製度也開始出現,正是因為這種制度,兄弟相爭也是常態。這種制度穩定性比不上父子繼承的制度,並且容易出現繼承製度的混亂。但在少數民族看來,這種制度也不排斥。在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時,表面是兄弟爭奪,但實際上是父死子繼和嫡長子繼承製的較量。


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雖然結果兩人都沒登上皇位,九皇子登基,實際上父死子繼這種制度已經佔了優勢。在順治皇帝統治時期。順治皇帝本想確立自己的皇四子為太子,但不幸夭折。而順治皇帝也命人修建陵墓等。可以看出,順治皇帝是想用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來繼承皇位的。在順治帝去世以後,皇三子登上皇位,由此可以肯定父死子繼這種繼承製度的地位。


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是由兄弟爭奪到父死子繼制度的轉變,這種制度的最終定局,結束了兄弟爭奪的混亂問題,鞏固了清王朝前期的統治者的地位,而且也為政治地位的穩固奠定了基礎。

二、嫡庶觀對清朝皇位繼承的影響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永遠都有長子幼子之分。而封建時期的宗法制更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具體內容。這種制度沿襲了許多個朝代。大清王朝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一建立的王朝,雖然繼承製度仍然有少數民族繼承製度的特點,但難免在中原地區受漢族嫡庶觀思想的影響。

在滿族時期仍為女真人的時候,參加最高會議的都是著名人物,大部分都是皇室成員,在史料是能夠看見大部分關於他們的描述的。但除了皇室成員之外的人物,記載十分有限。但這些人的記載,在清皇朝的族譜有關於他們生母的記載,這是判別他們身份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可以得知清皇朝封爵順序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等十個將軍,而皇女則是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等七個公主,皇子第一會被封為和碩親王,最低一級會被封為奉恩將軍,公主也一樣。甚至還有一些沒有受封的皇子,由此可見。嫡庶觀差距在少數民族是十分劇烈的。


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雖然在清朝入關之前,王位是根據一個人的才能而選舉的,但實質上仍然是在皇室嫡親血脈中的成員來挑選,即便庶子再多賢能也無法成為皇位繼承人。

到了清朝建立後,皇位繼承也被嫡庶觀所影響。就如順治帝想立的皇子便是地位最高的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康熙帝的皇二子雖然屢次犯錯,但康熙仍不廢除,皇八子雖然才智過人,但因生母地位較低而不被立為皇位繼承人,可見嫡庶觀在當時的影響。

雍正帝無嫡子,所以將庶出的弘曆封為皇位繼承人,再到後面的皇帝,大體都是按照嫡子身份立為皇位繼承人。


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由此我們得知,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其繼承製度在自身嚴格的嫡庶觀結合漢族嫡長子繼承製思想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更加特殊的皇位繼承製度

,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清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尤其是它的皇位繼承製度,是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融會貫通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皇位繼承製度。這種繼承製度鞏固了統治者的地位,保障了國家的穩定。我們才能在歷史長河中發現它的價值所在。


清朝立儲君是根據什麼樣的制度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