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帝王永远是历史的主角,而皇位的继承制度一向是帝王更替的主要事件。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到清朝,皇位继承一直绵延不断,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常态。皇位继承制也成了一个国家兴衰盛亡的重要因素。

秦王嬴政虽然使用了“家天下”的继承制度,但是没有具体规则,导致灭亡。

到了西汉,刘邦采用了众所周知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两千多年沿用至清朝,一直被朝代所沿袭。到了清朝,一个由满族统治的朝代,各种继承制度也相继出现。顺治皇帝登基上位采用的就是“推选制”,而道光皇帝才用的也是“秘密建储”,清代皇帝的继承制度相比于其他朝代,显得多样化。清朝继承制度的多样性,其中以父亡子承,嫡长子继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一、父死子继对清朝皇位继承的影响

父亡子承是古王朝皇位继承的主要制度。从秦朝到明朝,皇位继承制度大多是这种制度。而到了清朝,由于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兄弟继承制度也开始出现,正是因为这种制度,兄弟相争也是常态。这种制度稳定性比不上父子继承的制度,并且容易出现继承制度的混乱。但在少数民族看来,这种制度也不排斥。在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时,表面是兄弟争夺,但实际上是父死子继和嫡长子继承制的较量。


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虽然结果两人都没登上皇位,九皇子登基,实际上父死子继这种制度已经占了优势。在顺治皇帝统治时期。顺治皇帝本想确立自己的皇四子为太子,但不幸夭折。而顺治皇帝也命人修建陵墓等。可以看出,顺治皇帝是想用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来继承皇位的。在顺治帝去世以后,皇三子登上皇位,由此可以肯定父死子继这种继承制度的地位。


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由兄弟争夺到父死子继制度的转变,这种制度的最终定局,结束了兄弟争夺的混乱问题,巩固了清王朝前期的统治者的地位,而且也为政治地位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二、嫡庶观对清朝皇位继承的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永远都有长子幼子之分。而封建时期的宗法制更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具体内容。这种制度沿袭了许多个朝代。大清王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建立的王朝,虽然继承制度仍然有少数民族继承制度的特点,但难免在中原地区受汉族嫡庶观思想的影响。

在满族时期仍为女真人的时候,参加最高会议的都是著名人物,大部分都是皇室成员,在史料是能够看见大部分关于他们的描述的。但除了皇室成员之外的人物,记载十分有限。但这些人的记载,在清皇朝的族谱有关于他们生母的记载,这是判别他们身份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可以得知清皇朝封爵顺序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等十个将军,而皇女则是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等七个公主,皇子第一会被封为和硕亲王,最低一级会被封为奉恩将军,公主也一样。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受封的皇子,由此可见。嫡庶观差距在少数民族是十分剧烈的。


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虽然在清朝入关之前,王位是根据一个人的才能而选举的,但实质上仍然是在皇室嫡亲血脉中的成员来挑选,即便庶子再多贤能也无法成为皇位继承人。

到了清朝建立后,皇位继承也被嫡庶观所影响。就如顺治帝想立的皇子便是地位最高的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康熙帝的皇二子虽然屡次犯错,但康熙仍不废除,皇八子虽然才智过人,但因生母地位较低而不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可见嫡庶观在当时的影响。

雍正帝无嫡子,所以将庶出的弘历封为皇位继承人,再到后面的皇帝,大体都是按照嫡子身份立为皇位继承人。


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由此我们得知,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其继承制度在自身严格的嫡庶观结合汉族嫡长子继承制思想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更加特殊的皇位继承制度

,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尤其是它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皇位继承制度。这种继承制度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保障了国家的稳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清朝立储君是根据什么样的制度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