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世傳有一匹千里馬,要運一車鹽前往太行山,由於年老體弱而疲累不堪,再也走不動了,駕車人依舊不停的鞭打著驅使其前進。伯樂遇之,下車,抱著馬痛哭,並給它披上了自己的衣服。千里馬喜極而鳴,其聲達於天,如若金石。人們都說,千里馬是幸運的,遇到了惜才得伯樂。因此那些自覺懷才不遇的人,更加羨慕千里馬,不斷的渴求著伯樂的到來,又因伯樂難求,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莊子看到他們,卻搖頭嘆息道,千里馬不過是換了一種不幸的生存方式,伯樂是害馬啊,而又何羨乎。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馬遇伯樂

莊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在《馬蹄》一文中這樣描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由此可見,野性才是馬之真性的體現。其有言:“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踢),馬之已此矣。”馬的喜怒稟自天然,率性而動,此“馬之知”,天真而“無知”。但是伯樂出現了,“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馬受到的是束縛,是困頓,是在天野蒼茫中自由奔騰的野性的喪失,甚至是生命的喪失,使原本率真“無知”的馬變得如盜賊般狡黠和“有知”。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莊子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伯樂相馬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馬受束縛和困頓之苦

莊子追求的是自然和天性,正是野馬之性,而野馬莊子又稱作“天下馬”。野馬之真性即本原,個性,若失去了本原,就不會有“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這樣自然壯觀之美。亦不會有徐悲鴻馬畫中激昂奔放蓬勃之美。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本色出演,在這天地間大放異彩。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天地之間自由奔騰,與萬物 相生相息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徐悲鴻畫中的馬

像野馬一樣,做自己的伯樂,即走自己的路,不受束縛,以本色出演。就像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亦沒有相同的你和我,我們的個性即是唯一的,能夠將自己充分的挖掘出來,加以雕琢,成功與否,不言而喻。

舉兩個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子,一個是被譽為歌壇天后的王菲一個是我們的羽毛球冠軍熊國寶,如今他們都在各自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可替代,無法被超越。而曾經的選擇改變了他們的軌跡,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千里馬的王菲,剛出道,就被伯樂(唱片公司)選中,精美包裝,濃妝豔抹,以王靖雯的藝名唱流行歌曲,開始的幾張唱片都上了榜,但王菲卻覺得“被人擺佈,像個機器人,沒有個性,沒有未來”。她覺得必須要作出改變,毅然的拋棄了從前的種種,從零開始。成為“野馬”的王菲,恢復了本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出場,說話少了,甚至不太理睬觀眾,以越來越強烈的個性化演唱風格和人格魅力,讓觀眾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流連忘返。從此奠定了在歌壇的獨特地位。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作為王靖雯時,雖然造型非常雷人,但勝在她清冽的顏值和氣質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作為王菲時,將她獨特的氣質和個性完全釋放,冷豔十足令人深刻

而另一匹“野馬”熊國寶,在1987年贏得了國際羽毛球系列大獎賽總決賽冠軍時,曾被記者問道:“你最感謝的是哪位教練的栽培?”熊國寶坦然的說:“如果真的要感謝,我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曾經作為千里馬的熊國寶,被教練選中,其實是作為明星選手的陪練,得到伯樂的賞識實屬幸事,但熊國寶卻覺得一直這樣下去就太可笑了,他在背後默默苦練,自行摸索出獨特的反手球,一舉拿下世界冠軍,並多次得冠,後退役擔任教練,號稱“反手王”。

千里馬求遇伯樂,而“野馬”做自己的伯樂

反手王的冠軍歷程

像王菲和熊國寶一樣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他們都在最關鍵的時候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不做被人束縛的千里馬,敢於打破現狀,走自己的路,以其各具特色的“野性”,做自己的伯樂,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