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天皇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掌握實權?

則卷大餅先生


要掌握實權,首先得要保證自己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取得至少大多數政治派別、集團的支持,才能坐穩實權的位置。

比如,幕府時期,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個近300個大名藩主手裡,形成一個封建體系,天皇是標準的孤家寡人,僅僅擁有宗教領袖(天照大神的子孫)的虛名,手裡除了一班沒有實權的臣子,就一無所有了,他能直接控制的土地和農民更是微乎其微,最窮的時候,天皇甚至需要宮女出去出賣肉體來賺錢維持生計。

明治維新後,天皇因為其“萬世一系”的正統性,被以長州藩、薩摩藩為首的倒幕派充分利用起來,最後倒幕軍打敗了德川幕府,正式還政天皇。

整體來說,明治維新之後一直到二戰為止,日本一共經歷了三任天皇,明治、大正、昭和,而以昭和天皇的權力為最大。

雖然一般人的印象裡,二戰前日本天皇的權力是很大的,實則不然,天皇的實權只是隨著軍部的權力擴大而擴大,明治天皇大體上就是倒幕派們的橡皮圖章,而且他的身體也非常不好,處理國事也成為那些人“強大日本”的工具,實現這些人政治抱負的可靠力量。

鑑於天皇在民眾心中的崇高地位,不管是文官政府還是日本軍隊體系,都在宣傳和教育上不遺餘力地向民眾灌輸“尊皇”理念,天皇就這麼漸漸被神化了。

到了大正天皇,他自幼多病,小時候因腦膜炎留下後遺症,到了40又患腦血栓,最後就成了精神病,到了晚年,大正天皇已經完全的精神錯亂,閱兵的時候,他經常下臺去翻士兵們的揹包,經常搞得朝野上下非常尷尬,1921年,在一次盛大的儀式上,大正天皇對著各國外交使節,一邊傻笑,一邊把講演稿捲成圓筒,放在眼睛上,對著外國使節們亂照一氣。

最後,大正天皇被政府和議會“強制”退休,由太子裕仁攝政,此後,一直到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天皇職責一直又太子履行,大正天皇被完全架空。

1926年,裕仁正式繼位後,父親的遭遇讓他養成了小心謹慎的性格,凡事都小心翼翼、處事小心,同時,他通過聯姻、培植年輕軍官等方式擴大自己的政治基盤,而他繼位僅僅3年,就發生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在一片風雨飄搖中,軍部的力量迅速擴大,而後期隨著侵華戰爭的加深,日本已經完全進入了戰時體制,天皇也成了軍部維持統治、穩固民心的有效工具,天皇和軍部彼此相互配合,但天皇始終不曾具備獨裁的權力,龐大的軍部體系始終是這個國家的統治中樞,但軍部需要天皇的“神一般的支持”,在戰爭中,天皇最大的一次聖裁就是結束爭吵,正式決定接受波茲坦公告。

二戰後,在麥克阿瑟的要求下,裕仁發表《人間宣言》,正式把自己降格為“人”,從此,天皇在民眾心中不再具有神的地位,而演化成為一種文化符合和國家的象徵而已,如英國王室一般的地位。

雖然在天皇面前,包括安倍在內的政界大佬都要鞠躬致意,滿臉謙卑,但不過都是常規禮儀罷了,體現對於國家元首的尊重,但也就僅僅是尊重了。

總之,天皇不曾真正實權過,過去沒有,二戰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


雲中史記


日本天皇已經不可能重新掌握實權了,因為日本已經沒有“保皇派”,沒有人支持,手裡也沒有實權,天皇不可能恢復到二戰期間的程度,變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二戰結束之後,麥克阿瑟代表盟軍進駐日本,對日本進行全方位改造,最重要的是進行制度改革,把原先的君主制改為君主立憲制,天皇成為日本的象徵,但是不再直接參與治理國家。

真正掌握實權的是由民間選舉上來的首相及其他官員,民選政府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下不對上,首相只需要迎合民意就可以了,至於天皇的意見,連參考的價值都沒有,因為決定首相位置的是日本人手裡的選票。天皇儘管地位很高,但是首相等官員不必服從天皇的命令,一個被完全架空的天皇不可能干預國事。


日本人希望天皇重新執政嗎?

日本作為二戰的發起國,在戰爭前期攻勢凌厲,勢如破竹,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太平洋戰場末期,日本節節敗退,本土也遭到美軍的大規模轟炸,損失慘重。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損失了500多萬人,其中包括200萬軍隊,1945年,美國向日本東京進行兩次大規模轟炸,後來被稱為“李梅火攻”。

“李梅火攻”摧毀了東京63%的商業區和20%的工業區,據當時日本政府統計,在轟炸中有約10萬人被燒死,另有10萬人被不同程度燒傷。

1945年3月10日以後,李梅指揮B-29轟炸機部隊繼續對東京以及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大城市進行了持續達3個月的燃燒彈轟炸,使其遭受了毀滅性破壞。至6月中旬,李梅又將燃燒彈轟炸範圍擴大到其他中小城市和交通線。

日本人是戰爭的發起者,被轟炸也是罪有應得,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代價同樣巨大,雖然天皇在戰後沒有受到懲罰,但卻是罪魁禍首,日本人不願意讓天皇執政,重蹈覆轍。

現在的日本毫無疑問是民主國家,權力在人民手中,天皇沒有重新掌權的可能。



最後,美國在日本仍然有大量駐軍,目的是防止日本東山再起,即使全日本都同意天皇掌握實權,也過不去美國這一關。


視野新觀


日本天皇在日本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想掌握實權不太可能,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如果日本社會在未來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有可能重掌實權,但是這個可能性太小了。

日本天皇的地位是美國人決定的

首先必須明白一點,日本新天皇的地位是二戰之後由日本憲法規定的;而日本現在的憲法就是二戰結束後,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主導下編寫的。所以日本憲法的很多內容都是按照美國的想法和美國人的法律傳統編寫的。

麥克阿瑟被稱為日本的太上皇

根據日本憲法,天皇是隻是日本名義上的主人,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也就是說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領導人)。其實這和英國女皇、西班牙國王是一個性質,這是美國人按照西方的方式決定的日本天皇的地位。


日本天皇想重掌大權,必須要修改憲法

日本天皇向重新掌握大權,是要修改日本的憲法的,而這在日本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日本目前各個實權黨派都不太可能輕易修改憲法,這對這些黨派而言是不利的,也是他們自己極力反對的。

日本的議會黨派眾多,不可能輕易同意修憲增加天皇權力

在世界各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君主都是名義上的第一人,也都不掌握實權。所以日本目前的狀況和英國比較相似。雖然這些黨派比較尊重首腦,但也不可能修改憲法賦予其實權,而限制自己的黨派的利益。

如果日本改變現在的君主立憲制,在西方是呆不下去的

日本長期以來把自己定位成西方的一員,也就是追隨美國和西方的法律、行事準則。這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在憲法上不可能未被西方的準則,如果未被西方的準則,是不可能被西方接納的。

美國對日本有著特殊影響力,不可能同意日本改變現在天皇的地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土耳其,在埃爾多安以前的土耳其一直奉行議會制,議會的權力比較大;但是埃爾多安上臺後,不斷壓縮議會的權力,增加自己的權利;現在的土耳其和美國的關係很緊張。

所以未來,日本天皇不可能輕易重掌實權,日本的黨派和西方社會的情況都不允許。


風雲世界觀


我認為如果缺乏國際社會的監督與遏制,日本天皇是有可能重掌實權的。

二戰後,戰勝國本來是要廢除日本天皇制,把日本變成一個民主制國家的,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給日本的最後通碟是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但當時的日本內閣還是向美國人提出了唯一的請求,那就是保留日本天皇制。

那麼,當時已經連吃了兩顆原子彈的日本,還有什麼籌碼來跟美國談條件呢?有的,那就是日本天皇在日本國民心目中,永遠無可替代的神聖威望!日本雖然戰敗,但當時孤懸和散落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士卒仍有幾百萬之眾,而天皇在他們心目中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們對天皇的忠誠不但發自內心,而且是誓死追隨的。一旦天皇被廢,這幾百萬士兵極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群龍無首,無法管理和約束,從而引發嚴重混亂。2,精神世界徹底崩塌,重新拿起武器,為保衛天皇決死一戰。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小野田寬郎”這個傢伙?此人在不知道日本戰敗的情況下一個人在菲律賓打了29年的游擊戰,他藏身叢林地洞之中,常年過著難以想象的非人生活,既不投降也不“玉碎”,堅定的抱著“效忠天皇”的執念堅持戰鬥,直到1974年被發現後,由他當年的長官親自下達了“結束任務”的命令,他才重回日本,且在回國後得到了極高的禮遇。

那麼美國呢,在經歷過琉球島戰役、硫磺島戰役,以及神風敢死隊等等一系列戰鬥後,他們認識到日本內閣並非危言聳聽,不是在嚇唬他們。他們見識過日本士兵“為天皇而死”的那種榮譽感,那種歸屬感,那幾乎是不帶一刻猶豫的,而且只要天皇一句話,日本馬上可以全民皆兵。所以考慮到日本殘兵的勸降、管理、遣返,以及戰後日本國內的治理等等因素,美國答應了日本的這一條件,日本天皇不但沒有被廢除,而且不受審判。說白了,裕仁本來罪惡盈天,萬死難贖,之所以能夠讓他撿回一條命,靠的就是日本舉國上下極其一致的忠誠和擁戴。

戰後美國削減了日本天皇的實權,迫使其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自己並不是神,並且禁止組建軍隊(所以目前日本只有國家自衛隊)。但這些對日本國民影響並不大,他們知道這些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天皇仍然是天神之子。另外,根據日本憲法,目前天皇的權利仍然很大,包括任命內閣大臣、國務大臣,批准和簽發國家法律法規,召集國會等等。

日本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幅員狹小,資源貧乏,而且受地理、氣候的影響,地震、海嘯、颱風常年襲擾,生存、發展、壯大都受到了極大的侷限性。所以歷朝歷代的日本天皇,以及有識之士,都是以開疆擴土為己任,以征服外族為抱負的。在外人看來,日本人是在侵略,掠奪;但日本人不會這麼想,他們堅決的認定這些人是為民族的復興而遠征沙場,馬革裹屍,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所以……才有了靖國神社。

有據可查的日本天皇已經傳至第126代,歷時千餘年,而戰後天皇權力被架空也不過才70年,兩者相比較,文化的傳承,歷史的沉積,哪個更深厚,哪個更久遠,不言自明。在某個民族危難時機,國家危急時刻,或者面臨歷史重大抉擇的時候,日本天皇登高一呼,萬世一系,大和天下,無人響應嗎?


冒泡145300428



歷史上看日本的天皇也從來沒有掌握過實權。就拿明治維新後的明治憲法為例,憲法規定天皇是最高的權力者,天皇有最終的決斷權,但是這時的天皇被神話成神,而不是人。筆者認為,這時的天皇就是薩長幕府的傀儡,真正的實權還是掌握在長州軍閥,薩摩軍閥的手中。因為這樣,當東條英機要對美國開戰時,天皇也是在御前會議上同意,如果不同意,天皇自身也有危險,暴走的軍人當然會對天皇作出過激行為。


當裕仁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日本軍隊也是放下了武器,美軍到來,裕仁天皇與麥克阿瑟元帥會談,最終的結果就是天皇從神壇上走下來,放棄了一切權力。這個也在日本憲法中明確規定,所以天皇不參與日本的任何政治事務。過去軍國主義教育,民眾對天皇這個神崇拜,但是現在天皇制是一種象徵,在戰後日本民主的社會中,天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如果天皇要在目前的體制下參與政治,只有放棄天皇的位置變為平民參與競選獲得實權,如果日本要修改憲法,把日本體制變為明治時代的體制,給天皇更多的權力,天皇自身是反對的,目前的明仁天皇就是反對戰爭,要求維護和平憲法的代表,在歷次談話中,都提到了和平憲法,因為戰爭給日本帶來的痛苦實在太多了。未來日本皇室也不會期待實權,需要繼續維護的和平才是皇室的重要職責。


橋本看日本


有這可能,日本人是個以服從為天性的民族,包括現在的民主制度也不是他們自願選擇,表面看是美國人強行實施,實際沒有天皇的配合是不可能得

而且大多數日本人也不認為民主制是什麼好或者不好,不像美國人那樣以民主為己任。在他們看來實行今天這種制度只是為了服從天皇的停戰詔書,或者為了保護天皇免受美國人的審判從而維持這個所謂的國體。

到今天日本天皇也沒有因為那場戰爭受到日本國民的反感,反而仍然擁有很高威信,在日本的網絡上可以罵首相罵每個日本人,但沒人敢罵天皇

如果有一天美國衰落,掌控不了日本,日本出現以天皇為號召,還政天皇的事情,也毫不奇怪,因為日本人就是這種異於其它任何民族的民族性。

簡言之就是,天皇命令他們搞民主制度,他們就好好的搞民主制度,如果有一天沒了美國的控制,又要搞天皇專制,相信大多數日本人也會乖乖的聽命,雖然可能有些人會不滿,但其它人會說沒辦法啊,這是天皇的命令必須服從


Leo9045


一、日本天皇是日本皇帝的尊稱,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教大神的後裔,也是神教道的最高領袖,是日本國家的象徵。從日本神話武神天皇(公元前660年)至現在在位的明仁天皇已世代傳承第125代。日本夭皇名稱最早的記載是日本689年頒佈的《飛烏淨御原令》。日本天皇制是世界上最長的君主制度國家。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到今天沒有改朝換代,始終都是皇室世代血脈傳承。這應該以日本是個島國,國家面積相對較小,且不易遭受到域外國家的外來入侵密切相關。

二、由於日本天皇長一期以來是日本國家權力的象徵,而往往掌握實際權力的是日本地方幕僚政權,誰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征服對方的實力,就等於掌握了實際了掌握了國家的權力。但是習慣成自然的是天皇是神而不是人,最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冒然推翻"天皇",而只能"挾天子以令諸候"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條件是日本夭皇是日本國家的象徵得以保存。日本是"君主立憲制"與"三權分立"的民主國家,日本天皇不參政、不議制且依照憲法與法律程序批准命令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法令、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任免、出席禮儀式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慶典活動等。日本天皇顯然作為國家的象徵,而不參與國家的具體事務決策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知研42791366


天皇可能在不久在日本消失,世界上很多王治國家比如英國女王和泰王,會陸續的走下神壇


凌友資123456789


沒有可能,君主立憲制是政治進步的標誌,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施行了君主立憲,在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政治進行了徹底的西方民主改造,天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名譽元首。今天的日本社會對於帶來繁榮穩定的民主制度有著深刻的共識和認同,這種共識是來自日本人的觀念深處,讓日本的政治制度倒退回戰前,絕大多數日本人會堅決反對。二戰在給被侵略國家深重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社會帶來了一個深刻且慘痛的教訓,那就是隻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證日本的繁榮,才能保證日本人的幸福生活,這一點隨便問哪個日本人,你都很難得到第二個答案。所以,讓日本社會倒退回天皇掌權的時代,已經徹底成為了不可能。


照理說事


可能。但回到過去的封建皇帝模式,已經不可能了。

就目前施行的戰後憲法來看,掌實權暫時別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