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我不願意!”

這是巴特爾比最喜歡說的一句話。

巴特爾比是中篇小說《書記員巴特爾比》裡的人物,小說是第一人稱敘述,講述了1850年的華爾街,身為律師的“我”帶著兩位書記員——“火雞”和“火鉗”,還有小跟班“薑汁餅”,過著單調而乏味的辦公室生活。有一天,“我”聘用了一位奇怪的年輕人巴特爾比。巴特爾比沉默寡言、工作投入,有一句經典的口頭禪“我不願意”。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他罷工了,進了監獄,最後餓死了。

小說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是19世界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在生前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20世紀20年代才聲名鵲起,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

不過,我們這次不聊文學,換個角度來解讀一下《書記員巴特爾比》,聊聊現實職場中那些不願意改變的“巴特爾比”。

《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01、職場中的“巴特爾比”都是什麼樣的?

《書記員巴特爾比》中,巴特爾比是一個把“我不願意”作為口頭禪的人,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排斥所有的改變。

現實職場中也有這樣的人,他們只關注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固執的認為這是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拒絕其它所有的安排和改變,最典型的表現有兩點:

1、小事不想做

小說中,“我”一開始覺得巴特爾比是個不錯的員工,當手頭上剛好有件小事急著先完成時,“我”想到了巴特爾比,想讓他來幫忙檢查一個小文件,但巴特爾比卻非常溫和而又堅定的拒絕了:“我不願意!”

“我”以為自己聽錯了,於是又重複了一遍,誰知巴特爾連續三次都是同一個答案:“我不願意!”

後來,“我”數次給巴特爾比安排一些小事去做,比如去郵局取信、核對文件或者幫傳個話,但巴特爾都一一拒絕了,理由還是那句話:“我不願意!”

這種現象,在現實職場中也屢見不鮮。當領導偶爾安排一些小事給我們時,大多數人都會不屑一顧,覺得浪費時間,於是選擇拒絕,就像巴特爾比一樣。

很多人會這樣想:“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跑腿打雜的,我有自己的驕傲和原則!”

但其實,這並不是驕傲和原則,而是任性。你以為自己只是拒絕了一件小事,殊不知你是拒絕了領導,拒絕了一個人脈。

退一萬步來講,領導有權力給你安排工作。不管這個工作是不是本職,不管事情有多小,你都得去做,因為你拿了工資。

《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2、大事做不了

《書記員巴特爾比》中,由於巴特爾比的視力受損,“我”不得不解僱他,同時建議他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比如去紡織品商店做店員,去酒吧工作,去全國各地為商家收賬單,或者陪某個年輕的公子去歐洲。但是,巴特爾比全部都拒絕了,理由還是那四個字:“我不願意!”

其實,在這個情境下,“我不願意”不再僅僅是拒絕,還表露出了膽怯的情緒。

現實職場中,我們時而會遇到一些“大事”,比如公司的新項目、新崗位、新業務,但是,很多人都會像巴特爾比一樣選擇拒絕,他們不是真的不願意去做這些,而是害怕做這些,害怕失敗。

所以,即便知道這些“大事”其實是機遇,他們也會為了自身的安穩而選擇敬而遠之,不敢做,也做不了。

這,就是職場中的巴特爾比: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拒絕改變,裹足不前。

《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02、為什麼很多人會變成“巴特爾比”?

《書記員巴特爾比》雖然是小說,但卻反應了現實。當今職場中,很多人都像“巴特爾比”一樣,拒絕一切改變,只想安逸的混日子。這,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學現象,叫作“現狀偏好”。

現狀偏好,又叫安於現狀偏差,指的是人類傾向於維持現有的狀況。即便當現狀客觀上劣於其它選項或者在信息不完整時,人們還是會做出維持現狀的決定,而且傾向將任何改變都視為一種損失。

說得更直白點就是,我們喜歡保持原樣,不願意去改變。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舒適圈原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在圈內有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的事情,所以,我們會感覺很舒服、很輕鬆、很自在。

而當我們踏出舒適圈時,我們馬上就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和挑戰,因而會感到不舒適,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

很多人就是被自己的舒適圈給束縛住了,只想安逸的待在熟悉的環境裡做熟悉的事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問他人瓦上霜。他們希望一切都保持原樣,不知不覺間變成了拒絕改變的“巴特爾比”。

《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2、認知失調心理

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其中有兩個重點或難點:一是認知成分,即所謂人們的思維、態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斷,即所謂邏輯推理是否正確。這兩點同時又是產生失調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在做選擇決定改變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認為改變的這個選項更有價值。而這種情況就會產生認知失調——我現在做的不如我新做的選擇——從而導致衝突。

這個時候,可以選擇行為改變或者保持現狀,而保持現狀,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所以,有的人會就會通過保持現狀來減少這種認知衝突。

《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3、損失厭惡心理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舉個例子:

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我給你一百塊錢。第二種,我給你兩百塊錢,然後再找你拿回一百塊錢。結果是一樣,但是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接受第二種情況,因為在他們看來損失了一百。

這,就是損失厭惡心理,說白了就是人們討厭損失,會盡一切可能去避免損失。

職場中,“改變”可能會帶來機遇,但也可能會帶來挫折和失敗。由於損失厭惡的心理,我們更在意後者,於是就儘量避免挫折和失敗的出現,不想去冒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也不做。

不改變,不作為,就不會有損失!

這,就是變成“巴特爾比”的原因。

《書記員巴特爾比》:學會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03、如何避免成為“巴特爾比”?

沒人想成為“巴特爾比”,但我們又害怕改變,非常矛盾。

其實,我們害怕的,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改變後的結果與我們想要的不一樣。

之前提到的三個原因——不管是跳出舒適圈,還是認知失調或者損失厭惡,都是恐懼心理在作祟。我們恐懼未知的未來,恐懼“改變”後會出現不好的情況,於是就選擇了不作為,不改變。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必須要學會擁抱改變,克服內心的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列一個恐懼清單。

恐懼清單是《巨人的工具》的作者蒂姆·弗里斯首先提出來的,來自於他的一場TED演講,名為《你該認清你的恐懼而不是目標》。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恐懼清單來幫助自己擁抱改變,避免成為職場中的“巴特爾比”呢?

1、列出恐懼清單

列出所有我們能夠想到的、在最壞情況下會發生的事情,以及可能會帶給我們的影響。

舉個職場中的例子,公司準備開展一個新項目,需要先做出一份計劃書來,領導把這事兒交給了我們。

這時,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事件,想象可能會發生的糟糕事情,列出恐懼清單。

恐懼清單:

  • 我不懂新項目,根本不知道寫什麼;
  • 我第一次寫文案,如果寫得太差,領導肯定會罵;
  • 這個項目從來沒接觸過,萬一搞砸了,一定會被笑話的。

2、想象假設,提前想好預防措施

針對恐懼清單,列出對應預防措施。想象如果出現了最壞的結果,我們能夠做什麼來預防這種不良影響的發生或者減少發生的可能性。

預防措施:

  • 不懂新項目沒關係,可以去網上查資料,一定能找到不少信息的;
  • 沒人天生會寫文案,自己可以先嚐試一下,然後找個專業的文案尋求建議,再進行修正和完善;
  • 新項目還沒立項,現在只是寫個計劃書而已,不存在搞砸的可能性。不過,我們可以跟同行業有類似經驗的人交流一下,加深對新項目的瞭解。

3、行動獲得的好處

當我們行動了,去嘗試完成這件事情時,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當我們取得了部分成功時,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從長遠來看,這件事又會帶來什麼好處?

行動帶來的好處:

  • 提升擁抱改變的能力;
  • 提升獨立撰寫文案的能力;
  • 提升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
  • 提升“挑大樑”的能力;
  • 積累“從無到有”的經驗;
  • 文案通過後,會成為新項目負責人;
  • 項目發展良好的情況下,可能會衍生出一個新的部門。

4、不行動的代價

我們經常忽視維持現狀所帶來的代價,問自己如果錯過這次行動,我的生活將會是怎麼樣的?在未來的1周,1個月,1年內,我們會損失什麼?

不行動的代價:

  • 重複當前的生活,嘗試改變的激情日漸衰減;
  • 依然害怕改變,只能淪為“巴特爾比”型的員工;
  • 錯失領導給予的機會,短時間內不會再有機會了;
  • 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很難提升自己,漸漸消沉;
  • 錯失鍛鍊規劃和獨立處理此類事情能力的機會。

在《你該認清你的恐懼而不是目標》的演講最後,蒂姆·弗里斯說了這樣一句話:“簡單的選擇造就痛苦的生活,而艱難的選擇則帶來輕鬆生活。”

改變,的確是很難做到的,而且往往伴隨著對失去的恐懼。如果我們選擇不作為,選擇逃避,選擇視而不見,我們就只能原地踏步;但是,如果我們按照恐懼清單的方法去接受改變、擁抱改變,我們的未來將會更加精彩。

結語: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擁抱改變,不要做職場中的“巴特爾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