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我們常常看到清宮劇裡面,皇帝對一些不足殺的臣工,常常以流放寧古塔處罰論罪。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處罰,只有犯了重罪才會流放寧古塔。那麼這個寧古塔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呢?為何官員都怕得要死。

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寧古塔並沒有塔,滿語“寧古”為數字六的意思,“塔”為個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六個”的意思,什麼“六個”,“六個”什麼?沒有歷史記載,倒是有些歷史傳說。

清人吳桭臣的父親曾被流放寧古塔,他在《寧古塔紀略》中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黑龍江省海林市內還有現存寧古塔遺址,相傳它是滿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也即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滿清時代滿族人的“老窩”。

隨著大清入主中原,建都北京之後,寧古塔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作用逐漸消失,主要為邊防重鎮,大批“披甲人”(清朝低層的士卒)駐防於此。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為清朝接受犯人流放的地方。

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1.文人在寧古塔受到了優待

事實上,這些文化人流放到這裡,遭受的罪過可能除了難以適應的惡劣環境條件(苦寒之地)之外,並沒有受到其他更多傷害。

寧古塔的官吏和百姓都敬重這些文人,他們雖然是獲刑之人,但有一定的自由,駐守寧古塔的大將軍、副都統、佐領等都與他們交好,這些文人還可以經常聚會。詩人吳兆騫不會耕作,還開館收徒,後來被巴海將軍聘為家庭教師

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2.寧古塔都曾“流放”過哪些名人?

根據史書等記載,發遣到寧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還有朝廷大臣或出身名門望族的文人及其家眷。

抗清名將鄭成功的叔叔鄭芝豹,大文人金聖嘆的家人,著名詩人吳兆騫等等。這些人可不是普通百姓,他們都是清朝有名的文化人或官員,因為各種罪名流放到此。舉兩個流放寧古塔的朝廷高官例子。

順治12年吏科副給事官彭長庚、一等子爵許爾安因上疏稱頌睿親王多爾袞,並要求為多爾袞恢復爵號。順治皇上大怒,將此事交給大臣們密議,擬處二人死刑,後念其二人曾有功於朝廷,便下詔免死,流放到寧古塔。

康熙年間,轟動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標《滇黔紀聞》案,先後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寵信江蘇巡撫張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均受到株連。康熙斬了戴名世一人,但並未罪及其家人。對方孝標,雖已過世,竟開棺戮屍,挫骨揚灰,將其子方登嶧等發往寧古塔,族中女子,除了嫁人的外,都流亡寧古塔充做官奴。後雍正即位後大赦,受連累的方氏族人也被赦免、準允歸回原籍,但方登嶧此時已死在了寧古塔驛所。

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3.官員文人為何害怕流放到寧古塔

“流放寧古塔”一是因為寧古塔地處邊遠之地,路途艱難,生存環境惡劣。從中原或者南方流放到寧古塔,少則幾百裡,多則幾千裡,路途遙遠,條件艱苦,而且是步行還戴著枷鎖。從北京城到寧古塔,流放者一般步行需要三個月左右才能到達。有些流放者在途中就被野獸吃掉,根本到不了寧古塔就身死異鄉。

寧古塔的緯度大約在北緯45度,氣候十分惡劣。全年平均氣溫在5度左右,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40度。這是全球變暖後的數據,幾百年以前的清代氣溫肯定會更低。而且當時的保暖設施簡陋,流放之人大多來自南方要抵禦寧古塔的寒風暴雪也是極為艱難的。

在寧古塔流放了22年的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寫到:“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有個叫方拱乾的文人也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二是“流放”衝擊著獲罪之人的“頂級希望”。流放刑罰對於犯罪之人有深入骨髓的影響,基本上就是一生再無崛起之希望。在清朝,極少獲罪流放寧古塔的還能夠東山再起。古人都十分重視功名利祿,一旦獲罪流放,便意味著一生的罪惡和痛苦,萬事成空。

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三是統治階級的打壓。經典劇《康熙王朝》有個橋段很能夠說明問題,周培公立了絕世之功,卻被康熙皇帝打發到盛京當將軍,一個南方人到北方苦寒之地,身體受不了氣候的侵擾,生病而死。這是滿清統治者很毒辣的一招,他們將學識豐富的文人們也流放到這些地方,讓自己“老窩”裡的人監視著他們,並最大限度的利用他們的學識改變當地的落後狀況,又充分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折磨這些人,最終為自己所用。這種身體和心理上的打壓,對於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文人官吏來講,就是尊嚴的剝奪和打壓。

《大學》中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從而走入仕途、投身宦海成為其規範的認同,但宦海有不測風雲,貶官士人代不乏人,成為中國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文化群體。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歷過囹圄之禍。因此他們的心態更為複雜,他們的詩賦作品中蘊涵的文化信息也更為豐富,似乎正為他們的進退出處、情感心態作了註釋。一言以蔽之,其人生大致演繹了從理想主義到幻想主義最後歸於悲觀主義的悲劇,其心態也經歷了從希望到期望終歸於絕望的過程。

清朝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貶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