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幼蟲生長髮育與蜜蜂壽命

作者:劉相坤(黑龍江五常市龍鳳山鄉崗裡村王大院屯)

一、幼蟲期的營養狀況

1. 蛋白質

蛋白質是蜜蜂機體組織的基本物質,能夠修補組織維持機體的代謝平衡。

2.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蜜蜂最主要的能源物質,蜜蜂能夠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單糖和雙糖。

3. 脂類脂類

在蜂體中除氧化供能外還具有保持體溫、保護器官的作用,蜜蜂所需的脂類來源於花粉。

4. 維生素

維生素主要來源於花粉和蜂蜜,蜜蜂所需的維生素不多,但對蜜蜂的正常生長髮育起著關鍵作用。

5. 礦物質

蜜蜂所需的礦物來源於花粉和蜂蜜及自然界,一般情況下蜂群中不會缺少礦物質。

6. 水

對於蜜蜂來說非常重要,蜜蜂體內含有大量的水,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繁殖等都離不開水。水的主要來源是花蜜以及直接從外界採水。

在養蜂生產實踐中供給蜂群充足的營養是最基本的要求。蜂群中缺少了蛋白質蜂群無法正常分泌蜂王漿飼餵幼蟲,出現羽化的蜜蜂體小或幼蟲死亡等症狀。優質的花粉中蛋白質含量達到40%以上,可滿足幼蟲生長需要。蜜蜂無法很好地利用花粉中的能量,只有糖類才能提供蜜蜂所需的能量物質,在沒有蜜源的季節蜜蜂斷糖3天便會死亡。

二、溫度對幼蟲發育的影響

蜂群中的溫度調節在蜂群中有幼蜂的巢脾的溫度為34.5℃,變化於34℃~35℃之間。蜂群溫度在34℃時,蜜蜂就會產生刺激反應,便會出現加溫的行為,當溫度升高到34.4℃時,這種感應便會消失,加熱行為隨之停止。在溫度達到34.8℃時,蜜蜂就會產生使蜂巢降溫的行為。

幼蟲的生長髮育需要穩定的溫度來維持,子區的大部分區域溫度在34℃~35℃之間,邊緣子脾溫度在32℃左右,顯然這個溫度最適於幼蟲的生長髮育和外部形態的轉變。在比較弱的蜂群中,子脾的溫度為33.3℃。群勢較弱的蜂群相對於強群來說,所培育的幼蜂數量越多,它們無法維持在正常溫度水平,而且又得不到密集飼餵,從而導致營養不良,羽化的幼蜂體重較輕,沒有工作能力或工作能力較差。

實驗證明,封蓋幼蟲在20℃時11天死亡;25℃時8天死亡;27℃時能羽化成蜂,但立即死亡;30℃時全部羽化成蜂,但羽化期推遲了4天;35℃時全部正常羽化;40℃時全部死亡。

談幼蟲生長髮育與蜜蜂壽命


三、蜜蜂提高巢溫的方式

在巢溫較低的時候,蜜蜂採用聚集在一起並通過運動方式增加巢溫。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減少溫度的流失,通過運動來為蜂巢加溫。蜂群降低巢溫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當蜂巢溫度超出需要的範圍時,子脾上的蜜蜂數量會減少到一定程度,蜜蜂數量減少可以減少蜂巢內的熱源,加快子脾間空氣流通。

第二階段:如果這時溫度還繼續升高,蜜蜂便會以振翅扇風的方式加強蜂巢氣體交換,從而降低蜂巢內溫度。

第三階段:如果振翅扇風、加強氣體交換的方式無效,蜜蜂就會飛出巢外採水,採取蒸發巢內水分的方式為蜂巢降溫,水分蒸發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溫度。

第四階段:當氣溫繼續升高的時候一部分蜜蜂便會迅速爬出蜂箱,在蜂箱門前連接成片。首先爬出蜂箱的是外勤蜂,接著是年齡稍小的蜜蜂,幼蜂留在巢內。

蜂群調節巢溫的四個階段經常同時進行,比如,蜜蜂在採水降溫的同時,蜂箱門口振翅扇風的蜜蜂也會增多,巢脾上的蜜蜂會進一步減少。

四、蜜蜂的工作和蜜蜂壽命的關係

新陳代謝速度的快慢在變溫動物壽命中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在大流蜜期的蜜蜂新陳代謝加快,只能活40多天。也就是說,冷血動物的壽命取決於其新陳代謝的強度。

蜜蜂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冷血動物。蜜蜂在7℃~9℃時行為就會遲鈍,在2℃~5℃時就會喪失活動能力。蜜蜂的新陳代謝會隨著體溫的升高而加強,比較高的體溫會慢慢縮短蜜蜂的壽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越冬室溫度過高,蜜蜂死亡率增大。運動著的蜜蜂可以增加自己的體溫,劇烈振翅的蜜蜂可以提高身體溫度17℃~18℃。單個的蜜蜂在安靜狀態時,其體溫與周圍氣溫基本一致,而眾多蜜蜂聚集在一起時,有著穩定巢溫的能力。無論在低溫狀態下為蜂巢加溫的行為,還是在較高溫度下為蜂巢降溫的行為,都是以提高新陳代謝速度為代價的。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蜜蜂的壽命取決於新陳代謝的強度,而蜜蜂新陳代謝的強度又取決於蜜蜂所處的溫度和蜜蜂的運動量,所以蜜蜂的運動量越大,蜜蜂的壽命就會縮短。另外,工蜂在分泌王漿、飼餵幼蟲和分泌蜂蠟時,其新陳代謝速度會加快,從而縮短蜜蜂的壽命。

在養蜂生產中,充足的營養對蜜蜂很重要。優質的花粉和蜂蜜(白砂糖)中含有蜜蜂所需的營養物質。花粉中含有的蛋白質對幼蟲期的蜜蜂影響至關重要,蜜蜂吃了花粉後才能分泌蜂王漿飼餵1~3日齡幼蟲,3日齡以後的幼蟲也要以花粉和蜂蜜的混合物為食。在蜂巢中幼蟲階段沒有充足的花粉就成長不出健康的幼蜂。蜜蜂體內的脂肪含量是5%~10.7%,不能為蜜蜂提供持久的能量。蜜蜂不能利用花粉中的能量,經常發生有很多花粉而蜂群卻被餓死的情況。蜜蜂主要能量來源是蜂蜜,在繁殖期內巢內沒有蜂蜜,蜜蜂就會停止哺育幼蟲,將卵和幼蟲吃掉。蜂巢內三天沒有蜂蜜,就會整群死掉。蜂巢有了充足的花粉和蜂蜜,蜜蜂便會分泌王漿來飼餵1~3日齡幼蟲,並將花粉和蜂蜜混合後餵給3日齡以上幼蟲,在巢溫適宜時,幼蟲脾上的工蜂比較密集,幼蟲能得到充足的飼餵。當外界溫度低到一定程度時,蜜蜂便會向一起聚集,邊緣的幼蟲得不到充足的飼餵和合適的溫度,導致幼蟲死亡或體小、殘翅,出房時間延長,幼蜂壽命短等。當蜂巢內溫度過高時,蜜蜂首先採用降低巢脾上蜜蜂數量的方式來為蜂巢降溫,導致幼蟲脾上哺育蜂不足,幼蟲得不到充足的飼餵。當巢內溫度進一步升高時,蜜蜂便會用扇風、採水、離開蜂巢等方法為巢內降溫。大家看到這個現象,說明巢內的幼蟲已經吃不飽了。

隨著巢內溫度的升高。幼蟲脾上的哺育蜂會越來越少,升高的溫度也對幼蟲不利,導致一部分幼蟲死亡,出房的幼蜂體弱、殘翅沒有飛翔能力,在箱門口亂爬,最後死在箱外。扇風和採水的活動會大大加強蜜蜂的新陳代謝,嚴重縮短蜜蜂的壽命,導致蜂群變弱。

春季溫度較低時,供給足夠的蜂蜜和花粉(可以用人工花粉和白砂糖代替)把蜂群劃分成兩部分,即培育幼蜂的暖區和儲存飼料及其他蜜蜂棲息用的冷區,就可以幫助蜜蜂調節蜂巢的熱量狀況。在氣溫較高時蜜蜂安靜的棲息在冷區,其新陳代謝水平低,延長了這部分蜜蜂的壽命;在氣溫較低時這部分蜜蜂會爬進幼蟲區,確保幼蟲得到穩定的溫度和充足的飼餵。隨著天氣的轉暖和群勢的擴大,蜂箱門口會出現扇風的蜜蜂,這種情況說明蜂箱內的幼蟲哺育蜂已經變少,幼蟲已經得不到充足的飼餵。一般加大蜂箱的空氣流速就可以使巢溫下降到正常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