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三江口是怎麼形成的?


整整一千年,寧波都是她最初的樣子,安靜的依偎在月湖邊,被城牆保護著、包圍著,清秀如小家碧玉,從東門到西門走不了一頓飯的時分。

直到某一天,直到德國人在奉化江上建了一座橋。

那是寧波建的第一座真正意義的跨江橋,此後寧波人從老城廂到江對岸再也不用坐船,或走過那座搖搖晃晃的浮橋,輕輕一腳油門就從老城到了對岸。這座橋叫靈橋,它像一根紐帶,連接了江的這邊和那邊。

五十年後的另兩座橋帶來了更深刻的改變,一座叫新江橋,一座叫江廈橋。在它們建成前江北是江北,江東是江東,海曙是海曙,但現在,這兩座橋連同靈橋,將三江六岸聯為一體,從此"三江口"不再是單純的地理名詞,而是城市板塊的名稱。

三江口,因橋而生。

橋是對江的包容,是寧波的又一條故事線,或有些隱蔽,卻也有鮮活的生命力。


寧波的三江口是怎麼形成的?


此後還有慶豐橋、甬江大橋、外灘大橋、永豐橋、華辰大橋、解放橋、長豐橋……每一座橋的誕生都隱喻著寧波的一次融合與新生。而這樣的故事還在不斷延續,一批新的橋樑正如彩虹般描繪出炫彩的希望,西洪大橋、中興大橋、三官堂大橋,以至當下的新典橋,城市的隱喻因此更為豐富、精彩。

而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新典橋,前幾座橋象徵的是寧波的擴張,而新典橋是唯一一座連接在最古老城區的橋樑。


雖然和長豐橋、芝蘭橋一樣,都是從鄞奉片區跨奉化江到長豐,但新典橋的意義卻更為特殊。芝蘭、長豐兩橋之間的江岸足足相距1.7公里,而且兩座橋樑的終點都未抵達鄞奉片區的腹地。這意味著兩岸的通勤並不方便。

但新典橋就在芝蘭、長豐兩橋正中間,從南塘老街南端的新典路,連接到長豐板塊的舟宿夜江,分別是兩個片區的中心位置。

寧波的三江口是怎麼形成的?

根據現有規劃,"鄞奉路建設成為寧波市重點的都市核心區、海曙面向未來的城市副中心"。簡而言之,鄞奉片區就是海曙的副中心。長豐的定位也相當,"中心城區富有活力和魅力的高檔濱江休閒居住區",是鄞州的中心之一。

因此,新典橋的西端就在海曙副中心的C位,東端在鄞州副中心的C位,一座橋恰好連通兩個片區的C位,一次完美的C to C。

更重要的是新典橋帶來的出行便利。橋的跨江段僅100多米,兩邊居民完全可步行往來,輕鬆共享各自配套。長豐居民曾抱怨地鐵八號線不經過家門,但是對岸就有八號線的兩個站點,過了橋就到。如三江口一樣,新典橋將完成一個關於板塊融合與再生的宏大敘事


讓我們來看下這座繼三江口之後,寧波又一座跨江板塊的全貌!它將囊括寧波的幾個新的中心。

首先是城市新中心。

寧波的三江口是怎麼形成的?

新板塊處於老海曙和老鄞州之間,也位於海曙和鄞州的中心連線,即天一廣場到鄞州中心區的中心。扼守咽喉四通八達。


其次是交通中心。

新板塊和交通樞紐——寧波南站近在咫尺,同時臨近南環高架和客運中心,2號線和規劃中的八號線均穿行而過,出行非常便利。


媲美東鼓道的南站裡地下商業街即將開街,南塘老街早已是名聞遐邇的網紅打卡地,繁華一如當年。舟宿夜江是寧波的夜未央,也是吃貨的天堂。

未來長豐將繼續建設沿江休閒帶,長豐最後一幅地塊,半島商業休閒地塊計劃今年出讓,完成長豐濱江休閒帶的最後拼圖。

寧波的三江口是怎麼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