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溯源上海的發展過程,自有其清晰綿遠的歷史脈絡。


根據譚其驤教授所著《上海得名和建鎮的年代問題》,以及對其他史料並對周邊環境的分析,可以肯定一個叫上海的居民聚落點,應該是出現在公元10世紀,也就是歷史上五代後期或者北宋的初年。

一個聚落的名字為什麼叫“上海”呢?那是因為這個聚落出現在一條河流的邊上,這條河是吳淞江的一條支流,名字叫“上海浦”。在它的附近,還有一條河叫“下海浦”。上海這個聚落,就出現在“上海浦”邊上,所以聚落的名稱就叫“上海”。

一個聚落或居民點的形成,要延續下來,肯定要就近解決居民的生活、生產用水,還要考慮到它與外界的聯繫。在還沒有機械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水運就是最經濟和方便的運輸方式。所以江南一帶的落、居民點,包括那些市、鎮、縣,毫無例外都在河邊、水邊。上海浦的上海聚落就是這樣形成的。

作為“東方水都”的上海,充沛的水系就像人體血管一樣構成了上海橫塘縱、河湖港汊的優美自然風光。正因為上海與水的親緣關係,有關水的名稱在上海門類齊全,這個在全國乃至江南地區也是屈指可數的,常聽到的有江、河、浦、涇、溝、塘、港、浜、湖、澱、澤、蕩、灣、匯……宋代郟亶《水利書》裡說:“吳淞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條,其中有上海浦、下海浦。”這十八浦的名稱分別是:小來浦、盤龍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上澳浦、丁灣浦、蘆子浦、滬瀆浦、釘鉤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爛泥浦。古代的吳淞江非常寬闊與壯觀,清嘉慶《上海縣誌》卷三記載:“唐時闊二十里,宋時闊九里,後漸減至五里、三里、二里”。這樣看來,當時的吳淞江簡直比現在的長江口還要寬。


“上海”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清末年間的上海縣城牆、小北門及大境閣

唐宋以後,由於長江三角洲下沉,泥沙在河口地帶大量堆積,原來宣洩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因海潮的倒灌,東江和婁江相繼淤塞,吳淞江也日趨狹窄,淤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於是,太湖水患使得對吳淞江的治理越發緊迫。

明代永樂元年(1403),開始疏浚、打通吳淞江的支流大黃浦與范家浜的工程,並挖深拓寬,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在明成化八年(1472)間,因杭州灣北岸築成海塘,使得原先流入杭州灣的河流逐漸匯入黃浦,黃浦遂成總彙杭嘉湖平原各條河流之水,太湖、澱山泖也從上游順流而下,最終形成“黃浦奪淞”的局面,黃浦江成為了太湖的主要入海水道。上海的城市發展中心也轉移到了黃浦江沿岸。

由於水系的變化,上海浦受到黃浦的侵併,其名逐漸湮沒。上海浦的位置相當於現在的外灘至十六鋪江段,原先僅流到十六鋪以東的黃浦,直接從吳淞口出海。上海浦本源上是一條吳淞江的支流,而且至今仍舊是上海市區最為繁華的地段。


從上海聚落髮展到建鎮、設縣,到最終成為今天的大都市,是一個綿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絕不是由一個“小漁村”靠上海開埠後租界的出現一蹴而成的。這可以從上海市區的“活物”方面來進行驗證。比如靜安寺、龍華寺、城隍廟這三大寺廟道觀,就在吳淞江支流上海浦的岸邊,它們的歷史,最早分別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和南宋年代。

“上海”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同治上海縣誌》卷首上海縣北境水道圖

假使那個時候的上海只是一個孤懸海邊的“小漁村”,它完全承受不起這三大寺廟道觀厚重的歷史、興旺的香火。否則,不會有史稱的“靜安八景”和源遠流長的三月三龍華廟會,也不會有舊校場路邊上的沉香閣、南京路上的保安司徒廟(俗稱紅廟也叫虹廟),以及浦東源深路上的欽賜仰殿等寺廟建築的傳承和延續,更不會有元代志丹苑水閘等遺址的發現。

“滬”,是上海的簡稱,是因為古代吳淞江下游近海這一段被稱為“滬瀆”,這個地名在記載晉朝歷史《晉書》裡出現過。據說,當地漁民用一種竹子編成的工具捕魚,這個工具叫“扈”,“扈”加“氵”就是上海簡稱的“滬”。可見,就是作為漁村,上海的歷史也一樣源遠流長。

時常有人把上海叫作“上海灘”,那是因為上海不少地方以前都是江邊或者海濱形成的灘地。比如外灘、前灘、後灘、東灘……但“上海灘”這個詞,後來又衍生了另外的意思,那就是指上海這個社會,意指這個東方“魔都”水深波譎的紅塵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