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疫情防控仍在繼續,開學變得遙遙無期。圖書館閉館中,好在家中有些中學生必讀的國內外名著,某些為遴選本,不算太厚。兩天加今天半小時,結束一冊《名人傳》,作者是法國的羅曼.羅蘭。自我感覺這本書不適合中學生讀,語句很難理解,不知道是原作者行文如此還是翻譯的問題,外國的名著讀起來大多不是那麼順暢。《貝多芬傳》還可以,比較簡短,充滿激情的文字讀後意猶未盡。貝多芬貧病交加的一生讓人嘆息,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的追求讓人歎服。苦難沒有讓堅強的貝多芬屈服而退卻,相反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昂揚意志譜寫歡樂,他的內心是脆弱的也是強大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以此激勵自己,也激勵了一代代聽到他音樂的人。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第二傳是《米開朗琪羅傳》,是整個書中最重的一部分,篇幅很長。米開朗琪羅是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家是真正的天才,從小喜歡繪畫,被家人視為不務正業。後來他厭倦了繪畫喜歡上了雕塑,並以此為終生的職業。他生性膽小、多疑、謹慎、孤獨,長期過著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僧侶一樣的生活,保持了健壯的體格。他也不缺錢卻過得無比的清苦,吃的很少,睡的很少,沒日沒夜的工作。即便是有人陷害攻擊他,他也不以為意,只要讓他工作。實在是不行了,就去找教皇,好在兩代教皇都是他的支持者。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米開朗琪羅的思想性格是複雜矛盾的,也是怪異,大概天賦異稟的人都不同於常人,有其特殊性。他喜歡寫詩,借用詩歌來抒發內心的情感,無論是憂鬱還是歡喜都體現在詩中。他一生未娶,他真的是太忙了,每天都在幹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三天在好友的勸說下才臥床休息,所以他沒有時間想別的。但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過一次真愛,那是他六十三歲的時候,遇到一位四十六歲死了丈夫的女人,他們開始交往,純潔的精神之戀。後來她死了,他寫到“我看著她離去,而我不曾吻她的手、吻她的臉和額,每當想起這些,我都會感到鑽心的疼。”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米開朗琪羅愛他的父親,愛他的家人,但他的家人總是在算計他的財產,雖然他一直養著他們。他晚年進行秘密的行善,賙濟窮人。他九十歲的那一年的二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想如果他的一生不是那麼拼命的創作與工作,生活上不那麼辛苦,他會活過百歲。記得書中提到他在某一項工程中與助手們穿著靴子睡在一張床上,工程完成後脫掉靴子時把腳上的皮都脫掉了。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第三傳是《托爾斯泰傳》,這篇傳更象一篇讀後感。作者寫此傳時適逢托爾斯泰逝世一百年,時代比較久遠,作者只能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找線索,找證據。更多的是對他本人思想歷程的解讀。三個偉大的人,只有托爾斯泰擁有完整的家庭,有著正常人的生活,沒有過清苦的日子。但他的一生也滿是神聖的痛苦,妻子不能理解他的信念,他愛妻子和孩子,默默容忍著。他想擺脫“優裕”“豪華”的生活,其實除了臥室裡的桌子椅子與床,其他房間徒留四壁。他甚至給妻子寫了信要離家出走,然而沒有走成。最後82歲的時候,終於走成了,病死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縱觀全書,體會最深的一點是,天才者的一生都是糾結的一生。越是優秀越不放過自己,內心無比的矛盾,思想無比的複雜,情感無比的熱烈,總之偉大的人不走尋常路咱不懂,永遠的不同常理。所以人家世世代代被人銘記,咱化成灰迴歸自然。最後不得不提一下,全書從頭至尾洋溢著一種激情,作者寫作時一定是投入了深深地感情,無論是同情是惋惜,是讚揚,無不體現出作者的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感染人,能打動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是作者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作品成功的標誌。羅曼.羅蘭同《名人傳》中的三位名人一樣,都是名人,他們的人與他們的作品永遠不朽!

走進《名人傳》,走近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