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正確安慰一個女人有多難

女人是老虎嗎?不,是hello Kitty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歷史語言中還有一句話與之不相上下:女人是水做的。為此女生多流眼淚就會被理所當然的解釋稱“矯情、愛哭、水做的。”實際上從人體情緒表達方面來說,這只是一種很基本的情緒釋放而已,就像男性抽菸、喝酒、三五成群聚會嗨屁一樣正常。

但當女人除了哭泣表達情緒釋放之外呢?不論是嘮叨還是抱怨,其主題表達都只有一個特性——我需要安慰了。

社會對於女性整體的安慰是有限且盲目的——三八節不再提“婦女”,籠統地改為“女王節”,試問當一天名義上的女王有什麼意義?第二天照舊要忍受收拾衛生、十月懷胎和生活裡雞毛蒜皮的叨擾;購物網站上“女神氣質”、“女神體態”的詞也在不斷為物化女性而添磚加瓦。美麗的人總是相似的,醜陋卻千姿百態。籠統的誇讚和標籤,填鴨式的定義投放,在當下為人們消費提供了出口,而消費——或許是經濟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對女性最大的安慰了。

【正解】正確安慰一個女人有多難

除去物化女性等過度定義安慰方式之外,忽視女性表達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那麼如果將女性申訴作為一件獨立的事情看待的話,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女性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簡而言之就是今天的主題——當我們控訴/申訴/抱怨的時候,我們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從小到大令我近距離感受嘮叨(此處約等於抱怨)最密切的人就是我媽。當然作為新時代女性來說,她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正面例子,賢妻良母同時賺錢工作和教育小孩,哪一樣都沒有落下。但與此同時令我不經意間生出“想要離開她自己呆一會”的念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她的嘮叨。打掃衛生、抱怨我爸幹活少、講我不愛收拾自己的衣服等等等等,任何一絲絲遊離於工整的生活規則之外的情況都可以被她張嘴就數落出來。講出來之後情況有改善嗎?並沒有,清晨六點半的鬧鐘按時喚醒的仍舊是她並不是我爸,女兒衣櫃還是如往常一樣,充斥不規則生活氣息,歲月中的家庭生活對於她來說像是一個冷漠的獨行者,依舊充耳不聞,大步朝前走著,並未有絲毫改變。但當你試圖聽完她講話並順著她言語的方向做出僅有的口頭安慰後,她整個人就會鬆弛下來,甚至“歸順”到當前的生活軌跡裡,繼續任勞任怨地做著日復一日的努力。

類似的女性角色還有身邊的三五好友,關係穩定或者正在戀愛博弈的,或多或少因為一些小事順口說了兩句看似“抱怨的話”,就會被另外一個人正經地回應解決方式或者正經的忽視,“女生的話通常沒有什麼分量”/“無非是抱怨而已”……剛性視角下分析問題太簡單了,無非是有用或無用,有分量或無分量。

高勞女性和高知女性一代又一代增加,事實證明女性也可以在一定體力和腦力上完成原本被看好只能由男性完成的工作時,會有人故意選擇忽略掉這是關乎眼界和腦力的成果嗎?沒有。人們總傾向於在解決問題時承認女性的頭腦也可以支撐各種解決辦法的提出,但卻總固執地認為“抱怨就是頭腦簡單”這樣草包的理論。

相信我朋友們,女性感性的頭腦一定會比在座的各位男士更先發現問題並先發制人地構建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當一位女性向你抱怨時,倘若抱怨的內容是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她想收到的答案首先是你沿著她腦內的思路安慰她,之後提出“bingo”的解決辦法(同時她就可以完美施展“你怎麼這麼厲害”的崇拜技能buff);如果一位女性向你抱怨的內容是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幾乎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時,她想要的並不是1+1=2的直接思路,而是希望你首先理解她們的感受

,沿著腦內思路來安慰她;如果一位女性向你抱怨的是可以解決的日常生活話題時,請先沿著她腦內的思路來安慰她,之後請反思一下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應該改正,或是否有足夠的魅力使對方繼續任勞任怨這樣下去。

【首先請沿著她們的腦內迴路安慰她】

說白了就是有共鳴,尤其是對於感性動物的女性們來說。一萬句看似解決問題的剛性邏輯或許都沒有一句提前的安慰來的重要。暖心的話戳到心裡,之後的所有都可以省略了。鋼鐵叢林生存法則使每個人練就了自我防護的機制,但總有軟肋可能就是歸於一句溫柔的安慰。

【虎頭蛇尾,此文章僅適用於一般女性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