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6加農炮和當今世界主流的幾種155榴彈炮相比有多大差距?

自立124


M46加農炮,是前蘇聯於20世紀50年代初研製的一款牽引式加農炮;口徑130毫米、炮口初速930米/秒、射速 5 ~ 6 發/分鐘、最大射程 27公里、行軍速度50千米 / 小時、炮組人數9人。

結構方面,該炮採用單筒身管,裝多孔式制退器;手動橫楔式炮閂;變後坐制退機,液體氣壓式復進機,兩機分別佈置在炮身上、下部,均為杆後坐形式;炮架由搖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組成,大架裝有炮身推拉器,行軍時,解脫反後坐裝置,將炮身後拉,以縮短火炮行軍長度;瞄準部分分為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瞄準裝置組成,高低機為單齒弧外齧合式,平衡機為氣壓式,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周視瞄準鏡、直接瞄準鏡與照明具組成。

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殺傷威力大;機械性能可靠,故障率較低;直射距離較遠,可進行直瞄反裝甲作戰等特點。

主要用於壓制有生力量,摧毀工程設施,也可用於反坦克作戰和與敵炮兵對抗。

與目前主流的155毫米口徑榴彈炮相比,M46加農炮已經顯得比較老舊,性能上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目前主流的155毫米口徑榴彈炮雖說掛著榴彈炮的名字,但其實大都是加農榴彈炮。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彈道特性的火炮;用大號裝藥和小射角射擊時,其彈道低伸,接近加農炮性能,可執行加農炮的射擊任務;用小號裝藥和大射角射擊時,其彈道較彎曲,接近榴彈炮性能,可執行榴彈炮的射擊任務。

M46則是一款純粹的加農炮發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這使得M46加農炮與目前主流的155毫米口徑榴彈炮相比射死角較大,使用限制多。

其次,目前主流155毫米口徑榴彈炮(只限牽引式火炮)大量使用輕質材料,重量較50年代誕生的M46要輕很多。而重量輕,運輸就方便,越野機動能力也更強。

如,以美國現役M777式輕型牽引榴彈炮為例,其戰鬥全重5200千克,行軍全重3800千克,可以用UH-6OL/UH-60M“黑鷹”直升機、CH-53E/CH-53D直升機和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吊運。陸上運輸時,短途情況下可使用“悍馬”車牽引;遠距離機動只需使用2.5噸以上的卡車牽引。

而M46加農炮,行軍狀態全重8450千克、戰鬥狀態全重7700千克。這樣的重量,直升機和輕型車輛根本無法牽引(或吊運),必須要有中重卡型車作為牽引車才行。

其三,M46重量大,進行行軍戰鬥狀態轉換時,炮組人員需要耗費更多的力氣才能將其展開。這使得,M46與目前主流155毫米口徑榴彈炮(只限牽引式火炮)相比,需要更長的行軍戰鬥狀態轉換時間。

其四,M46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其瞄準和射擊諸元計算,全靠人工手動設置和計算。而現在的火炮大都配有數字式火控系統,可自主定位與瞄準,並計算射擊諸元;戰鬥效率要遠遠高於老舊的M46。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加農炮是一種身管較長,彈道平直低伸的野戰炮,加農炮在二戰時,德,美,蘇,英主要國家將加農炮作為主要的火炮之一,加農炮射程較其它類型炮都遠,特別適合遠距離攻擊縱深目標,堡壘,水泥工事,裝甲集群等,加農炮在二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口徑在105至108毫米的加農炮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是前蘇聯研發的M46型加農炮,最大射程達到35公里,蘇聯的M46型加農炮體積龐大,射擊諸元人工計算,操作繁鎖,由於塊頭大,需重型牽引車拖拉,機動性差,不如車載式喀秋莎火箭炮靈活機動。

現在的主流加農炮口徑都達到130至135毫米,射程達到45公里,配有火控雷達,電子測驗儀,更主要的發展最先進的自載式,一改老舊的牽引式,按照不同的口徑,分別裝載坦克,艦艇,重型卡車等運載工具。

現在的主流155毫米榴彈炮,尤其兼有加農炮,榴彈炮彈道特點的火炮稱為“加榴炮”,用大號裝藥的小角度射擊時,其彈道低伸,發揮加農炮的作用,用小號裝藥大射角射擊時,炮彈象拋物線一樣,更能發揮榴彈炮的作用。

現在,加農炮在性能上遠不及加榴炮。如美國的M114式155毫米加榴炮配員11人,全重5,7噸,配有火控制導雷達,電子測驗儀,並可根據戰場態勢,可配用榴彈,火箭增程彈,榴霰彈,發煙彈,照明彈,子母彈等諸多彈種,該炮初速5639米/秒,射程14,6公里,最大射速4發/分鐘,高低射界一2度至63度,方向射界左24度,右25度。該炮用輕卡就可以機動,相比加農炮,加榴砲性能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巨大,反之,加農炮落後了,這也是相當一部分國家棄用的軍事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