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王羲之和學習蘇軾、米芾的書法都是取法乎上,還有什麼區別嗎?

千千千里馬


應該知道誰更好,好在哪,然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米芾重技法,更加豐富,八面用鋒,荒率天真,刷筆爽利。

蘇東坡則以文采見長,屬於魏晉的側執筆用筆法,字容易上手,但是不容易寫出來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的境界。所以要學蘇軾的文采。

王羲之不用說了,技法,神采都是這些人中最高的。散淡中和,自起自倒,自收自束;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道法自然,還有他的工具,都需要我們去學習。

再有學習是一個陰陽互補的過程,根據你的意願,由最開始的入手帖最後置換變化成你自己想達到的目標。而不是說一定要規定你一定要學誰,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一個期待,這樣你去不斷學習安排,不斷實現,這才是取法乎上。

所以說同樣是一個帖,你入手要注意他的細節,不要求多,注意起筆切入的角度,注意筆畫呼應時的換面取勢,進而聯想執筆的角度,這樣讀帖就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精一百通,找到核心的,自己喜歡的人就要堅持下去,多觀察,看準了也不要寫的次數太多,保持快樂,帶著問題,帶著興趣,閒適的心態,玩的心態,少功利的心態,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法永禪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要搞清楚什麼叫做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出自於李世民《帝範》: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意思是說上中下三等,你照著上等去學,可能學到中等,照著中等去學,也許就只能學到下等,讓我們把學習的目標要定的高一些,這樣最終達到的成就也就高一些。

從書法上來講,對於今人而言,王羲之、蘇軾、米芾三者都是站在書法巔峰上的強者。所以筆者認為,學習他們都屬於取法乎上,學習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他們各自的不同。

先說說“書聖”王羲之,33 歲時,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時於微醉之際寫出了《蘭亭序》。第二天酒醒之後,又重寫幾篇,都達不到第一次的境界,於是他感嘆說,當時一定有神仙在幫助我,否則我是寫不出來的啊!從這方面來看,《蘭亭序》的誕生是偶然的,是真性情之作。千古流傳下來,《蘭亭序》一直是書者們頂禮膜拜的神來之筆。而王羲之的“醉”之境界也被傳為書壇佳話,亦有書者仿效之。

再說說蘇軾其人其書。 " 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正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寫的。45 歲這一年,蘇軾仕途不順,被貶黃州,做一個八品小官,俸祿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養家餬口。

他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剛好遇到雨天,連月不停的雨季,冰冷的爐灶,潮溼的蘆葦,鬱結的愁緒,好似窮途末路。蘇軾心中頓生悲涼,於是,提筆寫了這首詩:

"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雖心情落寞,字字淒涼,但蘇軾沒有被殘酷的生活擊垮,他坦然面對人世風雨的吹打,處驚不變,失意淡然,任天而動,坦然行世。

再看《寒食帖》,字裡行間透露出率性而為,自然而不做作的真實情感。這都源於東坡居士所經歷的苦難生活。所以說,學蘇軾的字也是取法乎上,學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豁達”!

最後說說米芾。米芾。宋四家之一,人稱“米南宮”、米顛、米痴等。米芾自稱“刷字”,其用筆迅疾勁健,有刷之韻味、氣魄和力量。行草書淋漓痛快、欹側多變。蘇軾稱其字“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米字可謂“八面出鋒”,疾澀有度。黃庭堅也曾評米芾書法:“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末見孔子時風氣耳”。前一句指出了米芾書法的優點,後一句也點出了其習氣所在。所以米芾書法章法隨遇而變,獨出機巧。造型上“險、絕”,有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用筆奇詭飄逸,沉著痛快,確實不愧“顛”之一字也!所以說,米芾書法也符合取法乎上的標準,是書者學習的首選之一。

綜上所述,學習王羲之,蘇軾,米芾三者的書法都是取法乎上,但三者的風格各異,王羲之的“醉”,蘇軾的“豁達”,米芾的“顛”都是書家各自的心境寫照,能夠傳承至今都是被歷史沉澱過的,時間已經幫助我們去了糟粕,後世書者可以憑感覺看興趣,喜歡哪個書家的字就去學誰,不要過於迷信某一家某一體,把書法加以神話,還偏要做出點自己的理論來誤人子弟,是不可取的!





墨魚軒書畫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大約是,信息的傳遞,總會有損耗。


書法上,說到取法乎上,一般是指向晉唐取法,不過,我認為對於“取法乎上”,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一、從書法的源頭講,“取法乎上”應是取法王羲之。

在書法史上,王羲之是源,蘇東坡也好,米老怪也好,趙孟頫也好,他們都是從“源”發來而來的一條條支系,是“流”。

學習書法,最好的選擇當然選擇源頭,直接向王羲之學習。

二、書法風格各異,學習不同的流派,就要向不同風格的代表書家學習,從這種意義上講,“取法乎上”的對象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說,王羲之雖然是源頭,但如果要表現大氣磅礴,“取法乎上”應向顏真卿學習,而如果要表現性情與情趣,則又應向蘇東坡取法。

三、各種風格的書法流派,都有其優劣。

二王書風俊朗飄逸,但過於秀媚,缺乏大氣;顏真卿端莊大氣,渾厚古拙,但筆畫不夠精緻;“宋四家”追求個性,妙趣橫生,但習氣較多,對技法不夠重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什麼是佛法,佛法既非法,謂之佛法 ---《金剛經》。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道德經》。

假如看過《金剛經》與《道德經》的人,可能就很容易理解李世民此話的用心良苦。

就算是”取法乎上”又有什麼用,又不是自己所”悟”的東西,終究還是別人的“法”,不是自己的“法”就是一場空!

所以,真正的高人往往會很簡單的說上一句“順其自然” ,關於方法又會不痛不癢的來一句“無法之法”……

王義之、蘇東坡、米蒂三人都屬於有了自我”法度”之人,我們現代人稱之為有“自我風格”的人。

就是達到了如此的高度,還能區分出”上品上生”,只是常人實在是無力區別這麼高的境界了。

因此,真正的大家必是一個高境界之人 ……這就是所謂的”字外功夫”!


呂永亮


他們的書法造詣非一般之流。各有所長,各有千秋。其實你只要不斷練習不斷鑽研總會有生機盎然的一天。誰的書法好繼而模仿並非難事,但一味地一成不變最終寫的再好不過是別人的路再走一回罷了。要能夠從中領悟並且加以創新不求超過但求與之媲美與之衡量,從而變得與眾不同。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手、眼、身心合其為一才能力王狂瀾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