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為什麼中國沒有放大量列裝衝鋒槍?

gzye


先談價格,二戰中長的最簡陋、產量卻高達400萬支的司登衝鋒槍,單價是9美元一支,而同期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單價卻高達85美元。這只是一個簡單對比,相對而言簡易版衝鋒槍確實便宜又容易上手。

衝鋒槍和步槍、輕重機槍等一起構成了軍隊裝備體系,以各自不同的性能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出其最大的優勢。衝鋒槍原本就是用於彌補機槍和手槍之間的火力空缺,在近距交戰中能發揮更大作用,因此不論世界各國都有裝備,但是配套比例以實戰需求為主。

衝鋒槍很早就傳入我國,比如孫中山衛隊就使用湯普森衝鋒槍,還有抗戰時期也有“大量"應用。不過由於當時國內軍工體系基本只能仿製步槍為主,同時嚴重缺乏製造材料,對於衝鋒槍這類裝備也是愛莫能及,抗戰軍民使用的基本是戰場繳獲,或者早期進口。

槍是好用,但是類似上面這種造型並不多見,主要是集中使用,便於戰場突擊。如上面所言,軍工生產製造能力有限,同時後勤保障壓力也是不能大量應用自動化武器的重要原因。按照統計數據,抗戰期間的八路軍配發子彈數如下(主力部隊):普通步槍手5-10發、經驗較豐富老兵10-20發、神槍手50發以上、輕機槍手60發以上、重機槍手200發以上。

看下圖,子彈袋都是癟的。

因此,動輒一個彈夾二三十發的衝鋒槍,可不是隨便哪支部隊都用的起。軍工生產能力不行,後勤保障乏力再加上最大的缺錢因素,直接造成了衝鋒槍在當時並沒有大量列裝。


河東三叔


我國抗戰時期從來都沒有考慮過使用衝鋒槍作為制式武器。20年代,德國MP18衝鋒槍進入我國的時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只有8斤重,還不用槍架,一分鐘可以發射250發子彈的超高火力。

但是,很快就發現衝鋒槍只有發射低膛壓,小初速的小手槍子彈,在近距離經常2,3槍打不死1個人。而一發步槍7.92毫米子彈,在遠距離就可以把人前胸打出一個大洞。

最讓人討厭的是衝鋒槍槍管太短,有效射程很近,但是精度卻很差。真正戰鬥射擊基本都是在30米以內,同時還要確實保證,槍支的維護保養,對每一發子彈都要進行油布擦拭,否則250發射速的M18衝鋒槍只要一發子彈卡殼就有可能在0.24秒內發生炸膛事件。

另外就是衝鋒槍的火力雖然威猛,卻無法持久,因為子彈供應跟不上。最後發現在缺乏車輛馬匹的情況下,1名衝鋒槍手需要有1名彈藥手揹著2箱子彈,還有1個槍長背1箱子彈。

到了戰場,2個人負責裝彈,1個人開槍,如果全速射擊只能打7分鐘,最後一計算,還不如3個人編制1挺輕機槍來得更有戰鬥力。其實,二戰美軍和德國正規野戰師的衝鋒槍也很少,最多隻有班長,偵察兵,駕駛員和炮兵才有。真正步兵很大部分配備衝鋒槍的只有蘇軍,因為蘇軍的情況完全不同。

蘇軍步兵損失太大沒有時間進行長時間步槍訓練,因此優先裝備衝鋒槍,其次是蘇聯步兵的主要任務是掃蕩附近的火箭筒手。那時的火箭筒射程都很近,主要攻擊任務是步兵掩護的坦克上面架設的坦克炮和機槍。


深度軍事


首先必須弄明白一個問題,二戰時期衝鋒槍真的比步槍成本低嗎?乍一看,似乎確實是這樣,二戰中的幾款著名衝鋒槍,如PPSH41、PPS43、MP40、斯登、M3等衝鋒槍確實是以成本低廉、便於大量生產而聞名,英國的斯登衝鋒槍更是將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成本只需要10美元(當時幣值),以至於被戲稱為水管工人的傑作。

英國斯登衝鋒槍將廉價易生產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別忘了,二戰中,並非只有這些衝鋒槍,還有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芬蘭的索米衝鋒槍以及日本的百式衝鋒槍等,這些問世年代較早的衝鋒槍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它們與上述斯登、PPSH41等衝鋒槍廉價易生產完全不同,它們造價比較高昂,加工起來也比較耗費材料。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百式衝鋒槍是二戰中日本唯一量產的衝鋒槍,但是產量也不過區區3萬支左右。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當時一項技術的普及,那就是衝壓成型技術,所謂衝壓就是靠壓力機和模具對板材、帶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產生塑性變形或分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工件(衝壓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對輕武器關注較多的軍迷,可能經常看見“某某槍大量採用衝壓技術所以成本較低”的說法,因為衝壓件本身就帶有低成本的優點。以斯登、PPSH41為代表的二戰典型衝鋒槍,都是因為大量使用衝壓技術所以才成本低廉。

PPSH41衝鋒槍,其零件大多皆為鋼板衝壓成形。

但是,像湯姆遜衝鋒槍、索米衝鋒槍、百式衝鋒槍這些,它們就無緣享受衝壓成型技術的紅利了。湯姆遜衝鋒槍因為問世年代比較早,衝壓技術尚未在輕武器製造領域普及開來,所以只能大量使用鋼錠切削的工藝,導致價格奇貴無比,20年代末30年代初湯姆遜衝鋒槍的零售價約200美元一支,而當時一輛福特T型汽車的售價約850美元。由於價格昂貴,軍警單位當時的採購量不多,反倒是黑幫捨得花大價錢購買湯姆遜衝鋒槍,以至於湯姆遜衝鋒槍當時得到了一個“黑幫衝鋒槍”的惡名。

由於當時美國強推禁酒令,黑幫私釀、走私酒類猖獗一時,湯姆遜衝鋒槍則成為了黑幫的幫兇。

“黑幫衝鋒槍”的惡名伴隨著湯姆遜衝鋒槍一直到了二戰爆發,英國美國由於急需武器,湯姆遜衝鋒槍終於得以大量生產,然而,儘管湯姆遜衝鋒槍一再改進簡化工藝,儘管美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湯姆遜衝鋒槍昂貴複雜的毛病依然讓美國很頭疼,結果就是湯姆遜衝鋒槍最後也只生產了約140萬支,跟PPSH41的600萬支比實在是拿不出手。

由於價格太貴、結構太複雜、湯姆遜衝鋒槍終究還是被M3衝鋒槍取代。

而像芬蘭索米衝鋒槍、日本百式衝鋒槍,由於誕生於落後的工業國,也無法享受到衝壓技術的紅利,所以它們也有著跟湯姆遜衝鋒槍一樣的毛病,最終索米衝鋒槍只生產了約8萬支,百式衝鋒槍只生產了約3萬支。

芬蘭索米M1931衝鋒槍。

而舊中國呢,工業實力還不一定能比得上芬蘭呢,衝壓技術是想都別想了,想使用衝壓技術大量生產廉價的衝鋒槍,至少也要等到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幫助下才能做到。實際上舊中國確實仿製生產過德國MP18衝鋒槍和美國湯姆遜衝鋒槍,MP18的工藝比湯姆遜要簡單一些,所以產量更大,而且還有個花機關的綽號,但是工藝上也沒簡單到哪去,加之舊中國工業落後,所以產量也不高,直到日本投降前,舊中國生產的衝鋒槍(包括花機關和湯姆遜)也不過區區1萬多支。

MP18衝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款大量生產的實用衝鋒槍。

所以總結一下,舊中國為什麼不大量列裝衝鋒槍,本質上就是因為落後,工業落後,經J也落後,沒有衝壓技術的情況下衝鋒槍並不便宜並不容易生產,反倒是昂貴且工藝複雜,再加上衝鋒槍消耗子彈比較多,舊中國無力大量生產大量採購。不過,也正是由於衝鋒槍的缺席,才使得駁殼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成為了從抗日將士到老電影愛好者等數代人的記憶。

德國毛瑟C96手槍,也就是俗稱的駁殼槍,作為一種衝鋒槍的低端替代品在中國大放異彩。


晨曦談兵


中國是較早裝備和使用衝鋒槍的國家之一,一戰之後,西方的軍火商便將德國的MP18衝鋒槍賣給了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於1923年投產仿製,後來中國有10餘家兵工廠生產MP18衝鋒槍。除了MP18衝鋒槍之外,中國還購買了美國的M1921湯姆遜衝鋒槍。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就仿製了該衝鋒槍,紅軍東征時就繳獲了不少這種衝鋒槍。



二戰時期是衝鋒槍使用的巔峰時期,不同型號的衝鋒槍得到了迅速發展,並迅速成為了各參戰國大量生產和裝備的一種單兵武器。二戰中,蘇聯的波波莎衝鋒槍、美國的M3衝鋒槍、英國的司登衝鋒槍、德國的MP38衝鋒槍……這些主要參戰國的衝鋒槍加起來超過了2000萬支。


衝鋒槍使用的手槍彈,後坐力小,射程短,射速高。蘇聯、英國的衝鋒槍都是採用的衝壓技術,降低了成本,而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成本高達200美元一支。二戰時期,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國家,武漢會戰之後,中國的兵工企業多數在沿海,而這些城市都被日軍佔領。雖然一起兵工廠遷移到了重慶,但是其工業水平遠遠達不到歐洲的水平。當時中國的兵工廠如21兵工廠優先生產的是漢陽造步槍而非衝鋒槍。衝鋒槍的射速太快,子彈的消耗量較大,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後勤保障能力。同樣,二戰時期,日本也研製出了百式衝鋒槍,由於日本資源匱乏,加上其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日本的百式衝鋒槍只是少量裝備。


二戰後期,美軍的M1和M1A1湯姆遜衝鋒槍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給了中國駐印軍及部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歷史軍魂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最早裝備衝鋒槍的國家之一,甚至比美國軍隊裝備都還要早10多年以上,孫中山的美國之行,獨具慧眼地看中了湯姆遜衝鋒槍的價值,就進口了數十支,裝備其總統府衛隊營。

從留存下來的歷史照片中看到,20年代時,總統府衛隊成員肩扛清一色的100發彈鼓供彈的湯姆遜衝鋒槍,行走在總統孫中山之前面。

粵軍陳炯明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面對兩軍70比1的懸殊兵力差距,葉挺指揮衛隊營憑藉湯姆遜衝鋒槍輸出的強大火力,撕開了裝備5發栓動步槍叛軍的包圍,掩護孫中山夫婦登上永豐號炮艦,撤出廣州到達上海順利脫險。

中國也是最早引進德制M-18衝鋒槍的國家,由於32發蝸牛型彈鼓供彈,既不方便使用,也容易出故障,中國軍隊使用橫插裝彈的30發直彈匣,從歷史留存下來的照片可明顯看出來。

至於說二戰時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此說並不存立,軍迷都知道只有英國“管子工的傑作”司登式衝鋒槍製造成本不足10美元,算是當時參戰國軍隊中裝備的衝鋒槍中成本最低的,一般衝鋒槍的研發、製造、裝備其成本都要遠在5發栓動步槍之上。

比如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結構非常複雜,製造成本高昂,才有了M-3德蓋衝鋒槍的問世,即便是湯姆遜衝鋒槍的簡化版捨棄了50/100發彈鼓,採用20/30發彈匣的M-1式衝鋒槍,也因為價格高昂量產低,僅裝備參戰的美軍步兵班班長使用。

閻錫山見識了湯姆遜衝鋒槍的強大火力,以及在戰場上的應用前景,於是,1926年底,山西機械局為此設置了專門生產衝鋒槍的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仿M-1921湯姆森衝鋒槍,年產衝鋒槍近1萬支,史稱山西造衝鋒槍,簡稱晉造衝鋒槍,亦稱衝鋒機關槍。

在抗戰中,國共軍隊的指揮官們,常把數量有限的衝鋒槍集中起來,組成裝備精良的衝鋒槍隊,或與裝備德造10發駁殼槍、20發盒子炮的士兵混編,據此發揮這三把槍械在近戰中的強大火力,集中使用往往能撕開日軍的包圍圈或封鎖線,顯示了自動槍械在近戰中的強大威力。

中國軍隊之所以未裝備大量衝鋒槍的原因,就是衝鋒槍價格昂貴,而絕非“二戰時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不知道誰提出來的扯淡觀點,分明經受不住歷史的檢驗,衝鋒槍比步槍成本低,為啥不裝備成本低的衝鋒槍,偏偏要準備成本高的步槍,這也太扯淡了,作為軍迷甚至都懶得反駁了。

此外,衝鋒槍由於結構複雜,相應零部件也比較多,加工工藝高、工序多,對於兵工廠的機床等精度要求高,是產量一直上不去的最主要原因,閻錫山的山西機械局的晉造衝鋒槍,年產量也不過萬餘支。

由於衝鋒槍是自動武器,當時的衝鋒槍一般都沒有單發功能,都是連續射擊的槍械,勢必帶來彈藥消耗量高的弊端,對東方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政府財政收入有限,軍費當然也有限了。

相當於步兵手中的5發栓動步槍,隨身攜帶60發標準基數的彈藥,可以應付很長時間的戰爭,衝鋒槍如果攜帶60發子彈,可謂瞬間打光,子彈根本供應不過來,應該是中國軍隊不大規模裝備衝鋒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一點上,即便當時亞洲最發達的工業國日本,也由於資源有限,彈藥消耗量大,也是其軍隊極少裝備衝鋒槍的主要原因之一,衝鋒槍是吞彈巨獸,日本人也供應不起子彈,所以大都以5發栓動步槍為主。


國平軍史


我記得是有的啊——德國花機關MP18衝鋒槍。當時我們的單兵火力甚至比本子強。
但是總的來說,列裝數量一定沒有西方大戶們多(這不廢話嗎)。題主說步槍的造價高而衝鋒槍造價低廉,這個不假。就像有人說把莫辛納甘槍管掰開就是兩把波波沙一樣。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子彈幾乎無法自給自足,自然是越便宜越簡單的東西更好。衝鋒槍雖然造價低,但是耗彈高啊。就像買一個白熾燈和節能燈一樣。白熾燈便宜,耗電高,節能燈貴,耗電少。久而久之,自然是節能燈更便宜

還有我們面對的是本子,他們根本就沒把衝鋒槍當回事,崇尚所謂的“精準射擊”與“白刃戰”。這種理念較為原始,但是我們也要迎敵啊(畢竟在裝甲與火炮甚至陸戰機下,輕武器的效果微乎其微),就要對付本子的白刃戰(近戰本子不能隨便開炮吧),所以我們要多練習拼刺,就要用到大刀和步槍。並且步槍對於後勤的壓力不是很大,畢竟當時我們半自動裝備少。所以,我國當時沒有巨大規模列裝衝鋒槍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以上是南黎帶給您的解答,有什麼錯誤敬請指出ヾ(❀╹◡╹)ノ~喜歡的朋友們不妨點一個關注吧~


南黎233



這張飛奪瀘定橋的油畫當中已經展示了衝鋒槍在我國是使用很早的,甚至是衝鋒槍剛剛誕生不久我國就已經進口和仿製了這種自動武器……我軍飛奪瀘定橋時,把能收集到的衝鋒槍和駁殼槍都裝備給了這些捨生忘死的戰士,據後來統計當時一共給突擊隊配備了7支仿製的德國的M18衝鋒槍,使突擊隊人數雖少但火力密度大大超過了守橋的敵軍!在局部火力的優勢下一舉攻取到了對岸!


天津大沽船廠仿製的德國M18衝鋒槍,後來的日本“百式”衝鋒槍也依此為藍本製造。

所謂衝鋒槍容易製造這個問題要看由誰來製造,在工業化國家它當然是容易生產和價格便宜的,比如二戰期間著名的:司登衝鋒槍、M3衝鋒槍、PPS–43衝鋒槍,都是在大戰緊張時刻部隊缺乏基本武器時應急製造的武器,不但易於製造,價格還非常便宜僅十幾個美元就能製造出來一支……但是製造這些世界名槍的英國、美國、蘇聯都是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最基本的戰略物資鋼鐵在二戰全面爆發的1942產量都在超過了1000萬噸,美國甚至達到了7000萬噸!有了鋼鐵才能有條件製造所需的武器,否則就是想製造也沒有材料!這還沒有包括製造子彈所需的銅、硝化甘油、硝化棉,後倆種化學品是子彈的發射藥,需要有相當規模的硝酸產能才行。


我國抗戰前仿製的最著名的“晉造湯姆森”衝鋒槍,由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製造,年產量1萬支,抗戰期間“晉軍”使用它也確實給來犯的日寇沉重的打擊!

但是,與二戰期間其他世界知名衝鋒槍300萬以上的規模產量相比實在是太少了,糾其原因就是最基礎的鋼鐵、有色金屬工業和化學工業太落後導致了原材料供應緊張,並且加工槍械所需的各種機床全部需要進口,還有就是技術工人也太少了……“晉造湯姆森”雖然在當時屬於先進裝備,但是它結構複雜,零部件相對來說較多,這些都造成了加工程序多費工時,這也是它產能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如果抗戰期間我軍要是有十分之一的軍隊是這樣的裝備水平,日寇也不會過於猖狂。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我國當時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基礎工業水平極低,從事軍工生產的工業人口過少是原因。

武器裝備的製造是工業化發展的產物,農業化國家可能通過進口原材料和設備加以小規模生產,但是非常有限的產能不足以改變落後軍隊的面貌,雖然衝鋒槍在製造技術水平上可能低於步槍,但是步槍是低射速武器,一分鐘發射40發子彈已經很快了,而衝鋒槍幾個點射就將30發的彈匣打空,這樣巨大的消耗農業國和資源匱乏的國家根本承受不起,所以他們寧可減少火力密度也要保持戰鬥時間的持久性,步槍配發40發子彈也許可以堅持幾個小時,而衝鋒槍200發子彈可能半個小時就會打沒了,沒有子彈的槍就是燒火棍!


由於是本鄉本土製造出來的武器,
“晉造”除了晉軍使用以為,還流向了民間的“自衛團”一類的武裝,“晉造”的口徑是11.25㎜,與原版的“湯姆森”11.43㎜有差別,但是這點絲毫差別不影響兩種口徑子彈的通用。

總得來說,抗戰前我國就已經在一定範圍之內裝備了一定數量的衝鋒槍,但數量仍然非常有限,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且原材料的缺乏、加工設備和加工手段的缺乏更是限制了它的裝備量。


皇家橡樹1972


現在也不大量裝備衝鋒槍,這是戰術要求決定的,衝鋒槍槍身短,大都用手槍子彈,有效射程不會超過200米,而實際作戰中,步兵在500到400米距離就會開始相互射擊。如果都用衝鋒槍,不是等著捱打嗎。衝鋒槍一般都裝備在偵查分隊和特種作戰部隊。也就是在短兵相接時才能發揮它的威力。槍身短可迅速改變射擊方向,射速快給對方致命打擊。二戰時蘇聯的波波沙41衝鋒槍就非常出名,功能較好,不只射速快,且不易卡殼,故障率較低。45年日本關東軍,在對蘇聯部隊的一次偷襲中,由於彈藥不足,用起了它們自以為是的刺刀戰術,可蘇聯人良心大大的壞了,他們把日本人放近了,用衝鋒槍等武器一陣掃射簡直成了屠宰場,給打怕了剩下的人不敢衝了。






碧綠的樹林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中國經濟實力不行。眾所周知,打仗的就是工業實力與經濟實力,而剛剛度過軍閥混戰的中國,其經濟實力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雖然衝鋒槍可能成本比步槍低,但是子彈的消耗卻是令人感到恐怖的,以當年的中國經濟實力根本無法支撐起那麼大的軍事消耗。

其次,萬發子彈的殺敵人數明顯低於步槍。以日本為例,其實二戰中日本也研究了衝鋒槍,但是由於物產少,資源匱乏,其在戰場中幾百發子彈即可擊斃一人的成績來看,衝鋒槍顯然被遠遠的不如步槍,所以沒有大批量生產。那麼作為當時比日本還差的我國更不會大量列裝了。

再次,射程有限。雖然本人不是太懂軍事,但是衝鋒槍的射程明顯低於步槍,這是有目共睹的。而在野戰與陣地戰中顯然步槍更具優勢,必經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那你必然要通過血的代價來彌補距離的不足。

最後,個人認為也有可能是工業實力的不足,必經當初我國造的比較成熟的步槍,卡克等一系列問題都比較突出,要是大批量生產這種問題十足的衝鋒槍,那可真是拿軍人的性命開玩笑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polityW


這個問題所說的兩個點其實都是偽命題。

第一,一般情況下,衝鋒槍的成本是不可能比步槍低的。

第二,本來就不是任何國家在二戰裡都有能力大量列裝衝鋒槍。








我們算衝鋒槍的成本,應該分為製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製造成本是軍工體系要考慮的問題,生產這支槍要多少金屬,木材,多少工時,而使用成本是軍事後勤體系要思考的問題,即士兵使用這支槍要消耗多少子彈。


在生產成本上,衝鋒槍是比步槍貴得多的,步槍一般來說只需要金屬車工的工藝,槍管和機匣是核心,而衝鋒槍一般都會用到衝壓工藝、銑床工藝等,還有很多零件需要組裝。製造工時絕對長於步槍。



從上面兩張圖就看得出來,mp40衝鋒槍的零件,尤其是小零件,金屬部件比毛瑟98k多很多,這就意味著工人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精加工,組裝,相應的機器設備也要更多。


美國的湯姆森衝鋒槍,早期造價達到200美元一支。


德國的MP40,造價20美元一支。


蘇聯的波波沙,1941年造價50美元一支。




同時,製造成本和科技水平以及工業體系相關。

比如美國在早期剛剛開發衝鋒槍的時候,湯姆森就很貴,後來逐漸成本控制了下來,再到M3 衝鋒槍的時候,就有了更簡單的工藝和低廉的價格。而英國的斯登更是便宜到了5美元一把。


而工業水平強的國家制造武器成本就偏低,工業落後的國家成本就高,比如一支德國的MP40,德國製造需要消耗約20美元的成本,日本同樣製造一支百式衝鋒槍就要消耗80美元的成本,而製造一支三八大蓋的步槍,卻要20美元。這個說明日本工業體系比德國落後,需要花費更多成本。


在製造成本方面,英國的斯登屬於奇葩,這是一個因為應急成為經典的產品,但是不準,走火之王,打死自己人是他的著名特點。儘管如此,斯登也只是造了400萬支左右,相比之下,幾個主要參戰國生產的那些經典步槍的數量一般在800-1000萬,甚至更多。



再來說後勤成本,早年李鴻章參觀了國外的重機槍卻沒有引進,並不是因為他覺得機槍不好,只不過是覺得太消耗彈藥,燒不起這個錢。同理,二戰中日本也是大力發展步槍,有百式衝鋒槍不用,主要是彈藥後傾跟不上,寧願讓士兵償命,也不願意加強火力。其實二戰中除了美蘇,不是所有國家都燒得起錢讓每個士兵都拿起衝鋒槍掃射。特別重視射速和火力,早在一戰就重視衝鋒槍,組建暴風突擊隊的德軍不過也只生產了一百多萬只MP40衝鋒槍,平均12-13人配一隻,不是他不想,而是成本高。



二戰中的步槍,毛瑟彈容五發,莫辛納甘五發,春田五發,加蘭德八發,李·恩菲爾德最多,十發,而一隻衝鋒槍,往往彈容量在30發以上。一個毛頭兵可能還沒打到三十發就已經成了炮灰,配衝鋒槍是火力過剩。




二戰中的中國軍隊在早期配備了MP18花機關,後來因為成本,禁運等問題,倒是想用衝鋒槍,只不過用不起。



最後,還要糾正一個錯誤,很多影片中,一九三幾年抗日軍民就端著斯登,這是非常錯誤的。斯登41年才問世,沒有被大量出口到中國。因為45年以前,英國自己海上運輸線都吃緊,武器要運到中國簡直是開玩笑。所以遠征軍裝備了一些斯登,剩下的就是45年二戰勝利後才開始普遍裝備國軍。


但是湯姆森就不一樣了,因為問世早,閻老西自己居然就仿造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