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與楊絳——圍城裡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夫妻,一生只吵過一次架


錢鍾書與楊絳——圍城裡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夫妻,一生只吵過一次架


在民國這個新思想與舊封建交融碰撞的特殊年代裡,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並存,導致出現了許多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愛情故事。

其中不乏有我們最熟知的名人:徐志摩和陸小曼、胡適和張冬秀、魯迅和許廣平、林徽因和梁思成……

其中我唯獨最欣賞的卻是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他們的愛是那麼的純粹,那麼的完美,那麼的感人至深。

圍在圍城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場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相信大家對這段話並不陌生,這正是文史大家錢鍾書先生在他所作的《圍城》裡,對婚姻的精闢比喻。

但現實生活中,錢先生和妻子楊絳卻恩愛一生,呆在婚姻的圍城裡長達半個多世紀,幸福的根本不願走出來,那會是怎樣的一種愛情呢?

初相識—古月堂一見傾心


錢鍾書與楊絳——圍城裡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夫妻,一生只吵過一次架

“ 頡眼容光憶初見,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這是錢鍾書回憶第一次見到楊絳時的情景。

1929年,19歲的錢鍾書以國文85分和英文滿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校長親點,破格入讀該校外文系。

1932年的春天,錢鍾書受表弟之邀,一起去見一位同在清華借讀的蘇州老鄉,這位老鄉就是楊絳。

在那個風和日麗、春風徐徐的下午,帶著一副老式眼鏡,穿著長青布大褂,腳踩一雙毛布底鞋的錢鍾書,在清華大學女生宿舍古月堂樓下,遇到了他人生中那道最美的風景,一個讓她一見傾心的女孩。

當時的楊絳活潑可愛、溫婉可人、氣質脫俗,正是錢鍾書理想中的愛人。

而楊絳呢?對於錢鍾書在清華校園內表現出的才情,也是早有耳聞,見了面之後更是對這個一臉俊朗,儒雅風趣的小夥子好感倍增,這雖然是他們之間的第一次見面,卻互相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相見—工字廳兩情相悅

沒過幾天錢鍾書便寫信給楊絳,約見在清華大學工字廳,看到款款而來的楊絳,顯得有些笨拙的錢鍾書開口便對她說:

“ 外界傳聞我已定婚那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楊絳也趁機說明:

“ 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72人'之多,這也不是事實。”

就這樣兩人互相領會了對方的心意。之後他們經常見面與於工字廳,談人生,聊學業。

錢鍾書鼓勵楊絳也考他所讀的外文系研究生,憑藉楊絳的聰慧過人和錢鍾書時常對她的輔導,不到一年的時間,果然就考上了。兩人的愛情也在這期間不斷升溫。

錢鍾書與楊絳——圍城裡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夫妻,一生只吵過一次架


情定蘇州

1933年秋,錢鍾書畢業後回了無錫老家,可當時楊絳還沒有畢業,在清華只熱戀了一年的小情侶,就這樣相陷入了異地相思之苦。

錢鍾書給楊絳寫了很多的書信,來表達自己的思念,這讓他的父親錢基博也覺察到兒子已經戀愛了。

但是楊絳卻很少回信,因為當時的楊絳有一個擔心,錢家在當時是屬於封建家長制的家庭,錢鍾書的兩個兄弟都是家裡包辦的婚姻,他們之間的感情能不能得到錢家的認可還很難說。

後來錢鍾書的父親揹著兒子偷偷拆了楊絳寫的一封信,信中是這樣說的:“ 現在吾二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沒想到錢父看到此信件後大悅,直誇楊絳是位知書達理的好女子,隨即給楊絳回了一封信,信中對她大加讚賞,並把兒子也託付給她。

就此獲得錢父首肯後,楊絳也把錢鍾書鄭重的介紹給了自己的父親楊蔭杭,楊父對錢鍾書的名氣是早有耳聞,對他頗為賞識。

就這樣經過雙方父母同意後,他們在蘇州訂婚了。訂婚後的錢鍾書移居上海,在光華大學任教,而楊絳則仍回北京清華大學繼續唸完外文系研究生。

結婚—門當戶對的婚姻

1935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唯一一個赴英國牛津大學公費留學的資格。

考慮到錢鍾書從小生活優渥,自理能力差,當時還未修完自己學業的楊絳就決定中斷自己清華大學就讀的研究生學習,陪同錢鍾書一同前往英國。

同年的7月13日,馬上要遠渡重洋的他們在蘇州正式完婚了。

可以說錢楊二人的婚姻在當時的絕對算得上是門當戶對,珠聯璧合的良配。

錢鍾書出生於江蘇無錫,一個書香世家,其父錢基是著名的古文學家、教授,錢家在古代也是一個貴族大家庭。

而楊絳呢?同樣出身於名門世家,從小家境優越,其父曾留學日本和美國。不僅如此,他們兩人在精神上更算得上是門當戶對的。

甜蜜且志同道合的婚後生活,共同攜手走過63年,一生只吵過唯一的一次架

結婚後不久,錢鍾書和楊絳就一起啟程,遠赴英國求學了,在遠渡重洋的輪船上,他們渡過了甜蜜的蜜月,似乎有說不完的情話。

但也是在此期間,他們卻吵了這一輩子唯一的一次架。起因是因為一個法語單詞的發音,楊絳說錢鍾書的讀音帶有鄉音,錢不服,於是兩人都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

後來兩人講和後,都覺得吵架是一件很無聊的事,便講定以後兩人要共同商量,商量不行的話,可以各持異議,不必求同。此後兩人再也沒有商量不通的事情了,也沒有吵架這一回事了。

剛到英國,楊絳很不適應異國他鄉的生活,笨手笨腳的錢鍾書第一次早起,給還在睡夢中的楊絳做了早餐,他煮了雞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泡了醇香的紅茶,楊絳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餐。”

從此,錢鍾書為心愛的人做早餐一做就是幾十年。

為了錢鍾書能潛心學習並順利的拿到學位,細心的楊絳主動承擔了所有的家務。

錢鍾書與楊絳——圍城裡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夫妻,一生只吵過一次架


1937年5月,女兒錢媛出生了,楊絳在醫院坐月子期間,錢鍾書經常一個人在家,他去看望妻子時,總是像個犯錯的孩子,一會兒說我把墨水瓶打翻了,弄壞了房東的桌布,但是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下次來又滿面愁容的說:“我又犯錯了,我把檯燈摔壞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我又把門軸弄壞了,門關不上了。”

“不要緊,我會修”

是的,楊絳就是這樣,總是給丈夫無限的包容與體貼,彌補著他在生活上的各種低能,生活中的油鹽醬醋茶,並沒將他們的感情磨滅,反而性格上的互補,讓兩人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與甜蜜。

婚姻最堅韌的紐帶,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長,是相同的價值觀

1938年回國後,錢鍾書以教授身份受聘到到昆明任教,一年後又去了湖南任教,楊絳為了照顧父親,一直定居在上海,直到1941年,錢鍾書回上海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能讓丈夫安心寫作,楊絳自願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郊區的學校授課,並且為了節省家用,辭退了家裡的保姆,自己包攬家務。

錢鍾書的母親曾這樣評價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鍾書痴人痴福。

錢鍾書也這樣高度的評價楊絳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

1942年,楊絳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被搬上了大舞臺,在上海一名驚人,頓時聲名鵲起。

而當時的錢鍾書在文壇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不過5年後,錢鍾書長篇小說《圍城》發表,並轟動了全國,在文革期間又發表了古文筆記體鉅著《管錐篇》,隨後楊絳也翻譯了西班牙文著作《唐•吉訶德》。

感情上的共鳴,精神上的互通,讓他們共同成長,互相成就,同享盛名,真可謂是勢均力敵的靈魂伴侶。

錢鍾書與楊絳——圍城裡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夫妻,一生只吵過一次架


對於他們的感情,錢鍾書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說:“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在生活中,錢鍾書是個老天真,十分淘氣,甚至有些不諳世事,不懂與外界人際交往,但是這一切在楊絳看來都是正常的,她欣賞他,鼓勵他,在他與外界之間充當著最完美的潤滑劑,也保全著他的天真與孩子氣。

就這樣,他們相濡以沫的一起攜手走過了63年的婚姻歷程,直到1998年,88歲的錢鍾書先她而去。

女兒錢媛也在1997年早於父親離世,至此,一家三口就只剩下楊絳一人。

楊絳說她是留下來打掃現場的,在她獨處的20年裡,她花了大量的精力整理了丈夫留下來的珍貴手稿,並出版了數十部他的遺著。

有評論家說:“是楊絳用筆讓錢鍾書又重新活了一回。”

同時,楊絳還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寫進盡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懷念。

在2001年還將全家800多萬的稿費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成立了“好讀書獎學金”,以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大學生。

2016年楊絳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走完了她低調淡泊的一生。

對於錢鍾書和楊絳兩人之間偉大的愛情,我不敢妄加評論,大抵婚姻最好的狀態,就是雙方能高度一致的找到志趣共同點,不用去改造對方,也不用改造自己,只需要共同成長,相互成全與欣賞,互相理解與包容,這也許就是它們能恩愛一輩子的秘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