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它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衛薇兒


這塊石碑叫“大清皇帝功德碑”,是丙子虜亂之後,清帝國強迫朝鮮王國樹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大清皇帝的功績,但此碑卻一直被朝鮮王國和大韓民國政府視為國恥

(大清皇帝功德碑)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後金的崛起,1619年,後金在薩爾滸一舉擊敗了11萬明朝大軍,明帝國在遼東地區的統治開始崩潰。此戰朝鮮方面也出兵1.5萬人助戰,由晉寧君姜弘立為都元帥,跟隨劉綎部進擊努爾哈赤。

不過由於劉綎的貪功冒進,其所率諸部全軍覆沒,而姜弘立望著漫山遍野天兵的屍體,嚇得魂不守舍,最後領著僅剩的5000多朝鮮軍向努爾哈赤投降。

努爾哈赤此時剛剛舉兵反明,對朝鮮一直採取拉攏政策,對於這5000朝鮮降卒,努爾哈赤並沒有難為他們,而是將他們放回。

其實當時朝鮮國主光海君並不想與後金開戰,在臣子討論出兵問題時,海光君認為:

“我國三邊防備自守不暇,舉單弱不教之卒,入援天朝,有何所益?”。

海光君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甚知朝鮮國弱,不宜四處樹敵,並且海光君與大明也有一些私怨,不願出兵助明。

當年海光君在擔任世子期間,曾多次嚮明廷請封,但都被明廷駁回。因為海光君並非長子,他的兄長臨海君一直還活著,明廷認為海光君繼位是廢長立幼的危險之舉,因此五次拒絕了朝鮮方面的請封,導致海光君繼位後對明廷長期抱有牴觸情緒。不過在薩爾滸之戰時,鑑於明神宗萬曆皇帝的旨意,海光君最後還是隻得派軍參與了薩爾滸之戰。

戰後對於努爾哈赤放回朝鮮軍的舉動,海光君專門派人前往後金處答謝,並聲明將在後金與大明之間保持中立,此時是後金和朝鮮關係最融洽的時刻。

然而對於海光君的中立政策,朝鮮國內有許多人都表示不滿,認為這是對蠻夷的屈服。再加之為了鞏固王位,海光君幽禁嫡母仁穆大妃,處死兄弟臨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導致海光君的侄子李倧在眾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除了海光君,成為新的朝鮮國王。

李倧在上臺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獲得明朝政府的承認,為此李倧上書北京,歷數海光君的一系列暴行,請求明廷冊封他為朝鮮王。

李倧的上書通過駐守在皮島上的毛文龍轉交北京,可是明政府在接到詔書後卻十分憤怒,明廷認為即便是海光君有罪,也應該交由明政府處理,李倧豈能擅自廢立國王。

若是在平時,明政府肯定會追究李倧的責任,但當時遼東大部分地區已經被後金攻陷,明政府急需穩住朝鮮,於是最終還是承認了李倧的王位。

而為了換取明政府的冊封,李倧也多次表達了自己的抗金之心。因為李倧身後的廟號為仁祖,因此李倧的上臺也被稱之為“仁祖反正”。

不過仁祖李倧抗金行動基本只是停留在喊喊口號這個層面,他在位前期還是延續了海光君的“誰也不得罪政策”,與後金也是相安無事。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突然暴斃,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繼位之後就著手繼續攻明,但是這時盤踞在朝鮮西北皮島上的毛文龍對後金牽制極大,皇太極要求朝鮮切斷對毛文龍的物資援助。雖然朝鮮也不太喜歡毛文龍,對於毛文龍的索餉大有怨言,但仁祖還是果斷拒絕了清廷的要求。

朝向方面的強硬態度讓皇太極非常不爽,1627年2月23日,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諸貝勒統兵出征朝鮮。

面對清軍的突然入侵,朝鮮方面毫無準備,而清軍則在韓潤、姜弘立等朝鮮降人的引導下一路勢如破竹,毛文龍在陸上的根據地鐵山也被清軍攻破,毛文龍則入海逃往皮島。

在清軍的強勢打擊之下,朝鮮方面被迫與清軍請和,雙方簽訂和約,規定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雙方此後互相遣返逃人,朝鮮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此戰對朝鮮傷害巨大,史稱“丁卯胡亂”。

戰後仁祖威信暴跌,李倧也深以此戰為恥,在此後的十年中,朝鮮方面並沒有嚴格遵守與後金的和約,繼續接納後金逃人,並多次拒絕配合後金圍剿皮島上的毛文龍部,使兩國之間齟齬不斷。

1635年皇太極攻打察哈爾部大汗林丹汗,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皇太極在得到傳國玉璽之後準備稱帝,他遣使通報朝鮮,希望朝鮮能夠勸進。但朝鮮朝野在得知此事後卻大為光火,朝鮮認為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就是大明皇帝。於是朝鮮不僅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還扣押了後金使臣。而在同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上,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更是拒不下拜,讓皇太極非常難看,由此引發了清軍第二次入侵朝鮮。

此戰皇太極親自統領大軍南下攻朝,意圖徹底征服朝鮮。朝鮮不敵清軍攻勢,仁祖逃至南漢山城躲避,清軍旋即圍攻南漢山城。之後清軍又攻破江華島,俘虜在島上避難的朝鮮後宮和王族,仁祖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向清軍投降。(朝鮮火槍手顯然敵不過八旗鐵騎的衝鋒)

1637年春,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表示願為清朝的藩屬國,清軍在漢城東南面的漢江三田渡設壇受降,仁祖著青衣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朝鮮徹底淪為清朝藩屬,朝鮮歷史史稱“丙子胡亂”。(2017年的韓國電影《南漢山城》就是講述的丙子胡亂的事情)

迫於清軍的武力威脅,在清軍撤離後,仁祖命人改築三田渡壇所,鋪磚造閣,將立碑石,以紀念皇太極功德,這個石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陽為滿文和蒙古文,滿文在右,蒙古文在左,碑陰為漢文,共有900多字,敘述了朝鮮與清朝入關前的歷史,最後附詩一首,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石碑正面的滿文和蒙文的碑文則是漢文版的翻譯。

此石碑在朝鮮王國樹立了200多年,直到甲午戰爭後,朝鮮徹底擺脫清廷控制,大清皇帝功德碑才被撲倒埋於地下。

後來日本佔據朝鮮半島時期,該碑被重新掘出,並再度豎立。

韓國獨立之後,韓國政府對這塊石碑的態度陰晴不定,1956年,韓國政府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度將其埋入地下。然而在1963年,洪水又將這塊石碑衝了出來。之後韓國政府逐漸轉變了對此碑的態度,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被全體國民所銘記,所以將這塊石碑指定為“史蹟第101號”,正式將其樹立起來。

1983年,時任韓國總統全斗煥下令叫大清皇帝功德碑被移至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並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總的來說,韓國人對於臣服於清朝的這段歷史感到非常恥辱,這塊石碑在韓國人心中則是恥辱的象徵,韓國政府希望以此碑為戒,讓韓國民眾牢記歷史,勿忘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