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首先要搞清楚古代的床並非現在的床,古代的床是可摺疊的圈椅,也叫馬札,床,古人稱之為臥榻,只能從一面上去歇息,臥榻是分開的兩個部分,卻是配套的,榻是放鞋或木屐的,而且臥具四周還有圍帳,是古人睡覺的,有句話叫: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現在床的叫法是近代從西方傳過來的,是可三面上去歇息,再者古代包括唐朝的房屋窗戶開的較小而且位置較高,以防兇猛野獸入侵及防盜,而且屋簷較低,防雨水沖刷牆體,所以,不可以用現在的思維去想像古人的寫作場景,況且,坐在室內床頭又如何能抬頭看見天空的一輪明月?故而只能是李白在自家的大院中,坐在馬札上(摺疊圈椅)望著天空明月,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詞句。(配臥榻圖)



3303TQ0076


晚上月光透過窗戶照在窗前的地上,看上去白白的像結霜一樣!很正常啊,古人那時候沒有電燈💡,只有蠟燭光線有限,不如月光透亮!我小時候在我外婆家玩去,你就是這樣,透過窗子灑進來的月光照在地上!晚上出門漆黑一片,天上滿天的星星,月亮跟著我走......


V風月無邊V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其實這個矛盾是由於歷史發展,古今文化差異和缺失造成的。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看起來公認非常簡單的古詩,簡單到入選小學低年級的課本。意思就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關鍵是“床”,不是“霜”

從中可以看出,矛盾解決的關鍵點不是在“霜”,因為李白其實給出答案了,他後來認出地上的只是月光,所以寫詩是用“疑是”,這是描述他當時一個思維過程而已。而且李白當時是在南方城市揚州,下霜的時間不多。

關鍵是在於“床”。要是這個“床”在房間內,那明月怎麼照得到室內呢?其實古代的“床”和我們現在的“床”並不是一回事。


第一,李白當時應該是在室外

現在我們課本收錄的《靜夜思》並非流傳的唯一版本,在和唐朝相近的宋朝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還有宋代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所收錄的《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

既然是“望山月”,那李白應該就是在室外才有如此開闊的視線,如果在室內那是不大可能看到山月的,起碼也要走到院落才行。

而且由於宋朝和唐朝相隔時間短,收錄的版本更有權威性。至於“望明月”版本是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才改“望明月”的。我們選這個版本入課本,估計是《唐詩三百首》名氣大,也為了呼應第一句的“明月光”吧。


第二,古代“床”可能是胡床,或者是竹床等在室外的床。

這個可能性很大,因為現在很多農村的地方把一種半臥的竹椅叫“竹床”。我自己本人在小時都坐過。農村人喜歡把這種竹床放在室外,乘涼或者休息。一邊拿著葵扇,一邊半躺在竹床,甚是寫意。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中秋之夜室外並不寒冷,他完全有可能躺在這種竹床上,賞月懷鄉,月光灑在竹床前面的空地上,好像鋪上一層白霜。


第三,“床”有可能是井欄

古代井欄為了防止人跌入井內,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高有數米。這方框形像古代的床,所以也有“床”的稱呼。

例如古詩“君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就是這個井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圍著我們現在的床來玩竹馬吧?

如圖所示,這個就是一個古代井欄。

這個可能性也很大,我現在還記得我小時候的農村,水井就是在村頭的一塊空地上。那時候還沒有通電,大人們經常在夜裡在水井邊上的空地上乘涼聊天。有時候月色好,婦女還一邊聊天一邊在月下洗衣服。

李白當年很有可能就在這樣子的一個井欄旁邊賞月,從而寫下流傳千古的《靜夜思》。


還有說法,“床”和“窗”是通假字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實際是“窗前明月光”,“床”“窗”是通假字借用了。這樣也就能解釋了,李白是明月夜不成寐,起來窗前踱步,看到了窗前的空地月光如霜,因而寫出了《靜夜思》。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從唐朝來說,“床”和“窗”都是常用字,而且床和窗都是明確意義的東西,沒有必要假借。


總而說之

總而說之,“床前明月光”的“床”應該不是我們現在室內的床,而是室外的某個物件,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存在矛盾的。

就眾多專家的認為,“床”很大可能是說“井欄”。

就我個人認為,“床”最大的可能是“竹床”。當然,我人微言弱,和專家沒有辦法相比。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跟隨大人們,坐在“竹床”上賞月,對於南方來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文藥書生


我的床前有位叫明月的姑娘脫得光光,

她那雪白的肌膚就好像那地上的雪霜。

我抬著頭看著床前光溜溜的明月姑娘,

又微微的低下了頭思念起家鄉的小芳。


人生如茶几上面滿杯具


這首詩都不懂真是大傻逼。 現在的農村都是 月圓日如果不拉窗簾 晚上睡醒覺看向床前屋內的地面 月亮照的屋裡地面上白白亮光一片 就像是秋冬時外面地裡的霜一樣白白一片


80後海春


磚家哪去了?出來走兩步,古漢語學不會,很多詩意是理解不了的。

床:唐音[ceng5],單獨一個字表達的時候一般指桌子。而睡床的床,一般叫:[kang3]。

在潮汕地區,現代的人們說桌子,還是叫:[床ceng5],而沒有人叫[桌doh4]。

更有意思的是,老人家以前也不會把床說成[ceng5]的,也就是說,以前讀成[ceng5床]的,那不可能是床,絕對是桌子了。

現在倒是會這麼叫了,那是受現代文化的影響。

文化的流失就在眼前,要了解唐詩,你最好多去潮汕走一走,學學潮汕話,會有很多最真實的發現。

我的兒子跟我爭辯說“床”指的是井欄,我說誰說的,他說:“磚家”。我無語了。


建盞匠人愛單叢


在古代,睡覺的地方叫榻,掛牆上,晚上休息了放下來,所以今天我們說住宿也叫下榻!

而此處有兩種解釋一為欄杆之意,二為胡床,就是馬紮的意思!


跳蚤騎士


我看了大家的評論,基本大多數解釋都是錯誤的。在此我給大家詳細地解釋一下:

床前明月光,“床”指的是井床。並不是睡覺的地方。

井床,即井欄。

《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倚窗賞雨


這兩句詩所呈現的景象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李白思心切夜不能寐坐在床上,打開窗戶月光照在地上好像地上下了一層霜。這是有前提條件的,有季節要求,窗戶必須是開的,否則月光照進來。古時是沒有玻璃的。這裡的地上霜是詩人的想象,李白有句詩是"白髮三千丈",誰的頭髮有這麼長?都知道不可能。

如果把床解釋成井邊的圍欄則解釋不通!李白思鄉心切夜晚站在井邊幹啥?難道還有其它想法?


清揚488


床上明月光,古代的房子安的窗子,全是木頭,月光是從朋瓦照下來,那光好比是外面地上的霜,當時是深秋或是初冬季節,詩人從夢中醒來,感覺有寒冷之感,思鄉之情,心中信倜悵,借景生愁情寫下這詩傳頌千秋的絕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