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说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怎么可能会有霜?

蒋新国


首先要搞清楚古代的床并非现在的床,古代的床是可折叠的圈椅,也叫马札,床,古人称之为臥榻,只能从一面上去歇息,卧榻是分开的两个部分,却是配套的,榻是放鞋或木屐的,而且卧具四周还有围帐,是古人睡觉的,有句话叫:臥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现在床的叫法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是可三面上去歇息,再者古代包括唐朝的房屋窗户开的较小而且位置较高,以防凶猛野兽入侵及防盗,而且屋檐较低,防雨水冲刷墙体,所以,不可以用现在的思维去想像古人的写作场景,况且,坐在室内床头又如何能抬头看见天空的一轮明月?故而只能是李白在自家的大院中,坐在马札上(折叠圈椅)望着天空明月,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句。(配臥榻图)



3303TQ0076


晚上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窗前的地上,看上去白白的像结霜一样!很正常啊,古人那时候没有电灯💡,只有蜡烛光线有限,不如月光透亮!我小时候在我外婆家玩去,你就是这样,透过窗子洒进来的月光照在地上!晚上出门漆黑一片,天上满天的星星,月亮跟着我走......


V风月无边V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说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怎么可能会有霜?其实这个矛盾是由于历史发展,古今文化差异和缺失造成的。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看起来公认非常简单的古诗,简单到入选小学低年级的课本。意思就是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关键是“床”,不是“霜”

从中可以看出,矛盾解决的关键点不是在“霜”,因为李白其实给出答案了,他后来认出地上的只是月光,所以写诗是用“疑是”,这是描述他当时一个思维过程而已。而且李白当时是在南方城市扬州,下霜的时间不多。

关键是在于“床”。要是这个“床”在房间内,那明月怎么照得到室内呢?其实古代的“床”和我们现在的“床”并不是一回事。


第一,李白当时应该是在室外

现在我们课本收录的《静夜思》并非流传的唯一版本,在和唐朝相近的宋朝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还有宋代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所收录的《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既然是“望山月”,那李白应该就是在室外才有如此开阔的视线,如果在室内那是不大可能看到山月的,起码也要走到院落才行。

而且由于宋朝和唐朝相隔时间短,收录的版本更有权威性。至于“望明月”版本是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改“望明月”的。我们选这个版本入课本,估计是《唐诗三百首》名气大,也为了呼应第一句的“明月光”吧。


第二,古代“床”可能是胡床,或者是竹床等在室外的床。

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现在很多农村的地方把一种半卧的竹椅叫“竹床”。我自己本人在小时都坐过。农村人喜欢把这种竹床放在室外,乘凉或者休息。一边拿着葵扇,一边半躺在竹床,甚是写意。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中秋之夜室外并不寒冷,他完全有可能躺在这种竹床上,赏月怀乡,月光洒在竹床前面的空地上,好像铺上一层白霜。


第三,“床”有可能是井栏

古代井栏为了防止人跌入井内,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高有数米。这方框形像古代的床,所以也有“床”的称呼。

例如古诗“君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就是这个井栏,因为不可能两个人围着我们现在的床来玩竹马吧?

如图所示,这个就是一个古代井栏。

这个可能性也很大,我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的农村,水井就是在村头的一块空地上。那时候还没有通电,大人们经常在夜里在水井边上的空地上乘凉聊天。有时候月色好,妇女还一边聊天一边在月下洗衣服。

李白当年很有可能就在这样子的一个井栏旁边赏月,从而写下流传千古的《静夜思》。


还有说法,“床”和“窗”是通假字

有人说,“床前明月光”实际是“窗前明月光”,“床”“窗”是通假字借用了。这样也就能解释了,李白是明月夜不成寐,起来窗前踱步,看到了窗前的空地月光如霜,因而写出了《静夜思》。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从唐朝来说,“床”和“窗”都是常用字,而且床和窗都是明确意义的东西,没有必要假借。


总而说之

总而说之,“床前明月光”的“床”应该不是我们现在室内的床,而是室外的某个物件,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存在矛盾的。

就众多专家的认为,“床”很大可能是说“井栏”。

就我个人认为,“床”最大的可能是“竹床”。当然,我人微言弱,和专家没有办法相比。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自己就曾经跟随大人们,坐在“竹床”上赏月,对于南方来说,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文药书生


我的床前有位叫明月的姑娘脱得光光,

她那雪白的肌肤就好像那地上的雪霜。

我抬着头看着床前光溜溜的明月姑娘,

又微微的低下了头思念起家乡的小芳。


人生如茶几上面满杯具


这首诗都不懂真是大傻逼。 现在的农村都是 月圆日如果不拉窗帘 晚上睡醒觉看向床前屋内的地面 月亮照的屋里地面上白白亮光一片 就像是秋冬时外面地里的霜一样白白一片


80后海春


砖家哪去了?出来走两步,古汉语学不会,很多诗意是理解不了的。

床:唐音[ceng5],单独一个字表达的时候一般指桌子。而睡床的床,一般叫:[kang3]。

在潮汕地区,现代的人们说桌子,还是叫:[床ceng5],而没有人叫[桌doh4]。

更有意思的是,老人家以前也不会把床说成[ceng5]的,也就是说,以前读成[ceng5床]的,那不可能是床,绝对是桌子了。

现在倒是会这么叫了,那是受现代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流失就在眼前,要了解唐诗,你最好多去潮汕走一走,学学潮汕话,会有很多最真实的发现。

我的儿子跟我争辩说“床”指的是井栏,我说谁说的,他说:“砖家”。我无语了。


建盏匠人爱单丛


在古代,睡觉的地方叫榻,挂墙上,晚上休息了放下来,所以今天我们说住宿也叫下榻!

而此处有两种解释一为栏杆之意,二为胡床,就是马扎的意思!


跳蚤骑士


我看了大家的评论,基本大多数解释都是错误的。在此我给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

床前明月光,“床”指的是井床。并不是睡觉的地方。

井床,即井栏。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倚窗赏雨


这两句诗所呈现的景象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李白思心切夜不能寐坐在床上,打开窗户月光照在地上好像地上下了一层霜。这是有前提条件的,有季节要求,窗户必须是开的,否则月光照进来。古时是没有玻璃的。这里的地上霜是诗人的想象,李白有句诗是"白发三千丈",谁的头发有这么长?都知道不可能。

如果把床解释成井边的围栏则解释不通!李白思乡心切夜晚站在井边干啥?难道还有其它想法?


清扬488


床上明月光,古代的房子安的窗子,全是木头,月光是从朋瓦照下来,那光好比是外面地上的霜,当时是深秋或是初冬季节,诗人从梦中醒来,感觉有寒冷之感,思乡之情,心中信倜怅,借景生愁情写下这诗传颂千秋的绝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