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功德?

動態打坐


《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現在多泛指唸佛、誦經、佈施、放生等事。

“功是善行,德是善心。簡單來說,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把修養昇華成一種力量(即智慧)去幫助別人,稱之為功德。從本質上講,功德是利他的。功德是精神層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見的無為而為的智慧。發心為他,不求圖報,其果報是功德。

功德無量:舊時指功勞恩德非常大。現多用來稱讚人的功勞、恩德或有益於別人的事情。佛教語中指功勞恩德無法估量。

我個人看來,功德最主要的提現就是,不是刻意為之,同時又在利他的行事,不著與外在的表象,而是最終所利他的結果,同時功德又是一個動詞,然而“功德無量”在漫長是時間演化中變成了我們大家稱讚某某做了好事的一個形容詞。

那麼功德如何具體提現呢,個人覺的它提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精進修行時就在積累功德,當我們滿心歡喜的幫助他人、佈施、放生的時候就在積累功德,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在呼吸它。

個人愚見,如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


居士法力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壇經》疑問品第三

【今讀】

慧能又說:見性是自悟本真,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佛法以此為功。見性者不執分別見,所以一切平等,故佛行是德。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功德。因此時時處處自覺本性真實妙用,心明無執,念念不住不滯,智慧通達圓融,這就是佛的功德。

覺悟的人,常見自己過,所以內心謙下是功;恭敬一切人,所以外行於禮是德。知萬法自心本具,故不外求是功;心生念而念念不住,故離念是德。時時處處自覺,不離自性是功;應境而動,不染於境是德。所以要想知道何為佛法功德,只須如此知行,自覺法身,便是真實功德。

所以真修佛法功德的人,心無外相,故無是非,所以不輕視他人,普敬天下所有眾生。如果心有是非,即作分別,心著我相,輕視他人,即因心蔽不見自性,所以無功。心執妄見,不見實相,居我相而自大,輕眾生而行狂,所以無德。

善知識,心不執見,則念念無間,心自通流,這就是功;於境不起分別,心行平等,直心待物,這就是德。覺悟本心,不住有相,即為修性,這就是功;於境不住,無取無舍,即為修身,這就是德。

善知識,佛法功德,必須於明心見性而得,在法身自見,不是外在佈施供養所能求得的。所以世間福報並非佛法功德,佛法功德亦非世間福報。梁武帝不明佛法真理,並非達摩大師有過錯。

【疏解】

慧能這段話,是專門為韋璩解釋功德的。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慧能講解佛法功德,以這句話為代表,其他的話都是對這句話所作的細緻解說。因為見性是覺悟,平等是心行;前者是知,後者是行。因此"功德"二字,就概括地代表了佛的境界。因此佛的境界,即佛之功德;而佛的功德,即佛之境界。佛不造佛像,所以梁武帝若以為廣造佛像就能具有佛的功德,這不是"心邪"又是什麼呢?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念念無滯"是心行平等的表現,這是解釋"平等是德"的;"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即是見性,這是解釋"見性是功"的。由此應知:所謂覺悟見性,是見"真實妙用";所謂心行平等,是行"念念無滯"。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內心謙下"是自見,自見本空,即為見性,所以是功;"外行於禮"是無我,無我則無我他分別,無是非高下,所以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率性應境,動由本出,此即所謂"自性建立萬法",這是見性之用,所以是功;心動即覺,念念不住,此即所謂"心體離念",這是見性之行,所以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不離自性"即不昧自性,本覺不失,所以是功;"應用無染"即不著諸相,於境不迷,所以是德。

慧能在"見性是功,平等是德"這句話下,連講了四句話,以作解釋。這四句話,分別是從念、心、性、覺上講,可謂豐富完整。所以慧能講畢,即說:"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慧能講過功德之後,就講這段話,是專對韋璩所言的。因為韋璩身為長官,居高臨下,容易輕視眾生,不能平等待人。所以他的毛病,與梁武帝類似。世間有權、有勢、有錢、有身份、有知識者,世間地位高於他人者,都容易著此高下分別相,"心常輕人,吾我不斷",落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至"自性虛妄不實",因而成為聞法、覺悟、見性的障礙。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慧能針對韋璩講了要注意的事情,轉而再講功德。因為韋璩身上的問題,根子就在這句話中,所以這句話是針對韋璩而講的功德。韋璩為官,自覺高人一等,落念成障,不能見性,所以慧能說"念念無間是功",令其去除妄念,以得見性之機;韋璩行事,以為過人一籌,執見生礙,心行有滯,所以慧能說"心行平直是德",令其去除見執,以入心通之境。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這是慧能再對韋璩作囑咐,告之要以自修性為功,以自修身為德。心要自見自修,不可外覓外行。不可像梁武帝那樣,以外在事業為功德,於見性一無是處。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慧能最後為此作總結。慧能不反對韋璩像梁武帝那樣為支持佛教,做種種事業,但是慧能也不會因為佛教自身的利益就說妄語,讓韋璩誤以為這樣做有功德。慧能只說實話,告訴他功德與福德有別,韋璩若求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講真理是覺悟者的標誌。達摩向梁武帝只講真理,慧能向韋璩也只講真理。佛講的是真理,所以學佛是聽真理。如果不願意聽,那不是佛的錯,應問自己的心,為何不能聽受真理。

韋璩有問,即因其心中有著。慧能借講功德之機,專對其心中所著而講。慧能應機講法,且行法入化,隨緣度人,可見其行道無痕的佛心妙用,自然如水的講法風範。


程東心學


一切利益眾生的善行、善意、善言,不能著相,有相佈施是福德,無相佈施是功德

簡單地說:功德是戒定慧的顯現,當我們滅除內心的愚痴,智慧現前,圓滿戒定慧就是功德。




比如說我的一個朋友過世了,我為他念三百部《地藏經》,特別為他念的,不為他我就不念了,為他念的,這個功德他能夠得。七分之六的功德自己得,七分之一功德他能得到。

再比如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到各個機關團體去擔任義工,到醫院裡做義工,到寺廟裡做義工,甚至到學校裡擔任愛心媽媽;到沙灘、山林、公園裡、大街小巷去掃地、清理垃圾等等,這些都是做功德。

再比如說抄經書,讀經,誦咒,這些也是在做功德。

有些人喜歡放生,這也是在做功德。有些人喜歡聽佛歌,叫更多的人學佛。這也是做功德。



吃素和勸人不要殺生,或勸人吃素也是在做功德

有人說我沒有錢、不懂做事,也不會說話,怎麼做功德呢?

這都沒關係,別人做好事時,我心裡歡喜,開心,這就是最大的功德。

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為物質的佈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邊的,而心的祝福卻是無形、無相、無量、無邊的。


佛之菩提心心



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名為功德。

努力行善,通過行善累積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

功德不等同於利益。

比如很多善信誤以為功德等同於金錢,誦多少卷經文,做多少件好事,積累到來世可以換取相應的福報,這種善功名為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是通過修行而獲取的經驗,福德等於金錢,金錢能用完,而經驗不會消失。

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積功累德,《道德經》上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越是不計回報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就越是大,而不執著於回報,始終持守內心中的那份清靜,就是功德。

俗話說:“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報”。

所謂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積德。人積德越多,福報也就越大。


陰德與陽德

關於積德,德有陽德與陰德之分。如果你作事,有某種動機,或許想讓別人知道,即使你作的事再好,這也叫陽德。作陽德的事,容易作,但關健是人要多積陰德。

什麼是陰德呢?

陰德是人要為善,而別人卻不知,作好事而不宣揚,默默無聞地去作,則為陰德。

積陰德方能留得住

積陽德別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陰德積得住和留得住。

如果修心、修行不夠,或造點小惡,隨修隨報,到後來好的善果就沒有了。

所以只有多積陰德,德才能積得住,也留得住。

什麼是陽德與陰德?

陽德與陰德有什麼區別?講完了。我的體會是:無論你做多少善事,都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才是真正地積陰德呢。

把陰德善果積在那裡,而又不求現報,這就叫積善。


許多聖賢先人告訴人們,如果人積陰德、積善果,那永遠都是你的,別人是偷不去、搶不走的。你陰德積得久,積得多了,後面的福報也大,甚至還會福澤你的子孫。

所以我們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揚自已,故意讓別人知道自已的道理就在這裡。


菩提佛語


在此,先對【功德】作一下解釋。「功」是指功夫,「德」就是說你的收穫、你所得到。

下面具體說一下功德的具體體現:

  1.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財佈施,這只是佈施不能成為功德,因為這裡面沒有功夫,沒功夫就是不能斷慳貪。雖修佈施,佈施的力量不足以斷慳貪,功夫不到,不能成為功夫。

  2. 如果一個人,今天佈施一塊錢,明天就想得到一萬塊錢的回報,因為這個才去佈施。他是聽說了佛門所講的「舍一得萬報」,他才肯來佈施,這是世間生意買賣。這種佈施不但不能斷慳貪,反而增長慳貪。他為什麼來佈施?他是為慳貪心來佈施,而不是佛法的佈施,佛法所講的是斷慳貪而佈施,是發真心不求回報的佈施。以慳貪心在佛門佈施有沒有收穫?有收穫,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報。

  3. 中國人常常講“為子孫積陰德”,這個“陰德”,其實就是【功德】。因為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發的真慈悲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裡面。你做這件事,沒有讓別人知道,不求回報,不為名利。即使別人知道了,要回報你,你也婉言拒絕了回報。這是真善,不求回報,這就是【功德】。


  4. 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可以給別人,我的福報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給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禪定、持戒,這些無法給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


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因為功德是見性,真性裡頭本來具足,福德也是本來具足的,所以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福德里頭也可以說沒有功德,一個人修的福報很大,心不清淨,還有迷惑顛倒。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修功積德,不要著相修福報。

佛音處處慈悲心


修行之人當把“功德”兩字徹底丟掉,不管你佈施也好、放生也好、唸佛誦經也好、拜佛燒香也好,沒有任何功德。一定要說一個功德那這個功德就是明心見性、迴歸本性,讓自己成佛。

所以就算你捐了恆河沙一樣多的錢財,放生了恆河沙一樣多的動物不會有任何功德。唸佛誦經只是為了明心見性、領悟佛法真諦。你見性了就不必唸佛也不必誦經了,繼續唸佛誦經就是住相入魔沒有任何功德。拜佛燒香更不必要那也是住相。

有人會說你胡說,佛祖都說了法佈施功德無量,你怎麼說沒有任何功德呢?事實上說法者無法可說,功德也非實有。你弘揚佛法、與人說法,即惠及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這就是佛祖說的功德無量。所以法佈施我們可以理解為有功德,但這個功德畢竟不是實有的,是體現在提高你自己修行上的。當你的修行到達一定的高度這個功德自然而然就不見了。哪有什麼法?哪有什麼功德?哪有什麼佛?都是名曰:法、功德、佛。


靈山一片雲




作為佛教徒,我們會常常提到功德,也會經常聽到功德。但是你真的瞭解什麼是功德嗎?現在的“功德”一詞已經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當做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其實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獲的果報”。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隻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報是外在的,功德是內在的;福報是有限的,功德是無限的。行善業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報,即成福報;追求自己心靈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詞,現在使用已經泛化,有些時候也等同於福德。嚴格來講,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福德與智慧。

通常說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內心的福慧成就,內心無限量,功德無限量。功德是人內心對慈悲與智慧的體會、擁有。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於是誦咒還是念經,在於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別:誦哪個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薩名號最管用?讀哪本經最殊勝?……這都錯了。真正的功德,從自己內心求,越至誠、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現在“功德”一詞涵義已經被異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質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個誤解。



“功德”的另一個重要涵義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應該為眾生著想,為環境著想,為大家著想,為別人著想,既高尚於世法,又印證於佛法,方顯功德之利! 佛法認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狹隘,何談功德? 唸佛最大的功德在於改變人心、淨化煩惱。如果心沒有改變,只是嘴裡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個人一邊唸佛一邊作惡,說明內心根本沒有與佛號相應,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說吃素,是因為憐憫眾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於有沒有沾到葷腥、是不是獨立乾淨的鍋等等。如果一味執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許多煩惱,那就背離佛法了。再比如說放生,尊重、愛護生命,是種下了長壽健康的正因,以此善業迴向,也能成為改善其他問題的助緣。但是如果一味懷著求回報的心去放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惻隱和慈悲,這樣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樣,無論誦經、唸佛還是拜佛、佈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內心的改變:善願是否策發,煩惱是否調伏,智慧是否增長?內心是不是更柔軟、更清淨了?不能把修行當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為,這樣的功利心與迷信祈禱的心無異,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功德大小,在於自己的心。誦經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來統攝,都有功德,彼此相輔相成,增長福慧二資糧。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對立起來比較,是無益無謂的行為。就好比飲食,或飲或食都是為了滋養身體、維持生命,我們都需要,何必去比較到底哪個作用更大呢? 業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從心而生的。讀誦經典,讓心清淨了幾分,業障就能消除幾分。誦經、學佛不是跟佛菩薩做生意,只要誦幾卷經、念幾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順遂與幸福。佛法真正的內涵是修心,讀誦經典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心好了,業好了,就會有好的果報。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內心去開發;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樂,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資糧;不能執著於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煩惱。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計的,不能以世間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發心承擔、供養的人,其功德也是產生在內心的,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寡,而且要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的功德,這樣“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間的交換概念來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們修福修慧的正確方法。福報不是從外在爭取而來的,而是由廣行佈施而來。 總而言之,一句話: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願,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法音講堂


功德是自己內在的,內在的功夫,就好軍功、榮譽一樣,這個沒法和別人共享,沒法送給別人,好比有人得了奧運會冠軍這個榮譽,這個就沒法送給別人,只能個人修個人得,當然立功獲獎除了得到榮譽外。如果這個東西要有辦法給我們,我們就不要修行了,釋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分給我們一點,我們不統統都得到了嗎?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講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誰都不能幫助誰。

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的,阿難自以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堂哥又疼愛他,就覺得自己可以不用修,你們別人得自己修,你們不修就沒有功德, 但我有關係,有後門,不修肯定沒事,到時候堂哥送我一點不就行了。結果在楞嚴會上,阿難就遭遇摩登伽女之難,阿難這才明白,原來功德是沒法讓別人給的,就算你堂哥是佛都幫不上忙,只能自修自得。

佛法最開始告訴你修行功德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大,那是魚餌。讓你對修行有信心。信願行三學,到行持階段,如果執著果位和回報,就毫無功德可談,都是福德。福德也叫福報,也叫善業,善因。因為果位和回報是不可思議,非凡夫心衡量。而執著定義,即落因果輪迴幻象。只去奉獻,不求回報,只去耕耘,不求收獲,才是真收穫,真回報。雖然善業可貴,但和功德無法相比。功德如同鑽石,福德只能是美麗的石頭。

梁武帝曾問達摩祖師,我建立寺廟無數,是不是功德無量?達摩祖師隨應給了四個字回答:沒有功德。


樺林園


貧僧在佛門掃地幾十載,不小心被施主們起綽號成為掃地僧網紅,老衲以為掃地一名,不足以體現本僧佛禪造詣,於是上演N 次僧敲方丈門,申請以網上發展為宗旨,敦促方丈為本高僧另賜高名。方丈以百歲高齡,早看破紅塵,實在被折騰得睡不好覺,集全寺僧人,賜老衲無量功德箱開鎖佛,並鳴鐘鼓360響,慶祝建寺以來,貧僧為第一開鎖佛。

在大談功德的紅塵中,老衲能深入施主之中,你功我德,誠意滿滿,功德箱滿滿,我佛敢不佛心大塊?有求必應?佛有佛規,佛界經濟並不膨脹,求大福求大貴,就去大功德箱處,平常心隨便啦。佛是公平的,拿錢填充功德箱,佛沒有貪你的錢,是你的保護費。那些金剛羅漢,他們保護你,你難道好意思?你買單是正常的,佛是功德,你是消費。

你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可見佛不是好求的,功德箱內見誠心。一切佛,一切功德箱,都是普度眾生,度眾生是為你好,是佛的功德,你放入功德箱的錢就成了佛名正言順的銀子。要不佛怎麼生活?難道鋤禾日當午,去出攤賣水果?

談到功德,好像佛與道家又是一路。老子提倡無為,佛大肆宣揚功德,功德是因為誰投進功德箱的錢多誰就功德無量嘛?看來窮人是沒功德的,所以一直窮。佛的功德表現在哪裡呢?為別人做了什麼功德的事?功德實在是個模稜兩可的說詞,反正心甘情願地把錢放箱子裡,一切OK。這就是功德。佛的功德,人的功德,最後漁翁公得。

貧僧自從榮升無量功德箱開鎖佛,每夜打開功德箱,總告戒自己出家人不愛財,心裡還是想著【蘋果N 】。看著周圍紅光四射的僧眼,也只有不停阿彌陀佛。功德到底是什麼呢?對於俗人來說當然是錢,對佛而言是無為,你喜也好悲也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井水不犯河水。只要有人去廟裡歌功頌德,只要有人把功德箱投滿,功德永遠都是一帆風順,前程似錦。去功德吧,佛需要你的功德心,只是你瞭解佛的功德心嘛?


白這個顏色


功是立功、做好事、又出工又出力;德是品德、德才兼備、德高望重、德藝雙馨。

功德是品德高尚、做了很多好事,有功有德的人是什麼樣的?

以前看《西遊記》的時候,唐僧師徒經過了千辛萬苦,歷時14年,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完成了取經的任務,我記得唐僧被封為:論壇功德佛。

他取的是什麼經?為何功德圓滿?他回來後在大雁塔裡講經,都講些什麼?經書的功德如此大,到底是什麼內容呢?

佛教上面說的功德圓滿,是指為更多的人做好事,我也想做好事,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去做呢?

看見觀音菩薩經常說功德無量,什麼樣的功德不用量呢?

不願意去想了,我半生不做壞事,只做好事,卻落到如此地步,還有天理嗎?

這樣痛苦的活著實在沒有意義,豪情萬丈已經被殘缺的身體扯斷了放飛的夢想。

我要去吃飯了,度日如年、難道我也要經過14年才能功德圓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