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逼宮成功之後,李淵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地只顧生孩子嗎?

生活漫談君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李世民逼宮成功之後,李淵當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一意造小人了,當然這並不是李淵自己想這樣做,只不過迫於當時的壓力實在是沒有辦法了,除了生孩子消遣時光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了。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看一下玄武門之變是怎樣發生的:

李淵有很多兒子,在這些兒子當中有兩個比較爭氣:第1個是長子李建成,李淵決定讓他將來繼承太子之位,並且成為下一任的皇帝。第2個兒子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相比較而言比李建成更為優秀,有野心,有眼光,有戰略,有城府,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幾乎參與了隋唐戰爭的2/3,也就是說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王朝的建立。

按理來說,李世民勞苦功高,為了唐王朝拼死拼活,自家爹爹當皇帝沒有什麼,可是輪下去怎麼著也得該自己當皇帝了,萬萬沒想到皇帝他老人家偏心眼,非喜歡老大、不喜歡自己折騰來折騰去,李世民拼了半把命到最後連個屁都沒撈到。

這還不算完,緊隨其後李世民發現李建成似乎對自己有意見,而且兄弟二人即將來一場魚死網破的爭鬥,李世民一來被逼在了牆角上,二來也想搏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發動了玄武門政變,在玄武門政變的過程中,幾乎兵不血刃改變了唐王朝的發展進程,當然除了自己那倒黴的哥哥和弟弟之外。

沒錯,這就是事實

其實最開始李世民一心一意想要把自己的哥哥給整死,以及一心一意想爭奪太子的時候,就不難發現,李世民與李淵之間的關係早已將分崩離析,兩個人之間能夠維繫現有的父子情分,似乎已經很難做到,就更不要說在父子情分之上更進一步的增進感情。

所以當李世民殺掉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並且囚禁了李淵之後,父子二人之間的關係早已經發生了變化,此刻的李淵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1條主動交出自己的兵權、政權以及所有權利,第2條被迫交出自己的軍權政權以及所有權利。

李淵為了保全自己的姓名,更為了活得長久一些,主動的把自己的所有權力統統給了這個倒黴兒子。

此時的李淵已經惹怒了李世民,而李淵又沒有絲毫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李淵但凡有一點點不法的事情,都極有可能讓這個兒子把自己送走,並且送的比較快。

李淵自然不想這麼走,好不容易當上皇帝了,該享的福還沒有享,最起碼後宮當中的宮女還沒有和自己玩過小遊戲,出於這樣的考量,李淵乾脆老老實實當一個太上皇,陪伴著後宮當中的宮女們玩遊戲,反正玩遊戲無非就是為了給李世民多造出幾個弟弟來,又不會影響他的政權和軍權。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世民逼宮之後,李淵一心一意的造小孩,無非就是對現實生活狀態下的一種妥協以及在妥協之下的避讓罷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李淵內心雖強大,但不至於悠閒自在,畢竟兩天之內死了兩個兒子,十個孫子,更別說無數為權力喪命的冤魂,整個大唐都瀰漫著嘔人的血腥味兒 。這種滅絕人倫的痛苦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又活了九年,但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他在這九年中究竟生了幾個孩子,推測最多不超過五個,幼子就是建造滕王閣的李元嬰。因此可以看出,李淵並沒有那麼逍遙自在,否則坐擁後宮佳麗三千人,又那麼的專注投入,怎麼可能就這點兒產量。

多數人認為李淵是一個沒心沒肺、且很窩囊的皇帝,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李淵的一生看似水波不興,實則波瀾壯闊。

少年的李淵就是翻版的松贊干布。松贊干布智戰諸國王子,成功抱得大唐公主歸,李淵雀屏中選,摘得竇氏芳心;中年的李淵胸懷大志,深藏不露,在隋末群雄並起的亂世脫穎而出,並最終奪取天下,頗有捨我其誰、傲視群雄的豪邁;晚年的李淵睿智自信,顧全大局,玄武門之變後主動讓位李世民,給兒子一片施展拳腳的空間。


古代是封建集權制的社會,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同時也意味他擁有支配一切的權利,生殺予奪、暢快淋漓。因此,沒有人心甘情願地將皇位拱手讓人,這也決定了皇權背後始終是一場血腥殘酷爭奪的現實。而皇帝一但失去皇權,雖與尋常百姓無異,但還處處受人監視,如同身陷囹圄,從天上猛然跌落凡間。所以任何一個太上皇非但不會過的瀟灑自在,而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而李淵所面臨的不僅是大權旁落後的孤寂與失落,而且還有兒子自相殘殺,十個幼孫又被誅盡的慘痛折磨與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回憶。所以,李淵是一個傷痛累累的太上皇,他心口上的創傷一輩子都無法癒合,又怎麼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地生孩子呢!

失去權力,不等於也失去了痛苦。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李淵,他可以說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最為倒黴的一個。在位僅僅8年,就被自己的兒子李世民給奪走了皇位,且不但皇位被奪,自己的二個兒子也被殺,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同時與其他大一統的開國皇帝相比,李淵也是讓人最為陌生的,誰叫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讓太多的人都只知道唐朝的基業是李世民打下的,而不知李淵這位唐朝基業的真正開創者,可以說李淵就是一個空頂著“開國皇帝”名頭的開國皇帝。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淵的三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常年積累下來的矛盾在這一天徹底的爆發,這就是“玄武門之變”。這一天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事後,李世民將李建成、李元吉諸子悉數誅殺,並將他們從李姓宗籍中除名,而高祖李淵則是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

三日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次年八月九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次年太宗改元“貞觀”。



李淵在退居為太上皇后,作為兒子的唐太宗也並未過多的為難於他,畢竟李淵都把權力全部交給自己了,甘願退居幕後,他也沒必要再去為難自己的父親。因此李淵雖失去帝位,但日子過得不算太差,前幾年他就一直居住在大唐皇宮中的正宮“太極宮”中。當然“太極宮”畢竟是皇帝的正宮,李淵久佔著這個帝王之所也不是個事,而這點李淵也知道,所以沒過幾年他就主動跟李世民提出要搬出太極宮。



李世民見李淵如此識趣,也是開心不已。畢竟他早已對李淵久佔太極宮十分不滿,在《唐高祖的晚年歲月》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李世民以極其嚴厲的方式罷免了李淵的心腹,昔日的宰相裴寂,怒斥其是造成武德期間“政刑紕繆”的罪魁,實則是“指桑罵槐”,暗指李淵,畢竟在武德後期,李世民政治劣勢明顯,所以藉此以抒心中不快”。而當時的李淵就是在得知此事後,就迅速的跟李世民提出遷宮之事。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大安宮本是李世民未當皇帝之前所居住的“弘義宮”,這個宮殿是一個比東宮、太極宮都要小上很多的地方。



其實隨著李淵從太極宮遷往大安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宣告著李淵的徹底失勢,此時李淵已無任何的權力可言,李世民雖不殺他,但也不會再放他出宮,李淵被李世民層層監視著,是什麼都不能做,只能是在大安宮混吃等死。此後,李淵和李世民雖一起在大安宮舉辦過數場宴席,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他們父子二人的其樂融融,但這也只是表演,也非事實。

“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這就是李世民對於李淵的真實態度,是不屑,是嘲諷,是不尊敬。可以說李世民對於李淵的態度就是二個字“冷漠”,只要李淵不跳出來鬧事,他就什麼也不管,該有的東西李淵不會缺,女人、食物李世民都不會缺他的,但也僅僅只是如此,最重要的自由,李世民就從來沒給過李淵的,李淵不能出宮,不能與朝臣見面,甚至連跟兒子見面都要受限制,究其原因就在於李世民他在害怕,害怕李淵會跳出來做些事情。



當然李淵他也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勢,知道自己什麼也做不了,所以他選擇放棄,選擇接受,他知道自己只要什麼都不做,李世民就不會為難他,他就能安享晚年。因此,在大安宮期間,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什麼人也不見,什麼事也不管,就安於享樂,吃好,睡好,喝好,玩好,李淵晚年的生活就是如此。

那麼想想看,一個帝王被“圈禁”在宮中,他還能幹什麼呢?當時就是造娃。自十七子李元裕開始,到二十二子李元嬰,李淵退位期間一共生了5個兒子,而女兒也無記載,所以到底幾個不清楚,但最少也有一兩個。



只得說李淵還算是幸運的,歷代被逼退位的皇帝最後都沒啥好下場,而李淵雖然也是如此,但好在命還在,還能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單憑這點我想足以。


澳古說歷史


李世民一家子都是演戲高手,還是影帝級的,聽說李世民在殺了他哥哥弟弟之後,就向李淵請求原諒,請求的方式就是叼著李淵的乳頭,還被記錄在了起居注上,編成史書流傳後世 ,被當成孝道的典範在頌揚。



自從李淵退位以後,李世民為了補償他老人家,在皇宮裡專門給李淵修建了新的宮殿,還拼命的往他老爹那裡塞錢,塞美女,希望可以有所補償,這也是李淵兩年生了九個王爺公主的原因。


歷史上記載李世民滅掉突厥後。與李淵就會和解,父子倆一個彈琵琶,一個跳舞,父子間其樂融融。


莽老殼


唐高祖李淵60歲的時候,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因此退位為太上皇,遠離了大唐的權力機關。

雖然失去了權力,淪為了太上皇,但是唐高祖李淵的晚年生活是非常的瀟灑的。

其中最令人稱奇的則是60歲以後,唐高祖太上皇李淵,竟然還給李世民生了好幾個弟弟妹妹,戰鬥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除了生孩子,太上皇李淵晚年時期還有什麼事情要幹呢?

雖然在日常用度等方面,李世民並沒有虧待自己的父親,但是在出行、特別是自由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或者說李淵已經心灰意冷,不想外出了。

但是,實際上在李淵淪為太上皇以後,依然能夠接觸外面的大臣。

唐朝時期最盛大的宮廷宴會,應該就是李世民成為天可汗以後,招待外賓的盛宴。已經淪為太上皇的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以後,還堅持了九年,所以有幸見識到了這一輝煌時刻。

在這次規模空前,歷史影響力極大的盛宴上,李淵也非常高興的來湊熱鬧,並且在宴會上命令突厥可汗跳舞,命令南越酋長唱歌,真正的達到了人生巔峰。

當然,李世民、李淵父子上演了一幕父慈子孝的好戲。

唐太宗李世民不無得意地向李淵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非常,太上皇李淵也非常難得的向李世民服軟,並且稱讚他的豐功偉績。

親口說出了“胡、越一家,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

所以太上皇李淵的自由也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並沒有達到“監禁”的程度,算是各位太上皇裡面非常成功的。


歷史公元



玄武門事變結束後,太子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的鐵桿兒尉遲敬德就身披鎧甲手持長矛來到了李淵的身邊。當然這是奉了李世民的命令,來試探李淵的態度。

李淵就問尉遲敬德來幹什麼?他回答道,太子李建成謀反被殺,奉秦王的命令來保護皇上。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李淵給李世民寫了保證書,要求所有的軍隊都要聽從秦王的號令。

局勢穩定下來後,李世民才敢來看望自己的父親。父子二人達成了和解,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李淵並且頒佈了詔書,把國家的大小事務都交給李世民來處理。


沒多久,李淵又退位稱太上皇,李世民正式成為唐朝的皇帝。難道真的像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那樣,李淵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造子女?

事實上恐怕遠遠沒有這麼簡單,李唐一門是北魏以來的重臣和豪門,也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也是大柱國之一,相當於國家的臺柱子。

北魏原本是鮮卑族建立的國家,這也是五胡亂華的重要成員。北方的遊牧少數民族相當於是貴族民主制,很多首領都有推舉產生。在首領去世時,從來都不缺乏一些篡權奪位、武裝政變這樣的事。


整個唐朝的國風就有很多北方少數民族的影子,比如女子風格豪放等重大特徵。也就是說不管李世民到底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他們家族身上都有非常濃厚的草原血統。

李世民的行事風格就有很多北方有牧民族的特徵,在爭奪皇位方面非常類似北方草原部落的作派。如果李淵不答應李世民的條件,被李世民殺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的最好選擇就是把權力交給李世民。在逐步完成權力轉移後,李淵宣佈退位成為太上皇。這樣才能保住一條命,確保安享榮華富貴,安度晚年。


再者來說,從當時的大環境上來看,李淵也只能如此。當時唐朝剛剛建立沒多久,各地歸順過來的勢力都蠢蠢欲動,民心未附。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就沒有辦法鞏固唐朝的根基。

李淵的兒子裡,最年長的也就這麼三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殺了,能夠穩定天下局勢的也只有李世民了。如果這個時候李淵把李世民給殺了,把太子的位置給了自己的小兒子。

那麼最終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是天下大亂,老李家的江山就沒有辦法保得住了。李世民當上皇帝,穩定了李家的江山,實際上也就保住了李家一門的利益。


皇權面前無親情,鬥爭之下無父子。因為少數民族在政治鬥爭面前從來都是殘酷無情的,兒子殺死父親的事不在少數。李淵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做出一副樣子來給李世民看,讓李世民對自己放心。

失去了權力的李淵實際上是被軟禁了起來,呆在宮裡也沒有太多的事,年紀也不算太大。那麼就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玩兒女人生孩子。

實際上李淵也正是通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一意生兒女”,向李世民表達了一個信號,只要自己能安度晚年,絕對不會出來打他的主意。這就可以讓李世民放心,父子二人相安無事。


新知傳習閣


李淵二十二子,大多應該是李淵當皇帝時所生,生在在退位後的不過五、六個,那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了。


一、李淵退位後先還是住在太極宮,後搬到大安宮,心情絕對是鬱悶的,談不上逍遙自在,但比起後來的唐玄宗被完全限制了自由,李淵還是要好些

李淵被李世民所逼,退位時已經六十多歲了,要說他對丟掉皇位有什麼遺憾,以李淵重親情的性格倒是不至於。但李淵最心痛的事兒恐怕是他的兒子們骨肉相殘,而且是他正妻竇氏所生的幾個年齡最大的兒子。光是李建成、李元吉的死已經對李淵打擊很大,李淵曾求李世民放過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但李世民一個都沒留下,全部殺掉了。此事,恐怕成為了李淵心底更深的痛。想當初,李淵對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寵愛有加,甚至賦予了他們幾乎與自己一樣的權威和權力,然而,到最後,李淵只剩下李世民這一個對他充滿怨恨的兒子。

李淵晚年還是有一定自由的,然而要很大程度的影響國事已經不可能,更何況他也沒這個心情和意願了。做為唐朝開國宏偉事業的象徵,當一些重要的禮儀活動舉行時,李淵會被請出來露一露臉,向外人展現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二人其樂融融的畫面,而實質上父子二人已經產生了很大隔閡。私下裡,李世民不願意去參拜太上皇李淵,而李淵也無意和皇帝李世民一起出遊。

二、退位的李淵是不是躲在後宮裡生孩子?其實,李淵二十二個兒子裡,最多隻有六個是在他退位後出生的

從他兒子們出生的時間可以推斷,早年的李淵其實是個比較專情的人,也印證了他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母親竇氏關係很好的說法。李淵早年,除了第五子李智雲,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四個兒子都是竇氏所生。太原起兵後,李建成丟下李智雲逃跑,結果李智雲被隋朝官吏所殺(這應該是李世民欽定的說法),李玄霸(李元霸原型)早死。於是,李淵在起兵初期,只有建成、世民、元吉三個兒子,他對這三個兒子一視同仁,都十分寵愛,為他們以後的劇烈爭鬥埋下隱患。

從第六子李元景開始,一直到第十六子李元慶,都可以肯定,那都是在李淵在位時所生,李淵的兒子們,以他在位時出生得最多,這當然和他當了皇帝后,後宮人數增多有很大關係。

從第十七子李元裕開始,才有可能是他退位後所生(這都不能完全肯定),他退位後所生的兒子最多也就六個。

對於李淵這些小兒子的出生,李世民倒是抱著很開放的態度,甚至向這些小弟們展示出一派友愛大哥的形象(此時的他還真是實際上的老大了,無論從帝國還是從皇家排行來說)。

三、說李淵兩耳不聞窗外事這是有問題的!李淵只是不在處理國事了,李世民也不可能讓他插手,但但凡需要李淵出席的場合,李淵都表現得極為得體

最典型的事例大概就是李淵歸天前一兩年,出席打敗突厥可汗的慶功宴了。長期不去看李淵的李世民向李淵敬酒上壽,李淵歡笑大樂。他讓被擒的突厥可汗當眾起舞助興,對李世民讚歎道:從古至今,能以中原掃清漠北的,讓北方胡人和南方越人合為一家的,只有你做到了。李世民當著眾人的面,也捧李淵的面子:兒子自幼聽您老人家的慈訓,做什麼事兒都是聽太上皇您的成算,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於是,父子二人相對起舞,其樂融融。

這就是李淵,一個活得非常清楚的人,沒有這份頭腦的清楚,他不可能奪得隋朝的天下。雖然他建立唐朝的功績被李世民刻意弱化,然而深入歷史你才知道,李淵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個個出色,那都是李淵一手教導出來的,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李淵最無奈的,只怕是把這幾個大兒子都教導得太出色了,以至於人人如虎如狼,非要吃了對方才罷休。

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李淵後來生的小兒子們,他大多隻負責生,而不親手調教了,因為這樣,反倒讓唐太宗李世民能夠去展現一番好哥哥的風采。


星火辰


簡單來說,是李淵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

唐高祖李淵心裡那個苦啊,皇帝當的好好的,忽然有一天,皇宮喊殺聲大作,不一會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進來告訴他:陛下,你兩個兒子造反死了,現在咋辦?

“咋辦?當然交給我另一個兒子李世民啊,我早就想把皇位交給他了。”李淵想都不想就說。

這一天,是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後又派兵把侄子們全滅了,要不是李淵機靈,大唐第二天就得換主人。

李世民沒有親自去找李淵,自然是不想揹負弒父弒君的罵名,所幸李淵也沒活夠,父子兩個最終見面,抱頭痛哭,然後李淵就準備退休了,從看到尉遲敬德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這個王朝不再屬於他,他得騰地方了。

政變三天後,李世民成為太子,掌握了所有軍政大權,成為大唐實際掌權人。八天後,屈突通鎮守東都洛陽,關東穩住了。

十二天後,李淵表達了退位的想法,李世民推辭,哪能那麼快啊,朝廷還沒換血完畢呢。

一個月後,秦瓊、程知節、尉遲敬德等封將軍,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任宰相,天策府的人已經完成取代朝廷。

又一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李淵退休,迎來“美好的”退休生活。

這一年,李淵正好60週歲,正好的退休年齡,不愧是大唐開國之君,就連退休都要跟未來保持一致。

在最初的兩年,李淵的生活是挺不錯的,他還住在皇宮太極宮,雖然行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質生活非常豐富,後宮也沒有裁減,還不用勞心政務,日子真是美滋滋。

不過這主要是因為李世民的注意力放在朝堂上,他在樹立自己威信的同時,著重清除李淵留下的痕跡,政策能推翻就推翻,能否定就否定,甚至發出“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這種批判話語,要知道,李淵還好端端地坐在太極宮呢。

李世民肅清朝堂後,終於把手伸進了太極宮,他以恩賜為名將太極宮中的大部分宮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宮女放歸家中嫁人,大約有三千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伺候李淵的宮女,自此以後,太極宮就冷清多了。

冷清是愁不壞李淵的,讓他發愁的是李世民此舉釋放出的信號,他不該再住在皇宮中了,李世民才是大唐的皇帝!

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主動提出搬出太極宮,李世民很慷慨地把自己的老房子給了老爹,也就是當初李淵賜給他的宏義宮。

宏義宮只是曾經秦王的居所,無論是位置還是規模都不能和太極宮相比,不過李世民不管,改了個大安宮的名字,就讓老爹住進去了,史書上的記載還是“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

李淵要是看到這記載,估計能砍死史官,他要是有辦法,哪裡會搬出太極宮,皇宮比不上親王府嗎?

搬進大安宮後,李淵跟李世民就很少見了,此時李淵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他也識趣,李世民不叫他,他幾乎不出大安宮,以免遭兒子猜疑。關鍵是接下來的幾年李世民好像忘了自己老爹還在世,從來不請安,有什麼宴會之類的也不叫上李淵。

天天窩在家的李淵還能幹什麼呢?只能跟為數不多的妃嬪過活,外面不得不佩服李淵老當益壯,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入住大安宮第二年,六十多歲的他還得了一個兒子,就是日後的滕王李元嬰,今天南昌的滕王閣就是他建的。

就這樣過了幾年,到李淵六十八歲那年,李世民宴請西突厥使者,難得地邀請李淵,一干重臣大將也在旁陪坐。

從李元嬰的降生來看,這位見慣風雨的開國皇帝心理素質爆表,兒子的猜疑完全沒能擊倒他,不過在宴會上,看著西突厥使者的唯唯諾諾,他不由得想起他當初起兵時,對東突厥那是百依百順,可短短几年間,東突厥已成過眼雲煙,被唐朝消滅,西突厥也不敢輕視唐朝,估計李淵心中也在感慨,讓位給李世民才是最正確的決策吧。

心裡想著,李淵還向旁邊的長孫無忌等人感慨:“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這話給李世民聽到了,老爹這是在表揚我啊,我豈能沒有表示,隨後給李淵敬酒的時候,李世民也給李淵戴了高帽:“哪裡哪裡,都是老爹定的方針好!”(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李淵笑開了懷,父子倆和好如初。

同年,李淵又一次出席公開活動,那是一次大閱兵,閱兵後的宴會上,李淵充分見識了兒子治下的大唐國力,史載“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曾經難以征服的外敵,如今都是他隨意指使的臣屬了,李淵由衷地感覺到欣慰,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李世民很適時地又來互捧:"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說的李淵高興壞了,六十多的人還喝到半夜。

這一年,李世民對李淵的態度是真的扭轉了,他接受了監察御史馬周的建議,決定在擇定龍首原建造一座浩大的新宮(即大明宮的前身),給李淵居住。

可惜,次年,李淵就辭別了大唐盛世,遺言就是一切從簡,李世民聽了,準備一番後,將李淵葬入獻陵。


平沙趣說歷史


李淵有一個強勢能幹的兒子李世民治國,他確實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安享晚年。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李世民就算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淵當了太上皇也不能過問國事,否則會有性命之憂。李世民各方面都比李淵強,在李淵主政的時候,很多大政方針都是李世民制定的,也是李世民執行的。因此將國家交給李世民,李淵還是放心的,他住在太極宮中,除了與嬪妃們造人外,還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退位後的李淵依然住在皇宮中,每日與嬪妃為伍,也可以接見大臣,但是沒有決斷的權力。當初李世民屠戮侄兒時,李淵苦苦哀求李世民放過他的孫子們,但是李世民依然將這些侄兒全部屠殺。

公元629年4月,唐太宗李世民將太上皇李淵從皇宮中遷出,安置在大安宮,並遣散太極宮的大部分宮女,讓她們出宮嫁人。大安宮原是李淵為秦王李世民修的府邸,後來李世民將宮名換成大安宮,供父親李淵居住。進了大安宮後,李淵深居簡出,也不接見什麼大臣,日子過得悠然樂然。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公元632年,監察御史馬周直接斥責李世民不孝,馬周提出了兩點:其一、太上皇居大安宮不合禮制;其二、李世民當了皇帝基本沒有去看望李淵。

公元633年,李世民舉辦大型宴會,突厥和南蠻首領都參加了這次宴會,太上皇李淵也參加了。在酒酣耳熱之際,李淵讓頡利可汗跳舞,讓南蠻子首領馮智戴寫詩。頡利可汗還當真當眾獻舞一曲,李世民趁機拍李淵的馬屁:父皇你看,如今北胡南蠻都成了一家人,在歷史上都是從未有過的呀,這全是父皇你的功勞啊,我做兒子的只能高山仰止啦!李淵十分高興,也表揚了李世民幾句,從此父子關係緩和。李淵當了九年的太上皇,這期間他又生育了30多個子女,其中著名的是滕王李元嬰。


大秦鐵鷹劍士


玄武門之變是李淵的不幸,可能也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不幸,卻是大唐帝國的大幸。

大唐帝國迎來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正是有了這位偉大的皇帝,海外華人才得以自豪的宣稱我們是唐人。

在我們的印象中,李淵是一個昏庸甚至有點猥瑣的老頭,其實歷史上的李淵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李淵就像一個了不起的操盤手,任憑大盤上下震盪,始終沒有脫離他的掌握。

李淵的人生頂峰,是在他當皇帝這段日子裡,他一方面控制著整個大唐帝國從勝利走向勝利,巨大的成功感包圍了他,他在生活上也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在當皇帝的不到十年裡,他的子女的數量呈幾何數量爆發式增長。

然而,隨著尉遲恭持著大槊渾身殺氣地站到李淵的身邊,李淵的幸福生活終於終結了。在看到尉遲恭的第一眼時,李淵就感到了心裡的刺痛。

當尉遲恭大大咧咧的告訴他太子齊王造反,秦王已經誅殺了他們的消息時,李淵的心在流血,什麼造反,朕已經六十多了,還能有幾年,太子只要在等幾年,他就是皇帝了,他還要造反嗎?

二郎你是好樣的!

此刻他想到了很多人,想到了他的姨夫隋文帝,他的表弟隋煬帝,他心中一陣嘆息,歷史又要重演了嗎?這就是當年二郎勸我化家為國的代價嗎?這個代價也未免太昂貴了!

但這個念頭只能一閃而過,因為更重要的生存問題接踵而至,二郎會不會學他的表叔楊廣?不行,絕不行!無論如何我都要活下去!

李淵下定決心後,開始了他的表演,他用最大的能量平復震驚的心情,語氣平和的說著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表彰著殺了自己愛子的儈子手尉遲恭,儘管他的內心在滴血。


為了生存,為了顏面,李淵識趣的退位了,李世民登基,李淵的住房也被重新安排,太極殿不能住了,他被強遷到了大安宮。

自此後,李淵開始了放飛自我,整天喝酒,造人,賭博,就如同所有紈絝子一樣。只是你不知道的是他喝酒,喝的是悶酒!他鬱悶,他失落,從在雲端的大國帝王變成一個被強迫退休的老頭,巨大的權利成了昨日黃花,圍在自己身邊的大臣們都趕著去抱二郎的大腿去了。

去吧,去吧,當年你們也是這樣拋棄隋朝小皇帝的,那小孩子算起來還是我的侄孫呢!好在還有裴三這個老東西能來陪我說說話,不過聽說他也要出京了,朕身邊的說話的人也要沒有了。唉!

他天天眠花宿柳,其實他只能在後宮中尋找到當年朝堂上指點江山的雄風。


他賭博,別人賭博是為了樂趣,他賭博卻是苦澀的,他是做給二郎看,二郎,爸爸已經是一個廢人了,爸爸已經不再把天下放在胸中了,你可以放心了吧。

二郎啊,當初你們兄弟五人(還有玄霸,智雲這是李淵五個最大的兒子),現在我只有你一個大兒子了,我都這樣了,你可不可以多來看看我!

李淵近乎於哀求的表現讓李世民徹底放心,但是李世民始終不願意多去見見自己的父親,幸好長孫皇后時常帶著承乾,青雀去看望爺爺,這也讓李淵灰色的生活有了一些亮色。

就這樣李淵不鹹不淡地過了幾年,突然一個消息如同炸雷一般在李淵耳中爆開,二郎滅了東突厥汗國,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被活捉了!

李淵聽到這個消息,不禁老淚縱橫,二郎,好樣的!朕的屈辱,我華夏男兒的屈辱終於被你用鐵與血洗刷乾淨了!

李淵遙想當年晉陽起兵為了爭取東突厥支持,李淵卑辭厚幣向突厥稱臣,這是李淵心中永遠的痛,這就像一座大山,在每一個午夜夢迴壓得他透不過氣,終於有一天他的寶貝兒子為他移走了這座大山!

這一次,在慶功宴上,李淵開心的像一個得到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他彷彿重又回到了幾年前,用不可質疑的口吻命令頡利為大唐皇帝跳舞祝壽,他看著漠北的雄鷹如同一隻溫順的小雞一樣在手腳不協調的跳著舞,努力取悅自己的樣子。

他終於和自己的兒子和解了,也和自己和解了,二郎,你真是一個好皇帝!你真是朕的好兒子!大唐交給你朕真的很放心!   

他老淚縱橫的摟住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也緊緊抱住自己的父親,就像小時候一樣,此時所有的猜忌,防備,不甘,屈辱,小心翼翼都成了過眼雲煙,太上皇與皇帝面對面唱著,跳著,其樂融融,開心之極,這兩個人的心結終於打開。大唐的兩位最尊貴的人的手再次牢牢的拉在一起。   

從此以後,李淵這才做回了自己,他才感受到了太上皇的富貴與尊嚴,他平穩度過了人生最後兩年,最終沒有任何遺憾的告別了這個世界。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他會去向李建成懺悔,大郎,你不該怪二郎,二郎他不是一個好兄弟,但他是一個亙古未有的好皇帝!

我知道你做皇帝也應該不錯,但是爸爸瞭解你,你不可能達到二郎的高度。其實錯在爸爸,爸爸不應該在當年給了二郎希望,又親手毀了這個希望,這就種下了你們兄弟失和的種子,其實我不應該立你做太子的,如果立二郎,我相信他的胸懷,你們可以活的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