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贊同嗎?

拆那小哥哥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就是,志向不同,不能一起謀劃共事。也就是說,真正默契的合作者,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同呼吸、共命運。

如果沒有心靈層面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那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這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但是,在有的時候,本來雙方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但如果通過情感去感化對手,這種時候,他們就能求同存異,這樣,合作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君子也可以合而不同!



曦雲夢


“道不同,不與之相謀”!此言真矣。[祈禱][祈禱][祈禱]

“人過一百,形形色色”出身不同、經歷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也不同、效果也不相同。志同道合,相處起來,得心應手,感覺到快樂,就會事半功倍;貌似神離,相處是種精神折磨或損耗,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當斷不斷,必受其害。道不同,決不與之相謀。[玫瑰][玫瑰][玫瑰]



李文通872


道的不同理解

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當然,“道”在這裡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感嘆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志向啊!”(《史記·伯夷長齊列傳》) 這是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 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說的這種情況呢?”(《史 記·老莊申韓列傳》) 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道不僅僅指簡單的志向或興趣,它在哲學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東西,統領著世界,可以理解為人的境界。




薈文堂主


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對這段話的解釋,其他幾句爭議不大,句子的含義基本上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出來,爭議較大的是“無友不如己者”。

簡單歸納了一下對這句話含義的解釋,大致有三種:一是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二是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三是不要與道不似己的人做朋友。

千百年來,三種解釋,大師們引經據典,各抒己見,見仁見智。作為一名中華古典文化愛好者,我無意也無力考據孰是孰非。在這裡,我只是想敞開自己的心扉: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與道不似己的人為友!

道不似己,就是與自己不是一條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要往東,他要往西,與這樣的人為友,豈不累死?

道不似己,就是對事物的認知與自己大相徑庭。人上一百,種種色色。對一件事情,因人的不同而有許多種不同看法,很正常。我們可以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並以一顆包容的心,吸納其中有益的地方,但沒有必要讓自己筋疲力盡、聲嘶力竭地迎合、說服、統一別人的觀點。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你就算是說破嗓子,別人也不一定會認同你。那樣,豈不是也會急死、累死?

道不似己,就是與自己沒有共同的興趣與愛好。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是成為朋友的前提與基礎。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追求,共同語言從哪裡來?所謂的同甘苦、共患難又從何談起?怎麼能夠愉悅相處、共同提高?漫漫人生路,又哪裡指望能相扶相攜,一直往前走?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真正的朋友,資源、地位、見識一定相當,即使有些友誼,看起來超越了階級,但觀念的水位,也一定是相似的。朋友,不要為這個世上道不似己的人太多而憂傷,在遼闊的生命裡,總會有幾朵祥雲為你繚繞;不要在道不似己的人那裡浪費自己寶貴的時光,去懂你的人群那裡,在懂你的人群中自由徜徉吧!


夢緣甘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生路哪能都一樣呢?不相同很正常,不相謀也很合理。總歸一句話 ,做好你自己!

這讓我想起一副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

凡事只求半稱心。

享得了別人想不到的福,就得受得了別人受不了的苦。

一群人覺得你不好,和一個人覺得你不好,其實都一樣,有可能是你擁有了他們沒有的。人哪,向後看容易,向前看就難了 。你走得快了,擁有的多了,就得受得了周身異樣的目光和紛亂的言語。受不了這些你就和他們一樣,把鋒芒都用泥土蓋上,低到塵埃裡。受得了這些你就披荊斬棘一路向前,誰的建議都別聽。因為建議這東西要是管用的話,說話的人自己幹嘛不做呢?人生就是條單行線,誰又能比誰多出多少經驗?

努力的闖,低調的活,全憑自己的選擇。

但要記住:給自己留後路,給別人留活路!這才是你人生該走的路。畢竟天道昭彰,報應不爽,“因果”都是在你結了“果”時,才幡然了悟“因”的,多恐怖!因此啊,對人“放開”,自己“看開”,該幹嘛幹嘛得了,你說呢?!



夢裡煙嵐


每個人對自己的道路都有標準,正所謂:“人各有志!”,這是強求不來的。就如同“不食嗟來之食!”別人的施捨,他認為是對自己不尊重,到最後餓死,這是傻乎乎的人格邏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也蘊含著“道不同不相與謀”的道理,這裡的道是人生的方向、價值觀不同、也指各人的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等之類的

“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 屑於老子。”(《史 記·老莊申韓列傳》)。這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一種解釋,兩家的主張、價值觀念、學術觀念就造成了兩方樂觀上的敵對!

就比如現代人,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可以“道不同,相為謀”的,這種現象在當代是屢見不鮮的。這也不能說什麼,只能說為了“生存”二字!

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得變相的看待。對人、對事、根據不同的場合來說!道的哲學概念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只是沒有去想,這是自己潛在的道!

而且道不僅僅指簡單的志向或興趣,它在哲學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東西,統領著世界,可以理解為人的境界。











孤城裡的夢


深以為然。古人的我就不說了,畢竟比較久遠,我就說說近代的事。由孫中山國父主持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軍取得節節勝利;由西安事變促成蔣介石參與領導的,第二次國共合作,雖然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可是整個合作期間的摩擦不斷,更是發生了駭人聽聞的"皖南事變”,幽禁張學良,殘殺楊虎城,拒絕組建聯合政府,而不久就爆發了全面內戰,直至國民黨慘敗而只能退居臺灣苟廷殘喘。

所以,相近或相同的事情,由相同理念或志向的人一起做事或創業,往往能愉快合作,從而產生積極的結果;而一旦由不同理念或志向的人一起做事或創業,就會產生非常嚴重或不想看到的後果。不知這樣的回答,題主是否滿意。


中華統一促進會


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當然,“道”在這裡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感嘆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志向啊!”(《史記·伯夷長齊列傳》) 這是 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 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說的這種情況呢?”(《史 記·老莊申韓列傳》) 這是 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道不僅僅指簡單的志向或興趣,它在哲學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東西,統領著世界,可以理解為人的境界。


孫慶元


贊同,道不同說明不是一個路上的人,也可以說不是一個圈子的人,既然不在一個圈子,彼此生活方式和習性,世界觀、價值觀都不一樣。道不一樣了,就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這裡的 謀 我認為是融洽相處,或者一起研究個什麼的意思,並且有共同志向!

這就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最好解釋,對牛彈琴沒有一點意義,只有找到知己,才能讓人愉悅。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也是對“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最好解釋。

所以,古人這種大智慧的文化結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人生哲理!


鴻域


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指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出自 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同,指的是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不過,觀點不同並非道不同,因為君子需要容納不同的觀點,但不容納目標不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