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的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長平之戰,當時換誰誰死,廉頗不被換掉的話,可能最終結果是戰國四大將中,就沒有廉頗的地位了。

不換將由廉頗帶領趙國軍隊,當時已經處於劣勢,廉頗之所以採取守勢,是沒有與秦軍決戰的能力,一點勝算沒有,不得已而為之,只能守。

換將趙括,趙括的確有空談兵法之嫌,趙括的母親最後沒死就是證據。以前將軍沒把仗打好,家裡的人要被治罪的,就是說趙括戰敗了,他母親也要被殺死!很殘酷是吧?那時候就是這樣的。

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的時候,趙括母親求趙王不要用趙括,趙王堅持要用趙括。這時趙括母親就向趙王提了一個請求,假如趙括不能勝任的話,請求趙王不要治她的罪就可以了。趙王當時答應了。

那麼為什麼趙括母親要提這個事情呢,原來趙括父親趙奢活著的時候,與兒子趙括談論兵法,趙奢提出的問題難不倒趙括,結果趙奢卻背地裡搖頭嘆氣。趙括母親就納悶了,為什麼咱兒子這麼聰明,你嘆哪門子氣呢?

趙奢說,真正的戰爭,生死存亡!哪能象趙括說的這麼輕鬆,說說可以,真正幹起來的話,會說的幹不過會做的。趙國不用趙括就罷了,一旦用趙括,必然沒有好結果。

正因為有了趙奢的話,趙括母親才擔心趙括會壞事。她勸不了趙王不用趙括,但是總得給自己留條路吧,於是就請求不要連坐自己。

趙括作為將軍,當上將軍就趾高氣揚,買房買地,他母親就把他和趙奢進行對比,趙奢當年當將軍拿到賞賜都分給了部下,整天不著家,忙著部隊的事。而趙括得到賞賜,首先就是擺譜不可一世,然後買地買房,還收禮什麼的。這麼一比較,趙括母親覺得應該信自己老公,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嘛。

所以說趙括的軍事才能,基本上就是嘴上有功夫,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根本就不可能匹敵秦國將軍,何況秦國軍隊暗中換將,開始的將軍就把廉頗打的不敢出頭,最後換的是白起,趙括就更無勝算了。

當時趙國的將軍,只有廉頗和李牧,廉頗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中先敗了兩次,才放棄主動出擊的,明顯不敵秦軍。

李牧是個攻防兼備的將軍,但是若換成李牧,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勝算還是非常小,能幹個平手就算不錯了。


乙丙丁6


這場戰役最後證明,廢物是廉頗而不是趙括。

有人總是說,廉頗是拖住秦軍,以老秦軍,最後反攻秦軍取勝。其實這是長平之戰中最大的謊言。先說軍隊。廉頗手下四十五萬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黨的難民殘軍。而他面對的是五十萬精銳的秦軍。請問,如果交給你,你能夠打贏嗎?就是給白起他也打不贏。廉頗為什麼築壘死守,那是打不過秦軍才死守的。不是什麼用計謀!

其二,再說糧食。秦軍用漕運運糧,效率遠勝過其他國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請你在歷史上找找,什麼時候秦軍因為後勤缺過糧食。所以說,想消耗秦軍,疲勞秦軍,然後取勝是赤裸裸的謊言!

如果對峙下去,會出現什麼情況。我請大家參看王翦滅楚,最後對峙到楚國撤退,王翦一舉就滅了楚國,損失輕微,也沒有象白起一樣付出死亡過半的代價。

正是廉頗的無能,讓趙國陷入了滅頂之災。是趙括拼死一搏。把秦軍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後來的合縱基礎,合縱成,在邯鄲城下打敗秦軍,再次奪回了上黨和太原一帶,勝利結束了上黨戰役。


歷史笑春風


長平之戰央視軍事頻道以地圖輔助,詳細講解過;趙括是敗於國力,並沒犯一絲錯誤。這場戰役的關鍵點是截糧道包括水道;趙軍發起攻擊後,面對拼死一戰的趙兵,秦軍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後方退去,但這是死地,後面是個大湖,也是秦軍的水源。趙括看到了這一點,於是親率精銳騎兵追擊,秦軍不得不丟棄所有錙重爬上了山,趙軍順利截斷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這時如果雙方都不增兵,趙軍勝定了,三國時馬SuO銜亭之戰證明了這點;魏軍斷了水源,幾天後蜀軍就崩潰了。然秦王盡起傾國之兵,再發十萬兵配合白起後備的三萬騎兵硬生生截斷了趙軍糧道,而趙國國內已無法派兵打通,輸在國力,至馬殺盡,人相食時趙軍才降,也是可憐。一斷水,一斷糧,都是高招,但還得看國力啊。


月日兮


其實秦統一天下並不是將軍有多厲害,關鍵是制度,軍功制是秦國能夠勝利的關鍵,秦軍全是平民,裝備自給,看人頭給獎勵土地和軍銜,所以打仗是他們成功的唯一機會!所以制度才是最厲害的武器!而將軍只有在軍士樂於戰爭的情況下才能指揮的遊刃有餘。

趙軍屬於抵抗軍,本來就是害怕秦軍的,所以不敢進攻很正常,進攻了害怕死而退縮也很正常,並不是趙括能改變的,他很希望勝利,但是指揮的效果並不理想,軍人沒有按照他的想法作戰可能性很大,或者說沒有能力按照他的要求作戰也有可能!

再下來說就是可以比喻為狼群與牛群的故事,狼可以單獨作戰,狼可以並肩作戰,狼可以狡猾作戰,而牛群只有一個辦法,拼死守城,牛角對外,狼離開了,再逃跑,如果狼一定要吃點牛,牛必死無疑。只有一種可能,牛群知道遲早死亡,拼命向一個方向逃跑,死一半還能留一半,這是最好下場。但是牛群一般都比較笨,容易被狼群欺騙,引誘投降或者威逼利誘,在強大的盜賊面前無辜的市民只有一個結果,死!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被土匪打兩個巴掌,良家婦女基本都被睡了,但是被熟悉的男人打兩巴掌根本不可能讓睡,所以再強力面前,在厲害的人都是一個結果,死。

這下大家知道為什麼日本打中國的時候,反抗多麼不容易了吧,知道南京大屠殺多麼容易了吧,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可以有多個機會選擇,而是敵人想怎麼樣玩就怎麼樣,智力水平一樣的情況下,敵人要怎麼殺就會讓我們怎樣死。

所以大家討論戰爭的時候多分析背景,多分析兩軍情況,多分析軍人狀態和他們的制度。比如朝鮮戰爭,敵我兩軍情況,根本不是誰指揮的問題,而是兩軍制度不同,我們的軍人也許沒有強大的武器和體魄,但是我們有制度,必須勝利的制度。



楊樹v無心大師


戰爭,打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強大與否,對戰爭的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戰爭的主體是人,人的能力大小,也對戰爭的走向,有重要的影響。

先說說抗日戰爭吧,中國和日本的國力之差,很明顯,但是,在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團結抗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相反,甲午海戰,大清與日本的綜合國力,相差無幾,但是,日本眾志成城,打敗了內部腐朽的大清帝國。

所以,再回頭看看長平之戰,秦國綜合國力強於趙國,但是,並不是說趙國沒有機會。

假如,趙國措施得當,立於不敗之地,那麼,秦國想打敗廉頗手下的趙軍,那也是不可能的。假如,秦國將相失和,秦襄王愚蠢,或白起和趙括一樣,那麼,趙國戰勝秦軍,很有可能。

但是,秦王英明,秦將白起一代名將,沒有給趙國機會。相反,趙國反而犯下大錯特錯之舉。臨陣換將,換下老將廉頗,換上雖懂兵法,卻無實際能力的趙括。並且,趙括為將,是帶著只攻不守的趙王的謀略來的。我們知道,戰爭之攻守,應根據戰場形式,而隨機應變。豈有事先按圖索驥而行之。戰爭之謀略,神鬼莫測,方謂之神。若行動被敵人全部猜中,那還打個毛線。所謂,神乎神乎,至於無形,敗敵必矣!

所以,趙國敗了,首先敗於趙王,其次敗於趙括。假如用廉頗為將,最少,趙軍不會敗的那麼慘不忍睹,被坑殺四十萬,使趙國徹底沉淪。

所以,趙王不干涉,繼續用廉頗,趙雖不勝,但是,至少不會大敗矣。



勇哥說彩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那麼該派誰呢?趙國因為糧草告罄於是問廉頗可有退敵之法。 廉頗無勝算。 於是才有趙括的換將。是死馬當活馬醫, 趙王不敢讓趙括上因為他從未上過戰場。 到後來廉頗無法退敵。趙國已經耗不下去了, 於是才換將。不要老拿國力說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多了去了,再說秦趙國力差距真這麼大嗎,打仗輸就是輸,從君主,主帥,將領,士兵相比秦趙各有優劣,但在統帥這點上白起確實強於趙括,大規模作戰白起確實第一,這不可否認。廉頗真那麼牛逼的話,就不會守長平3年而不出,橫掃六國百萬軍隊的就不是白起了,統一中國的也不是秦國,而是趙國,說白了,廉頗是知道打不過秦軍才堅守,你以為他有功不立他傻呀。

趙國廟堂選擇趙括就是因為秦趙對峙幾點趙國已經無糧,他們會不知道廉頗的堅守是最穩的方式?只是國力不允許再拖,值得決戰。而趙括初戰對決戰神白起,排兵佈陣絲毫不弱下風,只是國力不濟,不然必是名將。一個優秀的將領在作戰時,首先要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才是消滅敵人。請大家看一下趙括的戰法,他讓趙軍立於不敗之地了嗎?從他上任之後就沒有抓住任何一個戰機,反而是被白起牽著鼻子走。這樣的人竟然還有人為他洗白?廉頗採取防守策略是因為秦軍沒有給他破綻,他是在等機會。同樣,秦軍遲遲無法打破廉頗的鐵桶陣,也是因為廉頗沒有給秦軍破綻,秦軍沒有戰機,所以才有了反間計拿掉廉頗,創造戰機。

輸的根本原因確實是國力,廉頗的打法中規中矩,長期下去,沒有變故的話,趙國會被拖垮,當時趙國的人緣很差,沒有國家願意借給它糧食;趙括的上臺滿足了以趙王為首的統治者的訴求,但時局朝著不利於趙國的方向變化,一仗下來把胡服騎射的老本輸光了!趙國的統治階層一直在犯這種錯誤!廉頗至少面對秦軍挺住了。今人亂說,什麼趙國國力不行經不起長戰,其實兩軍相爭,也是看誰更能熬得住,熬得久,不見得誰的國運好,時間久強國發生變故,就是弱國的機會,如:近代中日、美越之戰。所以可惜了廉頗。

從戰爭態勢上講,秦強趙弱,秦人來勢洶洶以圖速戰速決,廉頗避而不戰是最佳選擇,有幾次戰鬥失利,也是試探性的看看秦軍戰鬥力和戰鬥水平不能算敗,這才是真正有謀略的將領,秦軍悄悄換將白起反過來也說明廉頗防守戰略的正確,若不換廉頗,戰爭勝負也未可知哦。如廉頗一直防守,一旦兵敗,趙必亡!趙括出擊兩敗俱傷,秦以無力進攻邯鄲,就算進攻邯鄲,其他五國必定插手,秦必敗!很多人說趙括沒帶過兵,是不對的,趙括戰鬥經驗豐富,跟著他爸沒少打仗,長平是他第一次做主帥而已!

當時的秦國國力如日中天,秦軍幾乎是戰無不勝,自商鞅變法以來的一百多年秦國又打過幾場敗仗?廉頗本來就是個以擅長防守著稱的將領,在絕對國力實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廉頗又能怎麼辦?要怪只能怪趙王貪圖眼前利益給了秦國動武的藉口。貶低趙括的都忘了一個先決條件,廉頗堅守三年,趙國國內已經沒有糧了。後來趙括的一系列戰術都是建立在糧草快斷絕的基礎上。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極其重視個人名聲名望的,趙括從某方面講確實是替廉頗背鍋的。就趙國的戰爭資源而論別說李牧晚出生那多年,神仙也贏不了。看看秦國未戰之前的動員,外交、輿論、軍事、上做的準備,再看趙國四面楚歌,暫不說周邊敵人,靈王帶出的胡服騎射年輕的有生戰鬥力還有多少,再看糧草外交,王的運籌帷幄或者老謀深算的能力沒看到哪一點能和秦比。

廉頗手下應該只有二十多萬人,趙括上任時又帶了二十萬過來。以廉頗之前的敗績來推算他終究守不住,這個邏輯未必成立。因為有可能之前地形比較開闊,趙軍要守住就要和秦軍直接交戰不是對手,但是失利後退之後,地形變成狹窄的山道,還有依山而建的城關,防守就變得容易了,甚至可能只要幾萬人就能夠守住,其他人後撤到補給容易的後方基地修整輪換。

廉頗適合防守反擊,趙括適合正面突擊,後來的李牧適合野戰與游擊戰。是趙王策略失誤造成的,首先戰前外交失敗致使後來對峙階段,無外援又無法借到救命的糧草。其次應該打著恢復韓國故土匡扶正義的大旗,而不是將上黨郡據為己有。將上黨據為己有本來就有趁火打劫秦軍勝利果實之嫌,這樣出兵本來就師出無名,當然也不可能會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援助。再次趙國與秦國本身實力太過懸殊,不適合長期對峙,只能伺機而動速戰速決,而不是對峙三年糧盡援絕後才想起速戰速決來。最後趙軍騎兵為主,適合野戰與奇襲而不是防禦。秦軍主要是步兵的戰陣再加騎兵的輔助,秦軍適合正面攻堅戰與攻城戰。前期的正面攻堅戰應該用擅長正面突擊的趙括,後面相持階段應該用擅長防守反擊的廉頗。


歷史深度揭秘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廉頗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齊名的戰國四大名將,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可以這樣說,長平之戰如果廉頗不行,那麼諸侯國任何一名將軍都不行。當時形勢是秦強趙弱,雖然趙國胡服騎射,但是無論單兵作戰還是整體實力上依舊無法對抗秦軍。這種情況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條,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辦法就是據險而守,苦撐待變。廉頗選擇在長平依山傍水,深溝壁壘死守,完全是明智之舉。秦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遠離本土作戰,巴蜀糧倉遙遙千里,遠水不解近渴,這時候急於決戰的應該是秦國,而不是趙國。退一萬步講,即便是趙國糧草不濟,但是還有辦法可想,而不是向秦軍發動自殺式攻擊。事實證明,堅守非常正確。長平慘敗一年後,秦軍再次攻打趙國,將邯鄲裡三層外三層團團包圍,趙國在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堅守邯鄲兩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長平再困難也比守邯鄲容易吧?最後終於等來了信陵君竊符救趙。

再說趙括本人,他父親對他的評價極差,認為他就是個誇誇其談,自以為是的人,趙奢曾經對趙括母親說,這孩子不適合當將軍,因為他把帶兵打仗看的太簡單了,我一生謹小慎微,外加運氣好,總算沒有犯大錯誤!他要是帶兵打仗非得闖大禍不可,輕則身首異處,重則全軍覆沒,遺害國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記也記載了他母親極力反對趙王認命趙括為大將軍,並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禍及全家。可見趙括這個人多麼不靠譜。

東周列國志裡面記載,趙括下令傾巢出動追擊秦軍,遭到了很多名將的反對和質疑,其中就有當年的名將樂毅。結果這傢伙剛愎自用,最後走上了不歸路,同時賠上了45萬趙國生力軍。長平慘敗的後果極其嚴重,根本不是你說的什麼重創秦軍,當時要不是範睢嫉賢妒能進讒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勝追擊,趙國肯定是萬劫不復。

失敗的趙國,國運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本來人口不多的趙國,幾乎家家帶孝,戶戶哭聲,這哭聲完全是對趙括的控訴和詛咒。

戰爭結果就是有勝有敗,實力不如對手,失敗很正常,但是失敗也分小敗,大敗和慘敗,廉頗在長平幾次小敗只是皮外傷,趙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當,用慘敗都無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廢物,天理難容啊。


鋼鐵俠舅舅592


偉大的軍事家、文學家趙括為中華民族還是作出了卓絕貢獻的:

其一,由於趙括同志的自我犧牲精神,以5萬陣亡、40萬被阬殺的重大代價,換取了秦帝國主義約5萬將士生命(若真的秦軍傷亡過半達30萬人,秦軍早崩潰了;白起所謂亡者半,指圍攻邯鄲不下傷亡慘重之時),且以身作則、衝鋒在前,最終光榮戰死沙場,其精神可歌可泣;中華民族5000年,一仗損失45萬的將帥不少,但一仗喪失佔全國人口1/7的惟有趙括同志一人!

其二,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三代以來積累下來的舉國精銳全部心甘情願地追隨偉大統帥趙括同志殉葬,連訓練有素的基層軍官全都一掃而光,此後再沒有一支軍隊可以正面對抗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了,為大秦帝國的統一大業、復興使命掃清了道路,中華民族至少提前30年進入了封建社會;

其三,強烈譴責趙氏集團董事長趙孝成王同志!作為一個300年老店的家族企業老闆,打下的地盤小、糧草屯得少這不能怪你,畢竟其他競爭對手企業也很強大;可你居然在趙括同志糧道被斷、大軍陷入絕境之際,和談談不了,連向鄰居借點糧草都搞不來,致使趙括同志帶著40萬大軍捱餓46天!

其四,請大家切勿追隨趙氏集團前總經理廉頗!這傢伙是個徹底的“趙獨份子”,一貫逆祖國統一大業之時代潮流,在大秦將士陣前做縮頭烏龜,絕對是個反動派!有他在,45萬弟兄永遠都需要戰鬥或者在戰鬥的路上,永遠沒有安逸的日子可過!更令人氣憤的是,這老傢伙見死不救,前坑我後坑樂乘!雖然主力部隊、地方部隊都被我帶來了,但他不是還養了幾千門人嘛,再發動邯鄲的老弱病殘,肯定可以打通糧道,再來個前後夾擊,說不定可以全殲秦軍,幫我取得空前絕後的偉大勝利!

其五,強烈譴責無良殺神白起和王齕這兩個階級敵人!趙括同志初出茅廬,好歹讓他打打怪,刷刷經驗嘛,有這麼將人往死裡整的嗎?怎麼能斷我糧道、奪我大營、困我大軍呢?圍住就算了,馬上來攻擊啊、來單打獨鬥啊,非得餓我們46天再來甕中捉鱉,豈是英雄好漢所為?

其六,最強烈抗議、最最強烈譴責白起這個白眼狼、法西斯,置日內瓦公約[捂臉]於不顧,居然阬殺我方俘虜,比後世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還殘忍!我方餓得兩眼昏花的40萬人,放下武器就是老百姓了,你不放虎歸山可以理解,但為了節省點糧食將他們全部殺光再挖坑埋了,至於下這毒手嗎?

我們鄭重聲明:我們不是標新立異,我們不是異想天開,我們胸懷大志,我們只是懷才不遇而已。雖然我們實事幹不來,但將責任推給老闆和上司、同事則很拿手,我們勇於挑戰數千年的歷史權威以顯示我們的獨立特行,我們絕對敢拿《大秦帝國》當作真正的歷史記載,進而否定《史記》《戰國策》。

最後,奉勸反對洗白趙括的同志們:請你們尊重現代作家嘔心瀝血的地攤文學佳作,請你們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我是林萬福


廉頗連王齕都打不贏,如趙國一開始就依託有利地型穩守,秦國毫無一點機會,趙國就抓住了主動權,可廉頗輕敵冒進,主動與王齕發動進攻,卻不知秦軍的裝備與戰術已更新換代,騎兵衝鋒被秦軍新式弓弩與長槍兵擊潰,首戰失利後不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反而惱羞成怒,繼續與秦軍決戰,二十萬大軍在易守難攻佔盡地理優勢的情況下損失十多萬,連續丟失空蒼嶺,丹朱嶺,長平關等戰略要地,趙國人自已建的數道防禦長城最後成了秦國人進攻的橋頭堡,廉頗最後退守長治,已無法再退,戰爭打了大半年,傳回去的是一敗再敗,丟城棄地的消息,趙孝成王剛上臺,國際賽場首秀被廉頗打成這個鳥樣,廉頗這個教練不下課是說不過去的,少壯派趙括一上任就把王齕打的損兵折將,基本上廉頗折損了多少人趙括又找平了,秦王無奈才起用白起,史書上說:陰使白起,為何是陰字,說明非常保密。傾舉國之力與趙國決戰。廉頗丟失的長平關最後成為白起困死趙軍的關鍵。趙括並不知道秦軍已增兵換將,如果知道對手換成白起,估計不會輕易決戰。趙括一直認為對手是王齕,王齕當誘餌帶十幾萬人攻長治被趙括擊退後,趙括立刻全軍出擊,幾乎把十幾萬秦軍斬殺貽盡,三十萬趙軍準備一舉收復長平關,趙軍出擊是帶了十天干糧的,否則三十萬趙軍被困冤谷怎麼堅持四十六天,趙軍進入白起的口袋陣後,谷口兩萬多秦軍立刻堵住谷口,趙軍並未理睬,只想攻破長平門,這是趙括犯的最大錯誤,被眼前的戰果衝昏頭腦,並未派部隊解決後路,趙括如果知道對手是白起絕對不會如此孤注一擲,就算不是白起也不應如此冒進,這是趙括用兵經驗欠缺所至,可惜這一次犯錯再無機會彌補。趙軍攻擊長平門受阻,掉頭回退時,谷口的秦軍已經砌起一道石牆,隨後在四十六天內抵擋住三十萬趙軍瘋狂進攻。長治的留守部隊想救援卻衝不破外圍秦軍五千騎兵的阻截,國內已無機動兵力,秦國則舉國之力供應前線,最終趙括戰死,三十萬趙軍活活餓死,沒有投降被活埋這回事,直接餓死更省力,秦國也快撐不住了,養不起三十萬趙軍俘。如果一開始就用趙括指揮,趙國不失掉幾道戰略要地,秦國累死也沒有機會,估計會虛張聲勢擺出決戰架勢,然後與趙國談判,多少收點好處,然後再去敲打韓國。


中鐵縱橫


其實,最可笑的事情就是,現代有那麼多的人不懂裝懂,都自以為是軍事家,為此提出讓人貽笑大方的觀點來替趙括翻案,什麼趙括是大才,甚至成了人中龍鳳,什麼廉頗中看不中用啊,沒什麼大將之才啦等等,思之可笑至極!!我就說兩點,兩千多年來趙括都是紙上談兵的典範,為歷代兵家所恥笑,不是今天誰能翻案的。第二點,也最重要,趙奢都說過他這個兒子不堪大用。今天卻又那麼多人看得起趙括,我只能呵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