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東部明珠,新塘精神


新塘人在增城從來不會說自己是增城人,而是說自己是新塘人,就算在廣州,也會加一個增城新塘人。

作為這個東江江邊經濟重鎮的一份子,每一名新塘人都充滿了自我身份的認同,這當然與家長的繁榮發達有必然關係,但更多的,是對新塘鎮有史以來的先民的拼搏精神的自豪。

東江精神,千船爭發,不管是大貨船還是小魚船,都有自己想要到達的目的地。新塘之所以能成為全國經濟強鎮11位,改革開放的政策因素固然有之,廣州主導下的東進戰略固然有之,但更重要的卻是新塘人在數百年以來形成的經商拼搏的精神。

在最開始的時候,連改革開放都還沒興起的時候,新塘這個地方就盛產萬元戶。我爺爺就是其中之一。他怎麼做到的?很簡單,帶著村裡的特產,運著貨跑廣州,跟我奶奶用一點一點的汗水攢下來的。

後來廣州開放,人們有錢了,就開始建設。抓住機會,我爺爺承包了村裡磚廠,一改其他磚廠用的手打工藝,破天荒地用上了機器打磚,產量大增,就連廣州的工地都來跟我爺爺拿磚的。只是後來建設需要,磚廠拆了,我爺爺便沒有再幹了。但他這故事,現在我村村口的樂濤居酒店的謝老闆可還是津津樂道。他說,他敬佩的人不多,我爺爺是一個,主要那個敢做第一個的精神,他一直都自以為榜樣。

某些地方的人總說廣東興旺是政策利好,我覺得這些論斷簡直荒唐。要是當地沒有這個營商拼搏的精神內函,給你政策又有何用?

新塘鎮的發展只是廣州乃至廣東的一個典型縮影而已,不敢拼不敢放手接納,能幹成什麼?

在改革開放的最初期,新塘鎮政府很窮的,但民間很有錢。為何?因為民間當時走私日本電器批發很出名的,連新疆的人都來拿貨,所以這幫老闆積累了第一桶金。之後,政府收緊海關,走私電器不再,這些老闆便抓緊外國產業遷移的腳步,奮身投資進牛仔製衣產業鏈中。結果你知道的,新塘牛仔一度成為世界牛仔之都,牛仔產業鏈從布到成衣到品牌銷售到產品檢測,一應俱全,世界聞名。

而電器市場走了以後,以零食雜貨五金農貿批發為主的宏達市場硬生生被老一代人幹出了奇蹟,幹出了東部商貿批發小熱土,堪稱自發形成商貿市場案例的經典。

在手上有巨資時,你選擇守城還是開拓?三十年前的前輩選擇了奮身一搏,哪怕他們之中有人後來碰的頭破血流,我相信再來一次,他們依然會堅持同樣的選擇。

鬼叫我窮呀頂硬上,這是對拼搏精神的調侃。而天地男人,不要衰比人睇。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就是整個新塘發展支撐的精神內核。

隨後時代潮流變化,各種產業相繼興起,新塘人卻從來沒有落後腳步。工業上往北走(往永和,章大村方向開拓),和增城政府推進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上,逐步升級牛仔產業鏈和一些汙染產業,減少汙染,同步引進一些高端製造業,豐富產業結構。

在政策推動過程中,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前來創業,最終成功的不在少數。

比如,我有一個劉總客戶,大概10年前來新塘辦了數控機床廠,取得了成功,從一間廠幾個人,發展為年產值有六到八千萬的中級企業。他不是沒機會把產能提升破億,只要他願意,銀行馬上就會批貸給他擴產。但他說,我來新塘,是因為這裡的企業普遍氛圍踏實,有一分就幹一分的事,這樣最好。借了銀行錢,順風順水當然好,萬一行情不好呢?

敢拼搏,但絕不冒進。

敢冒險,但絕不犯險。

新塘鎮的創業精神有,有很多小年輕早期抓住機會,靠賣檸檬茶賣奶茶幹出幾間門店的,比如啊一檸檬茶。有抓住新塘前五六年日本菜潮流一舉成名的,比如古田居。有從十多年前在廣州學師,然後回來做地產中介,越來越壯大的。比如置家英騰中都地產。有一直堅持在一個行業就算再難的時候也不放棄的,比如我。

雖然這些年,房地產開發的興起,多少侵佔了其他行業的生存空間,分流了不少人才。但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拆遷風潮起,本地人發財後失去了前輩的開拓精神,一心一意收租炒房。一旦如此,新塘精神便算是沉淪了。

精神不再,驕傲何在?精神不再,支撐何在?精神不再,就難以再度奮發了。

我只是希望,在新塘樂土上打拼的人,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外地的,都不要忘記了新塘人曾經一鎮支全縣的驕傲,不要忘記了曾經支撐新塘人殺出血路的拼搏開拓,不要忘記了,只有做實業才能真正做到共同致富,持續發展。

縱使是萬噸巨輪,到達暫時的目的後,也不要忘記來時的路,不要忘記來時的初心,才能航行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