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難之役?

THM0731


導語:

大明靖難之役,首先,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內部戰爭。是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護皇權行動中,一大敗筆。常言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朱元璋為了子孫代代皇權永固,可以說絞盡腦汁,處心極慮。不惜發動三大案,殘酷打壓文武百官,開國勳貴集團。但是藩王分封制,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其次,朱元璋對藩王擁有兵權沒有限制,這個是靖難之役能發動的最根本因素。擁有兵權又不願意坐以待斃的各地藩王,必然會推舉兵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舉兵。所以,靖難之役實質是大明藩王反對削藩的一場叛亂。

但是擁有了全國兵馬的建文帝朱允炆,卻因為自己決策的一次次失誤,以及眾多豬隊友的幫助下,結

果令人驚掉下巴的輸掉這場戰爭。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衝動,讓建文帝王丟了皇帝寶座。

一,少年登基,婦人之仁。激情削藩,連環失誤。

朱允炆21歲登基稱帝時,大明天下強藩林立,少年天子內心擔憂也是正常。可形勢未逆轉,兵權未制伏,面對以燕王朱棣為首藩王集團的強勢,朱允炆太過於自信,登基一個月就馬上削藩,打草驚蛇後,必然是圖窮匕現。

朱允炆另一個缺點就是婦人之仁,作為一個帝王,面對政治對手從來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後快。朱允炆學習儒家經書太迂腐,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婦人之仁不願意誅殺,偏偏要學那西楚霸王沽名釣譽。內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個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發動叛亂時,朱允炆把婦人之仁發揮的淋漓盡致,還讓統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殺他叔叔。可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二,臨機立斷奪北平。無間道奪南京。

反觀戎馬一生的朱棣,政治,軍事經驗皆豐富老練。朱棣在北京見皇太子時,就曾假裝親熱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說: 沒有想到你小子都當太子了啊。這樣的大逆不道,朱允炆還求情朱元璋不殺朱棣。所以,朱棣已經看穿朱允炆的軟弱。當決定起事,朱棣果斷殺人奪兵權,佔領北平,擁兵十萬南下。

靖難之役,朱棣率軍血戰大寧,白溝河,濟南,東昌,夾河,決戰靈壁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收買徐增壽打開南京城門,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後。

最後總結:

靖難之役,作為大明帝國為了爭奪皇權的戰爭,它的實質是地方藩王集團與中央君權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體表現。這場戰爭的不正義顯而易見。只是優勝劣汰,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1635972927636644"}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前段時間,一部《大明風華》登上了熒幕,影視劇從靖難之役的結尾開始,描繪了朱棣稱帝后幾代人的歷程,在影視劇的開端,可能很多人對於靖難之役並不是那麼的熟悉,那麼接下來,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歷時三年的戰爭。

首先,靖難之役的背景

既然是要說背景,那麼就要從朱元璋說起了,可以說由明初的分封開始說。在明朝初建的時候,雖然是已經做到了驅除韃虜,但是元朝在塞外的勢力依然強盛,而為了鞏固勢力,使得邊境安定,那麼就必須在邊境要塞駐兵,而且還得是重兵防守,而這樣的情況下,派誰駐守成了一個問題。

而在人員的選擇上,一方面可以選擇開國時的將領,一方面則是由朱元璋的兒子們去駐守,也正是在這樣的選擇下,朱元璋選擇了分封諸子,因為相比較而言,封王造反要比大將造反要划算,人都有私心,這就是朱元璋的私心。封王造反最起碼還能給朱家留後,大將造反朱家留就極有可能被屠滅,這些都是歷史教訓。

其次,太子早亡,太孫少年登基

朱元璋在位時,太子朱標早亡,使得儲君的位置空出,這樣一來各皇子自然是有想法的,雖然之後冊立太孫,但畢竟太孫年少,並不足以徹底壓下諸王的覬覦之心。後朱允炆21歲時登基稱帝,作為少年天子,在明朝諸王林立的情況下,也是感受到了壓力的,而他做出的決定則是削藩,但朱允炆削藩太過急切,登基一個月就馬上開始了,並且手段過於強硬,致使諸王人人自危。

其三、朱棣對皇位的覬覦

可以說朱標過早離世,諸王對於皇位都是有著覬覦之心的,而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也先後去世,在朱元璋的兒子中屬朱棣最大按照傳統朱元璋應該傳位於朱棣,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諸王,朱棣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是最強的,但是朱元璋似乎給他開了個玩笑,直接冊立了太孫,並且還留下了《皇明祖訓》,其中有一條“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起兵只不過是朱棣奪取皇位的藉口。

其四、朱允炆的婦人之仁

作為帝王,面對政治上的對手,可以說向來都是心狠手辣的,但是朱允炆在對付諸王時,卻並不是這樣,可能也是儒家思想太過於根深蒂固的原因,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不願將其誅殺,而在之後的靖難之役時,更是對前去平叛的耿炳文下令,不要傷了他叔叔,這就讓平叛將領縮手縮腳了,不僅是這樣,在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最後、朱棣沒有打下天下,他只是打下了南京

靖難之役是一場非常奇葩的戰役,因為朱棣大軍壓根就沒有掃蕩天下,他也沒有掃蕩天下的能力。那麼他是如何奪取天下的呢?他只是帶兵南下繞過了山東直奔江蘇而來,從而打下了南京城。這麼一條筆直的路線,期間壓根就沒有佔領全國各地其他的地盤。其他地區還是該吃吃該喝喝,這對叔侄之間的戰爭,對他們來說那就是神仙打架,跟他們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事後朱棣奪取了南京城,朱允炆引火自焚後,朱棣在南京稱帝。全國其他各地的官員,也就順道參拜朱棣了。在他們心裡朱棣和朱允炆沒什麼差別,那都是朱元璋的子孫,誰來做皇帝不是做呢?從建文元年到建元三年,“靖難之役”歷時三年,以燕王朱棣的取勝而告終,而惠帝在朱棣攻陷京師後也不知所蹤,就在1402年,朱棣在群臣的擁戴下在京師南京稱帝,即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朱棣稱帝后,為了穩固統治,恩威並施,採取了鎮壓和懷柔政策。


釋心001


靖難之役是明朝叔侄之間爆發的戰爭,建文帝繼位進行削藩政策,叔叔朱棣不滿,於1399年——1402年爆發靖難之役,奪取政權。

因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就以“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來奪取皇位。也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當然,片面的說,如果沒有靖難之役,也就沒有後來的永樂大帝以及“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對明朝歷史影響深遠,它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的歸屬的改變,也是極大的影響了此後兩百多年明朝的政治、思想走向。

朱棣可以說是雄才大略的一位帝王,但是在靖難之役結束後,他對建文帝遺臣的大肆殘殺,冷酷無情也是不可以掩蓋的事實。

許多建文朝廷有能力的大臣被誅殺。據記載:

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

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

如 方孝孺被滅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

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

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

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

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多者連坐三族,少者一族。殺戮之慘,株連之多,實為史所罕見。

可以看出他的作為帝王的冷酷,但是他的確給大明朝帶來又一個盛世。永樂帝的功績也是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

編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促進航海的發展、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紫荊城的修建、以及五次親征等等。

雖然說他是謀反叛逆的君王,但也著實振新了大明王朝。“永樂大帝”也不是白白稱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