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原创 郭小川 川透学府 2020-03-13

晨雾 / 转帖

脑子里冒出这个有些别扭的标题,大概是在桂林阳朔的西街中了毒。元凶就是那本遍布街头店铺的《在西街快乐中毒》。此书开篇便是《泄露了西街的秘密》,于是借“题”发挥。

之一:同济大学

1907年,有个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医学堂的创办,得益于中德官方和民间的支持,一年后,“德文医学堂”前被冠以“同济”二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德国人与中国人“合作共济”。这个德国人大概并不知道《孙子·九地》中有句话“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02年摄于同济大学校园


无独有偶,4年后德国工学博士贝伦子又在上海创办了以“同济”冠名的德文工学堂。不久,两学堂干脆合二为一,名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华人接办后改称同济医工学校,1923年定名同济大学。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02年摄于同济大学


进入40年代,同济大学已具备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有点要往“综合性”大学靠的意思,但在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其理、工、医等许多优势学科被“投之以李”调往其它高校或整体迁往内地,好在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又“报之以桃”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同济”几乎成为“土建大牛”的代名词。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02年摄于同济大学校园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如今的“同济”又有了新的内涵。同济大学也逐渐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发展为理工为主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

之二:集美大学

集美,行政区划是福建厦门的一个区,地理上称集美半岛。这里有个名字非常好听的村落——集美学村,与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有很大关系,毛泽东“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赞誉的就是这位陈先生。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06年摄于厦门集美


陈嘉庚对他的故乡集美厚爱有加,从1913年开始在这里倾资兴学,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学校师范部、集美学校水产科、集美学校商科、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等各类学校。集美逐渐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集美学村。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06年在集美村及集美大学航海等校区留影


多年以后,这里便有了许多冠名“集美”的大学,如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这些学校与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了集众校之“美”的集美大学。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06年摄于集美大学师范校区


顺便说一句,这里随处可见的闽南侨乡建筑风格,包括集美学村,也成就了厦门旅游的一个热点。

之三:暨南大学

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而筹设学堂,以让南洋各岛等地侨民能够得到教育的恩泽。遂选校址于南京。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图源于暨南大学校网


这个学堂叫什么名字好呢?

取名这差事是一个透支脑细胞的活。兴许当年都有挠头翻书据典的习惯,就像现今人们总爱查个新华字典什么的。

有了,就叫“暨南学堂”。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思是,东至大海,西达沙漠,从北到南,声威教化远播四海。“暨南”,意即面向南洋。学校官网上是这样解释的: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南京时期的暨南学堂(图源于网络)


问题又来了。

暨南大学不是在广州吗?怎么会是南京?没错,暨大生于南京,1923年、1941年还先后客居过上海、福建建阳,1946年再迁上海。不仅如此,1949年8月还被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

“暨”,辞书上释义有“到”和“至”的意思。莫非“暨南”还真需“至南”“到南”才是?

机会来了。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入围“211”“双一流”建设高校。


泄露了校名的秘密

作者2013年转机广州短暂停留时留影


目前,暨大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超过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

(校名溯源系列,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